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留芳

2024-12-31 00:00:00陈洪波
阅读时代 2024年9期
关键词:刘老黄梅耄耋

写下本文的标题——诗文留芳,其中镶嵌了“文”“芳”二字,意在致敬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刘文芳(无巧不成书,刘府就坐落在黄梅县城内,以南朝大诗人鲍照姓名命名的“鲍照路”上)。

日前的一个傍晚,收到“荆楚诗坛耆宿”刘文芳老先生惠赠的六十年诗文选《黄梅花开》,我爱不释手,在《序一》《序二》和《后记》的引导下,挑灯夜读,感慨良多。

打开书柜,我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老一共赐我6本诗文大作:《晴园札记》《余霞抬痕》《辛流诗词》《不已集》《未了情》《黄梅花开》。洋洋百万言,篇篇珠玑文,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刘老尊姓文刀刘,不愧文坛一宝刀!

刘老是一位鲐背之年的寿星。他比家父小两岁,也是家父的朋友,因此我俩既是世交,也是忘年交。退休前,我俩互称职务。退休后,我称他“刘老”,他称我“老友”,都有一个“老”字。其实,我俩也是“文友”。

《黄梅花开》中有一篇可谓“心灵鸡汤”的文章《联结游子的桥梁——〈黄梅乡音报〉》,今天读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黄梅乡音报》1984年11月创刊,刘老时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该报主编。我曾主动向该报投稿,幸被及时采用。遗憾的是,时隔约四十年,其间多次搬家,那张珍贵的报纸不慎散失,期数和标题我都忘记了。但我还记得在刘老主编的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稿的大致内容(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活贫困的农村堂兄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8年12月《黄梅乡音报》停刊,近年诞生的公众号“黄梅乡音乡愁”仿佛是它的“转世灵童”,传承了它的血脉和基因。因为与刘老的缘分,我退休后怀念故乡故人故事的文章乐意投给“黄梅乡音乡愁”。

自1993年起,我主编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楚天主人》。其时,刘老当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老在任期内撰写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立意高远,文采飞扬。他的赐稿,我稍加润色甚至原封不动就予以签发刊登,博得好评如潮。这倒不是我一味地感情用事,用稿唯亲,而是举贤不避亲,用稿唯贤。回想起来,我向他主编的《黄梅乡音报》投稿仅一篇,他向我主编的《楚天主人》赐稿至少十几篇。不同的是稿件的数量,相同的是稿件的采用率——100%。

早在1965年,刘老就在《长江文艺》上发表小说。35年后的2000年,我在《长江文艺》发表文艺评论《情系丹青》。2021年,他在《当代老年》第6期发表《我家圆了大学梦》。紧随其后,我在《当代老年》2022年第1期发表《旅游疗法》。也就是说,我俩是同一个刊物的作者。

在老言老。我对刘老的两首言老诗颇感兴趣。

八十抒言

耄耋怡然竹叶舒,

冰心仍在浊心无。

待人以善青青草,

处事唯诚碧碧梧。

勤勉一生为赤子,

清贫两袖学憨夫。

余情眷眷何时了?

几净窗明一柜书。

八八自吟

年华匆逝莫彷徨,

暮岁拳拳心意长。

烟酒无缘少潇洒,

诗书为命重文章。

生平难舍半支笔,

耄耋犹留一片光。

喜沐今朝尧舜日,

余歌唱晚自徜徉。

两首诗文字通俗易懂,但内涵博大精深。刘老未加注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试图从文心的角度切入,以文友的眼光望文生义:《八十抒言》尾联“余情眷眷何时了?几净窗明一柜书”中的“一柜书”堪称“诗眼”;《八八自吟》颈联“生平难舍半支笔,耄耋犹留一片光”中的“半支笔”堪称“诗眼”。刘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中收藏岂止“一柜书”?刘老当之无愧“黄梅一支笔”,为何自称“半支笔”?如此遣词造句,怎一个“谦虚”的“谦”字了得?刘老在松龄鹤寿之际,“余情眷眷”“生平难舍”“耄耋犹留”的不是别的,而是他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的“一柜书”“半支笔”。这是什么?这是敬畏并献身诗文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信念和一种追求!

文友相亲。刘老作为长辈,对我关爱有加。2021年11月29日,刘老亲笔来信提醒我:“望切切保重!少壮不辞劳累苦,老来方觉健康甜。”我把这段肺腑之言写进了拙著《烟雨平生》中的《抗癌随笔》一文。今年6月22日,他又垂函叮嘱:“你艰苦奋斗几十年,现在好好休息,保重保重!”刘老重情重义,我感恩于心。

刘老曾在《黄梅花开》的后记中深情道白:“我快要日落西山了,趁此余霞之时,梳理了六十年来写作的关于黄梅的诗文,编印成一册《黄梅花开》,仅作‘滴水’以报恩于我可爱的家乡!”毋庸讳言,这番令人动容的心声似有一丝伤感,几许惆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站位视角和主观感觉却不尽相同,往往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状态。且不说一部《红楼梦》,就说一幕“日落西山”,唐代诗人各有己见。李商隐悲观地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则乐观地歌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想对刘老说的是:您老而弥坚,春山可望——您写诗文笔耕不辍,妙语连珠;您打电话思路清晰,声如洪钟;您写信札字迹工整,力透纸背。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您既有智慧,又有仁心,定当快乐长寿!

作为文友,惭愧的是我虽家住唐代大诗人李白放鹰的名胜古迹——武昌水果湖“放鹰台”附近,却不懂格律和音韵,从未与刘老互相唱和。前不久无意读到宋代王令的五言律诗《偶感》,其首联和颔联是:“壮志老来退,穷愁无易攻。风云诗气焰,天地醉心胸。”我若有所悟,便附庸风雅,班门弄斧,尝试改动两个字,反其意而用之,拟奉赠刘老:“壮志老未退,穷愁无难攻。风云诗气焰,天地醉心胸。”

刘老“诗书为命重文章”,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穷经皓首,著作等身,虽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他独具匠心,别树一帜。这正是:诗文千古事,辛苦卧薪尝。抒情且言志,美篇永留芳。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刘老黄梅耄耋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艺术(2021年3期)2021-11-06 03:18:38
一次只爬两层楼
古稀爷爷爱护蝉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黄梅戏艺术(2016年3期)2016-07-08 07:34:38
第五届“黄梅之星”电视大赛落幕
黄梅戏艺术(2016年4期)2016-07-05 03:41:44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老区建设(2015年15期)2015-11-28 16:43:57
耄耋老汉的别样绿色梦
中国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 09:47:46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
育人有方的耄耋老人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耄耋老人与八百多封“劝学信”
中国火炬(2012年4期)2012-07-25 1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