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2024-12-31 00:00:0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48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国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进步甚至还会对人们沿袭已久的认知和观念产生冲击,进而对人类思想和社会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航天科技实现

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

航天员“回家”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发的定向仪会精准发现航天员位置。定向仪精度高、作用距离远,在高寒、高温、高湿、强颠簸等各种恶劣环境中也能完美适应。何不将它应用于海上救援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据此研制出小型化多功能船载定向仪,并在海事、救捞等船只上加装应用,丰富了我国发现海上遇险船舶及失事人员的手段,为海上航行安全作出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不断拓展原本用于太空中引导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交会对接的激光雷达的新的应用领域,利用前期积淀的激光扫描成像技术、高精度多参数测量等关键技术,在环境感知、测绘、防撞避障、测风等民用领域形成多点开花的产品谱系。比如激光测风雷达作为一种新型大气探测仪器,具有精度高、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飞机着陆监测、风力发电等领域,为飞机飞行安全提供了精准的大气风场信息。

依托载人航天配套研制30余年的研发能力,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成功研发的国内首款太赫兹手持安检产品,通过探测物体辐射出的微弱太赫兹波,实现对人体携带物品的检测,不仅能检测金属违禁品,还能有效检测酒精、硫酸、陶瓷刀具等特殊违禁品,安全无辐射,是传统金属探测器的重要升级。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素材解读】

在不少人看来,航天科技“高大上”,与百姓生活似乎无甚关联。其实,不仅许多航天科研项目直接关乎国计民生,而且很多原本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尖端科技也完全可以跨界平移到民用领域,助力百姓美好生活。在这一方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他们将航天科技转化应用到海上救援、航空安全、环境气象等领域,造福人民。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2024年5月30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又一新地标——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惊艳亮相。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设科学家博物馆;2023年,随着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投入使用,博物馆实体馆建设进入快车道,3000平方米藏品库房和常设展厅成为史料永久收藏展陈空间载体,7500平方米非常设展厅用于举办科学家专题展览,使之成为汇聚“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

【素材解读】

科学家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弘扬,但是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为国家建设、为人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默默无闻。科学家博物馆应成为最好的宣传阵地,让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一代代人,让科学家精神感染一代代人,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献身科技,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个媒体人工智能

使用规范出台

2024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制定出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试行)》,这是我国首部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化标准。这一规范的出台,首先是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利用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发展。同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人工智能应用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通过对各个内容制作领域、环节的规范要求,严格把控内容质量,确保AI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人工智能的使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道德伦理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智能向善,努力践行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人工智能。

【素材解读】

现代科技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将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用失当,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科技在运用时更要严守规范。

筑牢科技创新的“安全之基”

主泵变频器被誉为核电站的“心脏起搏器”,要求可靠性达到99.9999%,并且10年内不能有非计划停机。前段时间,沈阳远大集团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核主泵变频器已在国家级重点核电项目中应用,结束了该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从核主泵变频器,到第三代海上通信系统技术,再到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技术,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有力保障我国科技安全,为发展筑牢更坚实的根基。强化科技安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川滇交界,白鹤滩水电站全力运转;伶仃洋上,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黄浦江畔,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下坞开始搭载总装……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生动印证着“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坚持“四个面向”,勇闯“无人区”,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筑牢基础研究根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方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新技术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重塑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对防范科技风险、保障科技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比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带来挑战,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对社会伦理产生冲击。防范化解科技安全风险,需要我们加强对科技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的动态追踪,对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加强研判、提出对策,更好在发展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

【素材解读】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统筹开放和安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营造开放创新生态,这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所需,也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之必然。

科学是想象力的翅膀

“我们常说科幻是基于科学的想象,这句话十分容易让人们产生一个重大的误解,那就是科学对想象力是一种限制。这种误解普遍存在。”在不久前举办的“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主题展览开展仪式上,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现场许多热衷科幻的中小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最初科幻引入科学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扩大我们的想象空间,其实目前最有想象力的很多内容都是从科学中出现的。科学对想象力不是限制,它恰恰是想象力的一双翅膀,给科幻小说提供的不是限制而是自由。”

【素材解读】

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又为想象力提供推力。其实,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只有大胆地想象,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有各种创新思路和创新成果的诞生。

中国科幻黄金时代

与科技创新的崛起

从世界发展来看,科幻的“黄金时代”,往往也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期。中国科幻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迈入新时代,尤其是科技创新进入硕果期的生动写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助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场景,也打开了公众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科技应用为科幻提供土壤,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科学幻想也可能“预言”科技的进步。从飞机到宇宙飞船,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现代科技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自科学幻想。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流浪地球2》中惊艳亮相的太空电梯获评“最受大众期待的未来科技”。在相关研究院发布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都有望成为现实。

【素材解读】

科幻作品和科技创新有两个联系点——科技和想象,二者会让科技成果不断诞生,让科幻作品层出不穷。时下的中国,这两样事物都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充分证明中国人完全有可能在遭遇外在力量的打压和阻挠的情况下走好我们的科技创新之路。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单单是科技领域的“独门绝技”,而已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思维……当代青年,应与现代科技热情相拥,携科技利器,投身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