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像一条热烈又绵延的河流,激荡的浪花牵着我的小舟向前奔涌而去,争分夺秒地对我说现在是冲刺的阶段,可我却只想回到心中的那个地方。
儿时,外婆用竹枝编织出了我的故乡。
夏风赶着暖阳,我坐在院前树荫下的竹椅上,看外婆为我改造竹篓。那本是个装杂草的篓子,因为我的到来,外婆新编了一个小座椅在其中,铺上棉袄,便成了我的小窝。我欣喜地跳下竹椅,用蒲扇为外婆扇动夏风,风吹起她的银丝,外婆笑着说我装乖。小窝刚完工,我便不管不顾地跨进背篓,却因没有支撑,一下扑倒在地,压坏了装饰竹篓的小花。外婆好气又好笑,拿着蒲扇将我赶走。我丝毫不嫌弃那不完美的竹篓,背着它四处炫耀。邻里熟悉外婆的手艺,自然也就附和着我,再顺手往篓子里装几个果子,塞几把糖,叫我带回家去。于是,本该装着我的竹篓,挤满了村庄里的家家户户,每每回忆,都好似一场朦胧又温馨的夏梦。
待秋收笼罩了村庄,外婆就常在院子里用竹编簸箕翻动晒着太阳的麦子,而我则因曾经添乱使小部分麦子浸了水,被下令远离麦子。无奈之下,我只好坐在院门前的台阶上,看田埂上的外公插着腰与邻里聊天。时间在阳光下似乎过得很慢很慢,慢到我能细数家鹅拨动涟漪的圈数。不知是谁家的鸡来到我家的院前串门,瞥了我一眼后,“咯”一声,昂着脖子又走了。路过推着小推车的长辈见到我笑着叫我小名,走到我旁边,靠着门框与院里的外婆寒暄几句,临走又招呼着我去她家玩,不过思及等会还要陪外婆收棉花,我便拒绝了。
棉花,是我在故乡除背篓外最喜欢的了。外婆会将采摘下来的棉花堆在麻袋上,而我会躺在上面检验棉花是否绵软,当然,这是我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虽然棉花叶子干瘪扎人,但躺在棉花上,确实像睡在云端。我躺在上面,看橘红的天染上墨色,缀上一两点星;听鸡犬相闻,农人归家后聚在一起的谈笑,是吆喝,是拌嘴。我任由外婆将新的棉花堆在我身上,伴着故乡的秋凉入睡。
现如今,我与外婆都进了城,她仍在北方,我却在南方。竹篓被遗忘在地下室堆了灰,蒲扇也被空调和电扇取代。在繁忙的学业中,我常会在被桌上堆成塔的书山撞到手时,想起扎人的棉花叶子和堆积的棉花城堡;会在写字写得手酸时,想起外婆用双手为我编织的夏梦与秋凉。我试图在南方的天空寻找北方的繁星,试图望见窗外被炊烟遮挡的夕阳,幸好我的心中仍然有双翅膀,能挣脱小窗的束缚,飞向我心中的那个地方——那里是我的“百草园”,亦是我的“精神小屋”。
●点评
习作亮点如下:1.结构清晰。从儿时到现在,从夏日到秋收,以时间为序串联全文。2.情感真挚。在小作者笔下,外婆、外公以及村庄邻里,甚至是“昂着脖子”的鸡,都是如此鲜活生动。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我”对故乡深沉的眷恋。3.语言细腻。“竹篓”“蒲扇”“簸箕”“棉花”等意象的一一呈现,以及一系列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让“故乡”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整篇习作于质朴中蕴深情,让人有“复得返自然”之感。
【作者系重庆市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