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游客行为偏好研究

2024-12-31 00:00:00周海磊
旅游纵览 2024年11期

摘 要:山东文化体验廊道以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为依托,贯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与胶济铁路等文化轴带。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探索游客行为偏好,为廊道优化提供数据支持。采用精准营销、智慧旅游平台与文化生态融合开发策略,分析游客行为模式及廊道资源特点,挖掘不同廊道的特色与需求。研究发现,精准活动策划与智慧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文化与生态资源融合开发增强了廊道吸引力,研究成果为文化旅游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希望能够助力区域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播。

关键词: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游客行为偏好;大数据分析;文化旅游;廊道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23年度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研究专项项目“大数据视域下的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旅游景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2023-WLZX-03)。

引言

山东文化体验廊道通过串联黄河、大运河、齐长城等文化轴带,创新探索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景区运营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游客行为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精准营销与智慧旅游平台提升了资源配置与服务质量。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融合开发激发了廊道旅游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游客行为研究的成果,将为廊道持续优化与创新提供支撑,促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东文化体验廊道的概况

(一)山东文化体验廊道的布局与构成

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包括五大文化轴带,每条廊道依托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连接聊城东阿县艾山风景区和鱼山曹植风景区,结合生态游览与文化展示。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涵盖济宁微山湖和台儿庄古城,凸显运河文化与历史遗迹。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以博山区石门片区为代表,绵延31公里的长城遗址串联多个传统古村落。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依托青岛、烟台等滨海城市,融合金沙滩、崂山景区和渔村文化。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贯通济南至青岛,展示铁路遗迹和近代工业文明。这一布局实现了历史、自然与现代设施的有机融合,创造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二)文化体验廊道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

文化体验廊道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东阿县的黄河踏青旅游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与牡丹观光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齐长城沿线通过徒步观景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促进了周边民宿与餐饮业的发展[1]。黄渤海廊道结合崂山茶文化和海滨露营项目,吸引了亲子和生态旅游者。大运河廊道的台儿庄古城夜游经济和运河文化展示,使其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胶济铁路廊道利用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融合现代科技,打造工业旅游品牌。这些廊道不仅促进了游客流动,还推动了文化保护与再利用,成为山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二、大数据分析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技术在游客行为研究中的优势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游客行为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与精准洞察,经过对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各景区在线搜索量、门票预订量、交通流量等数据展开剖析,可明晰游客偏好与行为特征。于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艾山风景区,借由分析在线平台搜索关键词与评论信息,可知踏青、赏花及参与非遗活动乃游客主要诉求。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凭借景区热力图解析,可知徒步与摄影活动对年轻游客颇具吸引力。借助大数据平台整合景区定位、游客反馈及季节性变化趋向,能够实时监测游客行为轨迹,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与景区服务供给。大数据技术借由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预测模型构建,切实提升景区客流量预测精准度,为旅游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见图1)。

基于大数据分析,艾山风景区以37.5%的偏好比例成为最受欢迎的景区,其次是微山湖景区和鱼山曹植风景区,分别占比31.25%和25.0%,崂山风景区虽然占比最小,但也显示出一定的吸引力。

(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流程与数据来源

在山东文化体验廊道研究进程中,数据采集多源于不同维度,诸如景区门禁系统所记录游客进入数据、携程与美团等第三方在线旅行平台(OTA)预订数据,以及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交通流量数据[2]。数据清洗阶段需对所收集原始数据实施去重与补全操作,如处理重复游客记录或补充缺失的出行时间信息,数据挖掘借由分类算法与聚类分析提炼游客行为模式,剖析黄河廊道内游客选择艾山风景区的原因,发现其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力颇为显著。结果展示借由可视化工具,将游客行为特征以热力图、行为路径图等形式呈现,令决策者可直观知晓廊道内各景点热点及游客流动趋向,此全流程系统分析为优化廊道资源配置与设计提供了高效技术支撑。

三、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游客行为偏好的特征分析

(一)游客群体特征与行为模式分析

通过对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游客行为的分析,发现不同廊道吸引了不同特征的游客群体。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的艾山风景区在牡丹观光节期间,主要吸引35至50岁的家庭游客,他们大多来自聊城、济南等地,倾向于选择地方特色餐饮和乡村民宿,注重体验式项目与生态观光。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的石门片区则吸引18至30岁的年轻游客,他们多参与徒步登山活动,并有约40%的游客进行摄影或短视频创作,表现出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兴趣。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吸引了铁路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游客通常购买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联票,停留时长较长,显示出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这些行为模式揭示了游客对不同廊道资源和活动的差异化需求,为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3]。

(二)不同文化廊道的游客偏好差异

不同文化廊道的游客偏好各异。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的游客偏爱参与节庆活动,如牡丹观光节和踏青徒步等,结合自然与传统文化,满意度较高;东阿县的油菜花田、生态大堤及曹植文化展示区尤为受欢迎。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中,台儿庄古城夜游及微山湖渔业文化吸引游客,尤其是非遗项目体验和手工艺制作活动深受欢迎。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春秋徒步旅行备受欢迎,石门片区和古村落是摄影热点。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以滨海风光和海鲜美食吸引亲子游和休闲游客户,青岛崂山和烟台金沙滩是热门地,露营和沙滩运动受追捧。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满足铁路历史爱好者需求,以文化教育为核心。

四、游客行为偏好对文化体验廊道开发的影响

(一)活动策划与线路优化的创新方向

在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艾山风景区和鱼山曹植风景区可通过季节性活动增强吸引力,例如在牡丹观光节期间举办夜间灯光秀,并结合历史文化剧目,打造“黄河夜”主题活动。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的台儿庄古城,可以设计水上巡游与历史故事体验,如“古运河灯会巡游”,结合船上观景与岸边互动,提供多元化体验。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石门片区则可推出历史文化探索路线,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复原古城墙,吸引年轻游客参与徒步打卡活动。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建议开发滨海亲子教育项目,利用青岛金沙滩的自然资源设计“海洋科学课堂”,结合海洋生态探索和沙滩运动,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则可以推出“百年铁路文化一日游”,结合蒸汽火车体验、铁路工艺展示和铁路故事演讲等模块。深度融合活动与线路,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提升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4]。

(二)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融合开发策略

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结合沿岸绿化带和文化场景,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观光廊道,增设植被和文化展示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在微山湖区域开发“渔家文化体验”游,提供渔具制作、古法捕捞和湖鲜餐饮,增强游客参与感。齐长城遗址周边恢复古代军事环境,种植代表性植物,并设立教育基地,进行实景体验,融合教育与旅游。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依托海洋保护区,推动生态旅游,建设低碳交通设施,减少自然影响。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结合工业遗址与生态理念,绿植覆盖步行道、建设生态公园及文创产品开发,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基于游客行为偏好的文化体验廊道提升策略

(一)精准营销与特色体验设计

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举办春季牡丹观光节,借助微信小程序和短视频平台发布活动信息,结合地理位置推送优惠券,吸引聊城及周边游客。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围绕“古运河灯光巡游”主题,在抖音平台直播台儿庄古城夜景,吸引了大量在线观众并引流到线下活动。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以徒步登山为核心体验,通过户外运动社群推广“齐长城历史探寻路线”,并通过在线旅游平台推出专属套餐,增加游客消费黏性。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则设计亲子家庭旅游产品“海洋探秘旅”,并通过在线旅游平台推出限量套票,包含亲子酒店住宿与海洋科普课程。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通过淘宝与天猫平台,结合铁路历史文创产品如蒸汽火车模型和主题明信片,建立线上旗舰店,融合文化传播与商业化,提升活动参与度并强化品牌形象[5]。

(二)智慧旅游平台在文化体验廊道中的应用

智慧旅游平台显著提升了文化体验廊道的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通过艾山与鱼山曹植风景区的客流监测设备,实时更新游览建议,避免景区拥挤。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在台儿庄古城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游客通过手机应用扫描古迹获取全息影像,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利用百度地图提供定制化徒步路线规划,结合语音导览和文化解读。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整合崂山与金沙滩的服务平台,提供停车、门票预订和天气预报等功能。胶济铁路文化体验廊道则开发了数字博物馆,游客可在线探索展览并参与知识竞答赢取优惠。这些平台提高了旅行便捷性,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调配资源、处理突发事件,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游客流量和个性化推荐线路,优化游客体验。同时,人工智能客服提升了游客咨询与反馈效率,增强了整体旅游体验。

六、结语

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凭借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融合大数据分析与智慧旅游技术,优化游客行为分析与资源配置,精准营销与特色体验设计提升游客体验,文化与生态资源融合助力产品创新。智慧旅游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开辟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结合新路径,其建设彰显了文旅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与文化传播注入了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茜松,雷泽,孙宁,等.如何协同资源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双元创新?——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FSQCA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11):90-103.

[2] 王浩,张海芹.旅游生活化:“网红城市”旅游者行为与体验特征研究——基于百度指数和UGC的淄博市游客大数据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2):173-180.

[3] 张明柳,王晓琳,李道凯.山东济宁:开创政采大数据新格局[N].中国政府采购报,2023-11-07(5).

[4] 蔡绍博,潘坛,鲍玲玲,等.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旅游分析管理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34):91-94.

[5] 隋丽娜,杨宏,于万国.文旅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