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天宫藻井冰箱贴”,共分五层,可随意拆开,自带夜光效果,据国家一级文物、“隆福寺正觉殿明间天宫藻井”设计而成,引起网友追捧,上架后便“秒空”,被称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使藻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藻井从何而来,其说纷纭,“天象说”“功能说”“穴居说”“舶来说”影响最大。
“天象说”在坊间传布最广,称“藻井表达了古人防火的意愿”,源自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称:“井者,东井(二十八星宿之一,为水事)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此书内容驳杂,且应劭意在整顿风俗,树立儒家规范,内容未必可靠。南北朝沈约不察,在《宋书》中也称:“殿屋之为圜泉方井兼荷花者,以厌火样。”
“功能说”较具合理性,梁思成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十集·藻井》(梁思成主编,刘致平编纂)中指出:“藻井或天花的功用,一方面是为装饰屋内(尤以藻井有关仪制),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彻上明造’的房屋在望板、椽、檩等处容易挂灰落土,且室内温度难于调剂,所以用顶棚隔绝上下,其功用似仍以实用为主。”
所谓“彻上明造”,又称“彻上露明造”,简称“露明”,即室内可直接看到房顶等,不美观。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精室不见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纸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为‘顶格’,天下皆然。”亦有利于卫生和保暖。
“穴居说”认为,藻井源于中霤,即天窗,是古人穴居习俗的孑遗,《礼记》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先秦五祀即门、户、中霤、灶、行。西汉时“诸侯五祀”与“王七祀”,均含中霤。藻井的中心部分至今称“明镜”,或因中霤是穴居唯一的采光口。
“舶来说”称,中霤式建筑适合气候干燥、缺乏木材的中亚地带。据学者葛承雍的《仰观:从穹顶画到藻井画》钩沉,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已出现穹顶建筑,现存最早穹顶壁画在保加利亚的卡赞勒克,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的色雷斯古墓。罗马人早期穹顶建筑多用于墓葬,直到1世纪,尼禄皇帝“将穹顶引入宫殿建筑和宗教圣所”。从中亚到中原,出土的穹顶式建筑呈现出由古到新的关系,应是从中亚(一说从西亚)传入中原,在西汉中后期逐步成形。
藻井众说纷纭,或源于定义不清。在今人看来,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但在宋代之前,平铺天花板也叫“藻井”。
自宋代起,斗八藻井始盛行,它有八个斗拱,将藻井分成上中下三段,下端呈方形,中间呈八角形,最上呈圆形。我国现存最早木构藻井——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即斗八藻井,寺庙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年),重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明代是中国藻井的最高峰。学者金彩霞在《北京周边地区古建筑藻井的发展演变及特点》中指出:“明代的雕刻工艺极为精湛,无论是明镜蟠龙还是八角井的云龙纹都雕刻得威猛矫健、姿态灵动,栩栩如生。”
清代“更加注重藻井装饰的华丽程度及大量贴金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但雕龙瘦弱,八角井的面积小于明代。明藻井有富丽堂皇的天宫楼阁,清则没有。可能清廷不太重视藻井,《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龙井”(清代称藻井为龙井)只出现了一次。
在清代藻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故宫太和殿藻井,分三层,共有17条蟠龙——大龙1条、小龙16条,大龙的神态非常生动。至于天坛祈年殿藻井,可能是已知最壮观的藻井,跨度达10米左右,在30多米高的圆顶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雍和宫万福阁亦具匠心,阁中矗立着18米高(地下埋8米,共计26米)迈达拉弥勒大佛,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是独木雕刻佛像的世界之最,体量如此之大,故大方藻井置于大柁上,多达8层,使佛像从胸部便进入藻井中,用遮光来制造肃穆、神秘的氛围。
清代藻井重规制,蕴含着“比拟苍穹”的意愿。不论是东西方,人们都将天花板视为天空的象征,而如何装饰天花板,呈现了对天的不同理解。西方古人试图将天看成另一个人间,诸神在云端俯视苍生,让个体感到被监督、被审判的恐慌;而中国古人试图将天理解为严谨、充满秩序、神秘莫测、不可违抗的存在,提醒人们心存敬畏、直道而行,认真对待内心的声音。不论哪种理解,目的都是传智慧、昭久远。
徜徉于古代建筑中时,勿忘仰望一下天花板。
(摘自《北京晚报》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