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双修”旨在改善生态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是治理城市问题、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有效手段。从四川成都锦江区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入手,以“城市双修”为指导,分析其更新历程与现存问题,在问题与目标双重导向下提出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式城市更新活动。这种城市更新模式虽然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大城市病”问题。部分地方采用统一的规划模式,或者在经济驱动下拆旧建新,导致历史文脉被割断,城市面貌趋于同质化。新常态下,城市发展迈入转型期,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于是“城市双修”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对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的双重关注,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居民生活质量。
一、研究背景
(一)“城市双修”概述
“城市双修”具体指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城市修补,即修补城市功能,是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建筑整体风貌等,使城市的新建部分、更新部分与原有的结构功能达到有机统一。生态修复的对象不但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使用生态的理念对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非物质层面展开修复,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工程,而是抓住主要矛盾点,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双轮驱动,完善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空间及基础设施,让城市更具公共性,更有活力,让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宜居城市、活力城市的发展目标[1]。
(二)“城市双修”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关联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全体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要指建筑的外部空间,如街道、广场等。社区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服务和活动场所,是居民进行社交互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的场所。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更新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大拆大建现象,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方式应运而生。2017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填补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塑造城市时代风貌。“城市双修”强调以更新织补的理念改善城市面貌,并提升城市特色及活力[2]。以“城市双修”为导向,探究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是在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方式。
二、水井坊社区更新历程与现状
(一)水井坊社区及其更新历程
水井坊社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片区内的水井街酒坊遗址是我国第一个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最古老、最全面、保存最完整、极具民族独创性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2009年,当地正式启动了水井坊博物馆工程建设项目。2009年4月,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部分居民自主搬迁。2013年起,锦江区着力打造的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到2017年建成了包括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两栋超高层商业塔楼在内的,汇集商业、商务、酒店于一体的文化街区。2021年出台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了对成都历史城区内少城、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四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目前,水井坊社区既有人口稠密的居住小区,也有香格里拉大酒店、兰桂坊等商业建筑,呈现商住混合的社区形态。
(二)水井坊社区现状
第一,历史街区更新得失相当。水井坊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低洼棚户区之一[3],面临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释放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在更新过程中拆除了大量保留历史信息的传统院落,在社区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丧失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水井坊博物馆及文化街区的打造表明了振兴的意图,确实撬动了片区的发展。当地在平衡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从整体空间布局来讲,更新过程中保留了具有重要作用的斜轴——水井街,使得更新前后的空间分割状况大致不变。从局部来看,水璟塘街区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被拆迁的旧街坊的空间形态,明确了“主街—巷道—院落”的结构关系,以此还原部分场所信息。此外,原先水津街以东的开敞空间被具有文化地标性质的兰桂坊取代,钢膜结构构筑物与更新前场地开敞空间形态重合,也可以解读为对原场地空间肌理的回应。工业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水井街酒坊遗址集文物陈列、非遗演示、酒文化体验于一身,保护、展示水井坊遗址原貌和传统酿制技艺。位于锦江区星桥街112号的四川盐务局办公楼旧址始建于20世纪初期,从1958年至今一直作为成都化工设计研究院的办公地点。双槐树街21号民居入选了《成都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作为历史建筑被纳入了核心保护范围,存古巷17号民居的保存也相对完整。根据调研结果,当地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居民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缺乏保护意识,加建、改建行为亟须得到控制与正确引导。
第二,公共空间品质良莠不齐。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居住小区的环境卫生、绿化覆盖、公共设施条件、文化氛围、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差距较大。水井坊社区更新过程中,开敞活动空间虽然数量增加、多样性提高,但其主要分布在文化街区。相比之下,老旧小区建筑密集,附属公共空间量少、面积小且功能较为单一,社区内“金角银边”的利用率与空间质量均有待提高,且呈现出年久失修与风貌混乱的问题。四川盆地夏季降雨量大,老旧院落设施老化,存在雨水倒灌等隐患。电线与路灯等其他基础设施交错杂乱,街巷空间上界面被凌乱的电线遮挡。部分街道人车混行,车辆停放缺乏规范,街道家具缺乏维护。
第三,历史街区活力存在横向差距。《规划》中提及的成都历史城区内的四处历史文化街区定位各异,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中西元素,整体上竞争激烈。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与多元业态,高端奢侈品、酒吧会所、餐饮、商业办公等业态聚集。虽同为历史文化街区,水井坊的知名度却逊于成都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街区活力存在横向对比差距。首先,水井坊业态以中、高端消费为主,其中的兰桂坊作为成都的夜生活地标,提升了片区知名度,但在成都市内四处历史文化街区中仍需挖掘独特的竞争优势。周边高端消费场所给水井坊历史街区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比如为高端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体验,丰富了市场[4-5]。其次,公共空间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出入口昭示性较弱,内部游线较为混乱,游览途中屡现折返现象,影响游览体验。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商业建筑向街道的开敞融合程度较低,整体氛围不尽如人意。
三、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一)修补公共空间,解决突出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布局均衡化。公共空间布局应确保历史街区和老旧小区都能拥有充足的公共活动场所。缩小公共空间质量差距,重点更新和提升老旧小区的公共设施,以再开发利用社区内未利用绿地、提质现有的开放空间为手段,用足存量空间,达到整体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目标。
第二,公共空间设计多样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易于调整,以适应不同人群需要,可利用有限的空间和设施,设置多功能用途。根据居民的日常活动特点,赋予公共空间在不同时段的不同用途。现有的广场和绿地可以设计为多功能活动区域,例如草坪影院、户外音乐会场地、艺术装置展区等,提高空间使用率。此外,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体机能差异,加强社区无障碍设计,通过塑造全龄融合空间、代际互动空间,建设代际和谐的全龄社区。
第三,公共空间网络合理化。从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公共空间同质性较强,街巷空间尺度偏大且缺少变化,道路四通八达但主次不明,人流大多仅停留在街区外围区域。首先,可通过移动数据与实地调研,梳理人群主要游线和次要游线,再以主要游线串联各类节点空间。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具有昭示性的地标节点及人流集散的广场节点,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布置或转换。提高兰桂坊与水璟塘之间过渡空间的吸引力,对于打通兰桂坊与水璟塘街区之间的无形壁垒具有重要作用。边缘空间的节点打造有助于增强街区渗透性,提升街区整体活力。另外,还需构建连接历史街区和居住小区的步道和自行车道,形成连贯的公共空间网络。
(二)修补街区文脉,强化文化感知
第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盐务局办公楼旧址目前已成功进行了功能转换。对于双槐树街21号民居的保护性修缮,包括修缮、加固、保护原有结构和风貌等,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新用途的功能转换可能会改变老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使其丧失原有的意义和价值。院落内部或周围的景观要素往往是历史建筑的一部分,保留并修复植被、水系等要素有助于保持建筑的历史信息连续性,这也说明了功能修补、生态修复双管齐下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社区内的历史建筑分布较为分散,故可在街区人流集散处、历史建筑入口配以清晰的导视系统,以提供历史背景等重要信息。导览方式不局限于导览牌、墙绘等,并且能尝试使用自助导览终端等信息化导览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提供详尽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能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和互动参与度。
第二,地域特色的提炼与强化。水井街酒坊遗址是历史文化保护和街区改造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和拓展水井街酒坊遗址承载的酒文化,可为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坚实基础。比如利用水井街酒坊遗址周边空间,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和活动,如品酒会、文化讲座、手工艺制作体验等,吸引不同年龄层的游客。鼓励社区参与,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三)修补基础设施,营造生态社区
第一,优化社区道路环境。街巷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临街的建筑外观会影响整个街巷风貌。部分建筑立面外观经统一整治后,色彩与历史街区风貌趋于协调,但一些老旧小区的建筑立面改造中仍需对空调线缆、遮阳棚等进行规整。街道底界面的优化,可以通过路面平整、适量拓宽人行道、区分铺装材质以及完善街道无障碍设计来实现。清除容易滋生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的街道死角,规划非机动车尤其是共享单车的专门停车区域,还街道以行人。改善步行体验还需完善社区内的绿道系统,增设休憩设施,改善照明系统,增加绿植覆盖,打造绿荫环绕的步道,通过减少步道直角边缘、增加流线型道路边缘等设计,有效改善慢行系统的使用体验。
第二,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完善老旧小区内的便民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水井坊社区老旧小区的居民老龄化程度高,因此可在小区出入口附近、中庭等位置设置足够的座椅和休息区,为居民日常交流互动提供舒适场所。公厕、垃圾处理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的条件因各小区管理水平不同而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加强小区间的横向沟通,及时弥补不足,定期检查和保养室外健身器材。智能化健身器材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还能强化社区互动和健康管理,通过智能化健身器材的数据分析,可了解器材的使用频率和用户反馈,有助于优化健身器材的配置和布局。
第三,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历史文化街区和老旧小区可运用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对街巷、院落、广场采取低影响措施,如雨水花园、可渗透铺装、生态蓄水树池等。合理设计和布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循环利用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设置屋顶花园和墙面立体绿化,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减缓雨水流速,起到保护和调节径流的作用。
总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传承其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当社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存在重合或包含关系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城市双修”包括对物质空间的修复,以及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延续,是平衡城市更新发展与历史文脉保护的有效手段。水井坊社区更新至今,一直广受社会关注,针对水井坊社区更新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为同类型社区更新实践提供了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张舰,李昕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16-21.
[2]俞佳俐,李健.“城市双修”文献综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404-412.
[3]锦江区委政研室.以和谐社会理念推进旧城改造:成都市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自主改造实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3):35-37.
[4]郑声验.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5]李后强,李辉.用群众智慧破解“拆迁难题”:对成都市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自主改造的调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6):51-52.
作者简介:
袁小雯,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李沄璋,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园林、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