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歌舞的巴西色泽

2024-12-31 00:00:00孙波
乐器 2024年8期
关键词:桑巴音乐舞蹈歌舞

提起桑巴,熟悉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人们并不陌生,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巴西激情歌舞形式。在巴西国度中,人们热爱桑巴,钟情桑巴,忘情桑巴,尤其是在每年一度的二月中下旬狂欢节中民众更是心潮澎湃地倾巢出动,全国上下于沸腾中尽情展现出歌舞庆祝盛况的桑巴风情。可以说,桑巴构成了当今巴西人在生活中追求愉悦人生的快乐方式。桑巴的韵味体现了巴西多元文化中歌舞艺术的热情奔放性格,塑造了巴西人音乐舞蹈的浓郁色泽。

一、孕育桑巴歌舞的人文背景

桑巴在巴西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巴西国度中多样的人种和纷繁的文化色彩表明了其社会历史的复杂。这里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16世纪以前,他们散布在这片广阔而又自由的土地上,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印第安部族在努力地尝试着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从16世纪开始,主要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欧洲人发现了巴西后就开始在这里进行殖民活动,他们用尽种种方式把印第安人变成奴隶,因而迫使印第安人不得以而进行自卫反抗,抑或是被迫逃往到遥远的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继而生存下来。

发展至今的巴西社会受到了以葡萄牙为主的欧洲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开发巴西的这一进程中,殖民时期伴随着大量的黑人奴隶不断地从非洲被贩运到巴西从事苦力劳作,持续了300多年的奴隶贸易使得这里的黑人数量大增,这些黑人来自非洲的不同地区,《拉丁美洲音乐》著作中作者陈自明先生对此有这样的叙述:“巴西最早的奴隶来自安哥拉(Angola)和刚果(Congo),在最后的150年,奴隶则来自西非的约鲁巴。”①由于葡萄牙长达几个世纪时间的殖民活动和黑奴贸易,因此巴西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形成了由原住民印第安人、主要为葡萄牙人的欧洲人、非洲人等构成了巴西社会的主要成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人种和民族的各种通婚现象,又产生出了新的混血群体,这个群体组成了巴西的混血民族。例如,《拉丁美洲文明》著作指出:“据1798年统计,巴西人口总数约为322万,其中土著25.2万(不包括边境地区的部族)、白人101万、黑人136.1万、混血种人约60万。”②由此我们看到,到18世纪末,在巴西的人口占比中白人和黑人拥有绝大多数,二者均超过百万,混血种人居于第三,土著印第安人数最少,从中可见,这些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的人群共同组成了巴西民族。

巴西的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集合了印第安文化、葡萄牙欧洲文化以及非洲文化于一体的混合性多元文化,但是其内含的各种文化成分在混合程度上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巴西社会中的欧洲文化色彩具有绝对的优势,属于强势文化;印第安文化具有原住民底色,占比小且处于弱势地位;非洲文化来自黑人群体,由于殖民时期以来非洲奴隶及其后代的人口数量较多,尽管这种文化也属于社会底层,但在巴西的城乡社会中影响广大;巴西的混血人文化成分复杂,其中的黑白混血人较多,他们有着非洲—欧洲双重的血缘关系,受到非洲文化和欧洲葡萄牙文化的综合作用,这两种文化因素对这个群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巴西黑人的人口数量庞大。在殖民时期,黑人一般主要集中在种植园和矿山地区,尽管他们的日常劳动非常辛苦,但在民间习俗中仍然有传统的音乐活动,其中的音乐舞蹈源自非洲。然而,这些音乐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继承非洲传统的基础上又渐渐适应了当地新的社会环境,吸收并融合了来自欧洲和当地流行的一些歌舞因素,特别是在巴西独立以来,这种情形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此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于是衍生出了巴西—非洲民间音乐这种新的形式,19世纪晚期出现的桑巴歌舞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20世纪后,桑巴在首都里约热内卢作为城市歌舞开始受到市民们的青睐,之后随着一些桑巴学校的陆续建立与教学演出等活动,桑巴歌舞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大众对这种音乐舞蹈形式喜爱有加,因此桑巴歌舞在全国获得了迅速的传播,进而发展成为了巴西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载体。

二、体现桑巴歌舞的艺术形式

在桑巴歌舞艺术表现的初期形式中,按照《狂欢巴西》著作记述:“‘桑巴’一词据说是从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森巴舞是当时安哥拉最流行的一种舞蹈动作,以上下抖动腹部、摇动臀部为主要特征,也许还与中东的‘肚皮舞’存在渊源关系。”③可见,在桑巴歌舞的形成之初,早期的桑巴与黑人歌舞的非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音乐百科全书》所载:“桑巴最早产生于萨尔瓦多市,黑人在老城区聚会,由女祭司主持的宗教仪式中都有舞蹈,这种舞蹈需要身体的柔韧性和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由鼓声和掌声伴奏,它与葡萄牙移民的歌曲相融合便形成了非洲节奏和欧洲曲调相结合的桑巴。”④这说明在桑巴的早期艺术形式中,黑人是主要的参与者,由于黑人在巴西的生活中一方面继承了本身的文化熏陶,而另一方面在新土地上又必须受到来自葡萄牙为主的欧洲文化的影响,进而在他们的歌舞活动中最终融合了欧洲文化因素和当地流存的文化因素,所以桑巴就具有了巴西—非洲的音乐舞蹈的风格特色。随着桑巴歌舞在巴西的流传,在经久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形式。

(一)桑巴·德·罗达

在巴伊亚地区种植甘蔗的乡村地区,这里流行的桑巴·德·罗达(Samba de roda)主要由歌唱和轮舞构成。音乐中的歌唱乐句较为规整,一般采用8小节或4小节的适中长度,曲调中多有重复音现象,唱词的律动感富有平稳进行的叙述风格。伴奏乐器主要有单面鼓、铃鼓等,或者还会增加使用如吉他等其他乐器。伴奏音乐中大量使用切分节奏,为歌唱和舞蹈增添了积极的律动色彩。桑巴·德·罗达的舞蹈主要是一种集体娱乐性的舞蹈,它的特点首先是独舞者在群舞者的中心位置,舞蹈步法和姿态的复杂性超出了其他群舞者。其次,群舞者围成一个圆圈而舞,这也正是罗达桑巴的特点之一,罗达即是围成一圈之意。再者,独舞者和群舞者的身份是随着舞蹈的进程转换变化的。即当一个独舞者在群舞中间位置跳完一段后自动退到群舞中的某一位置,同时下一个舞者舞动着走到群舞中央开始舞蹈。相对而言,群舞者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且整齐划一,看上去有为独舞者作伴舞的意味。

(二)桑巴—伦科

桑巴—伦科(Samba-lenco)是巴西东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歌舞表现形式。音乐为2拍子韵律结构,表演时歌手们演唱着一种平行进行的两声部歌曲,歌唱一般以8小节为准,曲风中旋律较为平和,音域大约在一个八度之内。为歌唱伴奏的乐器以一些小鼓为最常见,伴奏音乐部分的节奏则多具有切分的性质。在应和音乐的舞蹈场景中男女舞者跳着一种据说类似起源于非洲安哥拉或刚果的巴吐克舞(Batuque),相传舞蹈中男女对舞时会有接触到对方肚脐部位的舞姿表现,然而在巴西这种舞后来渐渐消失,但其名称则演化成了指黑人用敲击类乐器作为伴奏的舞蹈。整个歌舞表演中富有特色的地方是舞者以手帕为道具和着音乐翩然起舞,桑巴—伦科在葡萄牙语中正是手帕桑巴之意。

(三)坎皮内罗桑巴

坎皮内罗桑巴是圣保罗州流行的主要歌舞之一,特别是在本州的坎皮纳斯(Campinas)更为风行,因其具有强烈的坎皮纳斯州地方风味,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Samba campineiro,意即:坎皮人的桑巴,或是具有坎皮风格特色的桑巴。实际上这种歌舞在巴西人们也称之为Samba de Pirapora,意即皮拉波拉桑巴。就其中的音乐而言,主要是分节歌的演唱形式,带有即兴的特点,基本的音乐进行为起唱后旋律向上扬,之后渐渐下行,呈现出形似拱状的曲调进行风格,音乐节拍为2拍子组合形式,歌唱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唱词时有出现重复现象。音乐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箱盒、牛铃等,也可以添加如手鼓和刮器等。舞蹈表演基本上是集体舞的呈现方式,表演者以女性为主,舞蹈动作合着音乐的节律显得轻盈婀娜,情绪热烈。

(四)狂欢节桑巴

狂欢节中的桑巴是当今巴西歌舞最为盛大隆重的表现形式,是全巴西人引以为豪的歌舞盛典。当每年的狂欢节降临,巴西各地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庆祝之中,尤其是以里约热内卢最为盛名,人们于激情中云集这里狂欢喜庆,而桑巴大道中举办的桑巴游行表演是最令人神往的嘉年华典礼。欢庆中热闹喧天,音乐此起彼伏,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脸上写满了笑意,一些女舞者们扮装艳丽并且有的头上还插着长长的漂亮羽毛,游行队伍中人人都喜悦地踏着各种节奏律动,摇曳着身躯,双手飘洒出放飞的舞姿向前缓缓移行,穿插在游行中的还有各种装饰的彩车,车上也有人在歌唱舞蹈。整个歌舞游行表演色彩斑斓,高潮迭起,热情的人们将狂欢节盛典浸润在风格多样的桑巴歌舞之中。

(五)庭院桑巴和休闲桑巴

桑巴歌舞在巴西除了具有地域风格外,也有一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就包括庭院桑巴和休闲桑巴。庭院桑巴,是一种适宜在较小规模范围且多在小众聚会中表现的一种歌舞形式,其场所规约在家庭院落之中,音乐的选择多为舞曲风格,舞蹈呈现多适宜在居所庭院环境中表演。和庭院桑巴相比,休闲桑巴在环境的选择方面则不拘于庭院之中,户外一些适合的地方如公园、广场、街头或海滨等地方均可以作为表演的场所,音乐的选择也较为宽泛,舞蹈除了带有行走游行风格的桑巴表演不太切合之外,一般的桑巴歌舞均适宜在这种场所中表演,主要展现出某种闲暇风格是这种歌舞主题的格调。

(六)中产阶级的桑巴

另外,巴西音乐舞蹈中的波萨诺瓦(Bossa Nova)值得一提,这一体裁在巴西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中较为流行,它于20世纪50年代时首先出现在里约热内卢,后蔓延至巴西的许多其他地方。它的音乐融合了爵士乐的因素,整体情绪显得颇为温和,有时还表现出某种感伤,偶现的异样离调色彩更是加剧了这种意味。舞蹈为男女相拥的对舞形式,风格不像桑巴那样激情满怀,显得比较安静、内敛和默契。是故人们将这种歌舞形式赋予了中产阶级的桑巴名称。

(七)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

根据如上对巴西桑巴歌舞的阐述显然可见,桑巴歌舞都和它的表现方式或所处环境有关,但从桑巴本身的风格来看,按照其歌舞表现进行划分的话主要有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大类。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相比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加工或精致程度区别,后者程度大于前者,而前者在切分节奏的表达方面又超越后者。但从总体的艺术特征而言,桑巴歌舞中的音乐轻快明朗,2拍子结构和多使用切分节奏,舞姿步法复杂明快,躯体自然扭动,双臂如意摆动等体现了其鲜明的风格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的进程关系,以及城市化运动等因素,发展至今的农村桑巴渐渐失去了其过往的风采,转而城市桑巴的发展迎来了繁荣。

(八)拉丁舞桑巴

然而,桑巴歌舞的发展绝没有因国家或地域因素而受到限制,随着国际标准拉丁舞的发展,在桑巴歌舞中应运而生了影响世界的体育舞蹈桑巴,20世纪60年代以来列入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比赛。拉丁舞中的桑巴在音乐方面为4/4或2/4节拍,情绪热烈,在节拍和音乐情绪方面延续了巴西桑巴风格,而在音乐曲风上则较为灵活,突破了桑巴的巴西音韵。舞蹈方面舞姿律动摇曳且动作多变,可以看作是继承了巴西桑巴舞蹈律动精华的艺术延伸。无论在巴西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拉丁舞桑巴从出现以来就广为受众的喜爱,已经成为了国标拉丁舞中不可或缺的体裁之一。

三、结语

桑巴是巴西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巴西—非洲民间歌舞在巴西发展的结果。它在巴西的非洲黑人中产生,发展变迁中又受到欧洲文化和美洲当地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歌舞因素,在巴西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如今,巴西人用这种音乐舞蹈形式表达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同样,桑巴歌舞对于巴西以外的社会而言则为世界人民展示了其音乐舞蹈最为典型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为人们理解这个国度的音乐舞蹈提供了极具代表意义的载体对象。

桑巴对于巴西而言,不仅在发展中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舞蹈象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已传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并产生了其积极的作用,国标中的桑巴作为从巴西桑巴歌舞中延伸出来的品种就是最好的说明。由此看来,巴西的桑巴不仅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也承载了富有生命价值的活力意义。

注释:

①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7~168页。

②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38页。

③陈威华:《狂欢巴西》,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2页。

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音乐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图片说明:

本文照片摄影为陈笑珍,1992年拍摄于巴西圣保罗。

作者简介:孙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星海音乐学院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一带一路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学界的拉丁美洲音乐研究”(2022WTSCX04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桑巴音乐舞蹈歌舞
闻名遐迩的桑巴之国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乐器(2020年9期)2020-09-30 06:15:14
当当鼓
戏剧之家(2020年17期)2020-06-22 12:01:24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歌舞欢庆“三月三”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歌舞爷爷
学生天地(2018年27期)2018-10-12 00:59:18
一起歌舞吧
黄河之声(2017年16期)2017-11-13 13:03:19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鱼神桑巴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