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泰斗徐朝兴曾制作出一只价值百万元的青瓷佳品“天赐粉盒”,粉盒通体圆润、线条柔和、玲珑雅致、温润如玉。最绝的是,下口倒上水后,上盖竟然能于其上稳稳旋转。徐老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运气才能做出来的,是上天赐给我的,所以我叫它‘天赐’。”这是自谦,所谓天赐实为人力臻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成。
要知道,“天赐粉盒”上下盖严丝合缝,全赖收口之功。
瓷器制作,从选矿采土到检验入库需历经整整七十二道工序。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而“尚不能尽”的“微细节目”之最关键者,是造型末了的收口。
鉴赏瓷器,首看造型,次看釉色,再看风韵。精品瓷器,一定是器形完美、釉色莹润、风韵雅致。这些,都体现在细节中。器形是否完美,端看收口这一细节。看艺人功夫,主要看其在细节上的处理。行家称,瓷器造型并不见得有多难,无非将揉炼过的陶泥放在缓缓转动的机轮上拉坯、旋坯,制作出瓷坯器形。难在结束时,需要双手在瓷坯收口处轻轻一抹,机轮再转动两三圈后戛然而止,瓷坯器形最终定型。
就是这最后一抹,大有讲究,必须一气呵成,做到熨帖无痕,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收藏家马未都说,器口边缘做得周正温润、光洁平整的瓷器,才有资格登入大雅之堂。所以,不管陶泥用料多么高级,也不管釉彩绘画多么绚丽,更不管造型设计多么精妙,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机轮上最后两三圈的断然收口。
其实,收口,技艺不存问题,满师出徒的艺人一般都已掌握。关键在心态,即大功行将告成之际,也是艺人精疲力倦、心浮气躁之时,倘若静不下心、定不了神、稳不住气,稍一走神、放松,收口就会厚薄不均、凹凸不平,好端端的瓷坯就成了次品、废品。
不唯制瓷,编筐编篓,也复如此。编织艺人都知道,“编筐编篓,难在收口”。口收好了,筐、篓就漂亮,用起来也顺手;若口未收好,器形难看不说,用起来也别扭。
收口决定成败。
制瓷造型,犹如人生塑造;编筐如此,做人也一样。
人生的收口,同样十分重要。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难在收口”,故要“慎终如始”。有一句话说:“人生应该是无邪的少年,朝气的青年,辉煌的中年,绚烂的晚年。”这样才堪称完美人生,假若变成了“无邪的少年,朝气的青年,辉煌的中年,颓败的晚年”,那么,不唯晚境凄清,人生也就像是瓷坯末了、编筐终了,没有收好口,过往的各种奋斗拼搏也就全功尽弃。
曾国藩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感叹“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他因此一生兢兢业业,始终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越到晚岁越努力自拔流俗,忠信笃敬,“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所谓“慎终如始”,完美收口,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
是的,收口完美,才能“烧制”出人生的“天赐粉盒”,成为雅致、晶莹的“极品青瓷”。
图:付业兴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