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厚植创新人才培养之基

2024-12-31 00:00:00周媛
群众 2024年23期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系统阐释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既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也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科学精神的孕育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聚焦价值引领,以科学家精神涵育学生爱国情怀

科学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我国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精神品格,爱国是其最鲜明的精神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以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为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人民之幸福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勉励南大学子要以程开甲、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学须先立志,爱国是拔尖创新人才永恒的力量源泉。

南京大学以“大先生”的名字命名七大书院,其中理工科学生所在的五大书院分别以有训、安邦、毓琇、开甲和健雄命名。在新生入校之际,开展书院文化教育,让新生深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和成长经历,树立科研报国之志。“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开甲书院的师生,赴新疆马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与“两弹一星”元勋、杰出校友程开甲老先生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以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二十载为国铸盾的故事,激发学子们为国家攻克难关的创新斗志。在“科学之光”通识课上,院士领衔每一个方向的课程,学生刚进入大一就有机会感受大师的风采,并通过课后反馈的形式与院士深度交流,在体悟科学价值的过程中,提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报国情怀。

聚焦言传身教,以科学家精神塑造学生品格意志

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的引领和感召,可以更具体地表现为师承关系中潜移默化的濡染和一以贯之的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体系,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形成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的新格局。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作为教育部教育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单位,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学院聚集全校优势育人资源,为每位学生配备名师、优师担任科研导师,引领大学四年的全过程科研训练,发挥育人队伍在卓越人才成长中的协同作用,同时创设生活、实践、科创空间的遇见场景,为学生提供综合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在“名师导学”系列讲座、暑期学校课程,以及“院友论坛”“学术午餐会”等活动中,学院引入国际前沿研究型课程,邀请全球顶尖基础科学、交叉领域科学家及校友中的杰出科学家授课,带领学生走进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在提升学生科研兴趣的同时,培养青年一代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颁布的第二天,学院就组织师生围绕交叉领域的科研突破和创新进行探讨,帮助同学们梳理科学突破道路上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激发同学们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建立交叉、综合的知识结构,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聚焦基地建设,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科学家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践行路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义,是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方式作出突破性贡献。要坚持育教融合、科教融汇,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作用,让青年学生走进科学实验场,在感知前沿力量的同时,明确国家科技创新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在体悟国家科技事业历史性成就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志向、培育攻坚精神,力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突破性贡献。

紧跟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是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学生的价值追求。在学生早期科研阶段,学院引入全校优势学科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和平台资源。学生在科研导师和团队的带领下,以创新型课程和创新项目为载体,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基金项目。从基础实验入门,到了解从“0”到“1”以及“1”到“n”的创新过程,学生经历了“走进、养成、坚持、突破、创新”的蜕变,在科研创新的历练中领悟国家战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导向。

聚焦文化传承,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未来发展

科学家精神还应当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传承和发扬。《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专门指出,高层次专家一要在人才培养上发挥表率作用,做好传帮带,引领社会风气;二要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模范带头,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引领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高校在科学家精神的社会传播链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稳定的阵地。要发挥高校对基础教育的延伸功能,鼓励青年学生参与中小学科普基地的宣讲和相关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宣讲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崇尚、认知、养成和传承,转化为未来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连续二十七年举办“基础学科论坛”,通过论文征集、学术沙龙和院士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为全校乃至全国各高校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科学问题的探索和碰撞中培育科学素养、传承科学家精神。学院师生联合中科大少年班等四家荣誉学院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支教调研,助力教育发展、乡村振兴,向西部中小学生传递科学家精神,在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淬炼家国情怀。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年,打造了“点带面”“老带新”“强带弱”的志愿服务模式。此外,学院培养的近三千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的院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科研创新、科学普及的形式,辐射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践行、传播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