摘 要:在我国城市更新模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小规模“存量提质”转变的背景下,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存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探索其改造方式尤为重要。以济南市丰汇小区为例,剖析老旧小区的现存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城市针灸理论,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设计手法开展老旧小区的微更新。运用问卷调查法、行动观察法了解人群聚集点及空间辐射范围,确定小区微更新的针灸点,并从优化空间结构、打造活力节点、疏导廊道脉络、延续在地文化四方面提出改造策略,旨在探索出一种小规模范围内的系统化设计策略,为今后类似老旧小区外部空间的改造提供思路。
关键词:老旧小区;城市针灸;微更新
城市针灸理论强调通过对关键节点的精准干预,以点带面,激发整个城市或区域的活力。济南市丰汇小区因建设年代久远,外部空间面临着基础设施缺失、交通体系混乱、空间活力低下等问题,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其外部空间具有“老”“旧”“小”的空间特征,未被充分利用的小微空间较多。因此,将城市针灸理论引入老旧小区的改造,以识别并改善小区中的关键空间节点,有效提升小区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相关概念
(一)城市针灸理论
1.概念
城市针灸理论最早由西班牙城市学家曼努埃尔·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o Sola Morales)于198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复兴计划中提出,旨在扭转巴塞罗那老城区逐渐衰落的局面,通过见缝插绿、见缝添景的方式,打造各种小尺度的空间节点,激活原本停滞不前的街区空间,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在莫拉莱斯的城市针灸理论中,可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将城市环境看作传递能量的皮肤,其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城市针灸指通过对城市中“关键穴位”的刺激,即对处于特定地点的小尺度空间的外部干预,激活其潜在能量,进而以点带面地渐进式改造整个区域[1-2]。
2.发展历程
在国外,城市针灸理论已经在设计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公共空间等多个领域。这一理论通过精准而有效的干预措施,成功地激活了城市中的关键节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近些年来,城市针灸理论在我国城市、街区、小微空间等不同尺度的更新改造项目中得以体现,经过“微调”,使原有的失落空间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是“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试点探索不同类型空间的微更新方法,大大小小的城市“边角料”空间被激活。在社区方面,从邻里中心和社区花园入手,如创智农园、跑道花园等,对社区内部场地功能开展梳理整合,创造全龄友好的活动、休憩场所或参与式生态景观,完成了城乡老旧居住区的改造提升[3]。
随着理论的不断演进,其应用范围也逐渐从大型的公共空间、城市、建筑等扩展到更小型的空间元素。这种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城市针灸理论更加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同时证明了该理论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二)老旧小区
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各地要结合实际,合理界定本地区改造对象范围”。山东省济南市将2005年12月31日前建成且具有以上问题的住宅小区称为老旧小区。丰汇小区于2001年建成,符合济南市对于老旧小区的范围限定[4]。
二、城市针灸理论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性
老旧小区外部空间往往存在产权不明、空间狭小、秩序混乱等问题,通过城市针灸的方法,对存在问题的物质空间进行小而精的改造,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冲击,逐步推进改造项目,使社区居民更好地适应这一过程。根据小区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可大幅提高改造效果。看似微小的干预,实际上却能够产生联动效应,逐步提升小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居住区更新价值的最大化,使改造工作更加高效和有价值。
针灸式的更新方法不仅着眼于物质空间的改善,更强调人文关怀的体现。其能尊重居民的情感和习惯,最大程度地延续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对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干扰,对功能衰退的区域进行功能重置,将原先未被高效利用的分散空间有机整合。同时,可加强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增设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区域的整体功能和吸引力,鼓励居民全面参与社区更新的过程,让他们成为更新的主人,实现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济南市丰汇小区现状
(一)小区概况
丰汇小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87号,东邻贯通城市南北交通主干道的历山路,北近小清河,南面和西面均为住宅区,位居历山北路商圈中。其是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集体宿舍,建成于2000年,绿化率为35%,为低层住宅。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可以分为活动空间、交通空间、景观绿化、基础设施,在旧城区存量规划建设的前提下,这些空间是最具有改造可能性的重要点位。
(二)居住人群
搜集丰汇小区居民的人口构成、年龄结构、活动需求等基本信息,为下一步针灸点的选择做基础数据准备。丰汇小区是单位集体宿舍,共计业主876户,原先购置人群多为单位职工,邻里间大多很熟悉,外来的业主大概占100多户。居民年龄跨度较大,包括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群,大多数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且人员流动性低,长时间的相处和共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邻里关系。
在活动空间需求方面,首先,老人和儿童是使用外部公共空间最为频繁的群体,其次是经常外出的青少年和中年人。白天时段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中老年人和部分儿童,进行锻炼、散步、休憩、遛宠物等活动;傍晚到晚上的时间段,集中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下班遛弯等邻里交往层次较简单的活动。在工作日,多数居民不会在小区外部空间停留时间过长,休息日在外活动的居民则明显增多。
(三)现存问题
1.脏腑不调——空间布局混乱
小区内的休闲区、健身区、停车区、观赏区等功能节点分布零散,缺乏整体规划,同时定位十分模糊,出现了秩序混乱、空间利用率低、空间闲置等现象。例如,停车区被占用为休闲区,健身区被堆放杂物。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导致了空间利用率的降低。小区内还存在大量边角空间,它们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美观度。
2.穴位休眠——活动空间失活
在各活动空间中,基础设施老化和功能不完善是突出问题,比如损坏的健身器械、不平整的地面、缺少安全防护措施等,不仅给居民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也增加了安全隐患。空间功能较为单一,往往只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此外,活动空间周边的绿化环境单调乏味,缺乏季节性搭配和层次感。以上多种原因导致居民在活动空间的体验感不佳,使用频率降低,活动空间出现了失活现象。
3.经络阻塞——交通空间无序
丰汇小区的道路规划缺乏明确的道路分级和合理的人车分流设计,导致人车混行,经常出现视线遮挡和交通堵塞的现象。特别是在早高峰时间段,小区内的交通堵塞和道路拥挤问题尤为严重,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对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干扰。此外,小区内存在多条自行开辟的小路,这些小路往往坡度过大,地面不平整,并且缺乏必要的照明设施,不仅增加了居民在行走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导致了小区空间的割裂和不连续,影响了整体环境的和谐与美观。
四、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改造策略
(一)灸点探析
1.人群聚集点
目前,人群主要聚集点是小区现有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中已经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健身设施和服务设施,居民能够在此开展较为基础的日常活动,但存在一些使用上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这些场地作为小区现有的较大面积空间,是起关键性作用的“针灸穴位点”。
由于丰汇小区占地面积较大,现有的活动空间不能完全覆盖每一个单元,特别是小区的西面,尚未提供居民可使用的活动空间,很多老年人自发在居民楼的南面设置座椅,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的休憩空间。这些居民楼之间的空地,虽然目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但具有巨大的潜力,也成为本次改造中的重要节点。
2.空间辐射范围
结合调研阶段居民反馈的从家到达活动空间的理想时间在3分钟以内,以及停车区域离家距离越短越好的需求,综合考虑丰汇小区的人群密度及居民活动时间频率,对小区现存空间的辐射范围进行细致的划分。分析空间辐射范围,发现但凡能辐射周边居民楼的居民的节点空间,通常是居民日常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居民楼之间的空地,则主要为两侧居民楼的居民提供便利,是居民日常休憩、晒太阳的好去处。在丰汇小区最东侧有很大面积的区域,目前是停车空间,虽然空地较大,但由于不与居民楼相邻,其使用频率较低。
(二)调和——优化空间结构
首先,注重场地的流畅性和空间的舒适性。合理规划道路、绿化带、休闲区等区域,明确活力节点的功能定位,整合零散空间,消除空间的边界感,确保居民在小区内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并基于这些需求对整体的空间功能进行调整与优化。结合针灸点的筛选,在小区入口处设置小区会客厅,使其成为主要的居民聚集处;在楼宇之间设置邻里花园,为居民提供就近的休闲运动场所;考虑代际融合问题,设置全龄乐园。
(三)施针——打造活力节点
首先,根据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小区的整体规划,增设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闲区、运动健身区,确保活力节点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其次,完善各个功能节点的基础设施。在儿童游乐区,设置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在老年人休闲区,设置舒适的座椅和遮阳设施;在运动健身区,安装专业的健身器材。同时,在活力节点周围增加绿化面积,种植适合济南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丰富植物种类,确保提供四季常绿的空间环境,不仅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息和娱乐场所,也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的作用。
(四)疏通——疏导廊道脉络
明确廊道在小区中的主要功能,划分交通通道、休闲散步道、景观观赏道。对于作为交通通道的廊道,在小区主干道和车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双行线,以满足车辆双向通行的需求。在小区内部支路和车流量较小的区域,设置单行线,简化交通流线,提高通行效率。同时,增设交通标志,确保交通流线清晰、顺畅,避免拥堵和交叉干扰。对于休闲散步道和景观观赏道,设置座椅、花坛、雕塑等景观元素,为居民营造优美宜人的休闲环境。
针对小区内的停车问题,压缩居民楼之间的绿化范围,增设停车位,同时采用智能停车系统,确保车辆有序停放,避免占用廊道等公共区域。
(五)固本——延续在地文化
丰汇小区位于济南市,这座城市被誉为“天下泉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电建公司的宿舍,丰汇小区在景观设计和文化融入方面,既要体现济南的自然美,也要展现电建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
在小区的关键节点设置景观雕塑,既增强观赏性,也可以作为文化展示的载体。雕塑的主题围绕电建公司的工匠精神,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小区的标识牌、照明设施、休闲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融入泉水图案、荷花元素,以展现济南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针灸理论出发,分析了济南市丰汇小区的现状,并提出了微更新的建议。通过实施改造策略,探索出了不仅适用于丰汇小区的微更新模式,也为其他类似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以期能推动其他城市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更新类型体系研究与策略思考: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3(4):8-14.
[2]吴中平.都市肌理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J].新建筑,2015(3):4-8.
[3]华霞虹,庄慎.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J].建筑学报,2022(3):1-11.
[4]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3-10)[2024-04-28].http://m.sd.gov.cn/art/2020/3/10/art_107861_106016.html.
作者简介:
杜珺,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环境空间设计。
李锡瑜,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