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时间秩序的讨论中,有一种可称为“桃花源时间”的独特观念。
陶渊明《桃花源诗》中有“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的诗句,“纪历志”就是一般人的时间观,具有知识特性,浸润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
与“纪历志”这种“山外人”时间观不同的是,还有另外一种时间观,所谓“四时自成岁”,即“桃花源时间”。山中无甲子,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虽然没有“山外人”的时间和历史观念,草木自枯荣,人们根据生命的节奏,来“知”“识”生生的变化(如“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这“知”“识”,不是知识的分别,而是随运任化、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态度。
桃花源时间既非主观的“知识时间”,又非客观的“自然时间”,而是一种“生命时间”,它是一种“天怀”。它所关注的核心,是建立立足于当下此在的生命存在方式;不活在知识、历史的计量中,而活在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里。
这种生命体验时间观,深刻影响到中国人的艺术思维和形式创造。
哲学和艺术,就是给试图逃过时间魔掌的人提供一些韬略的劳作。在一些中国传统为艺者看来,人要有捅破时间之皮的勇气、智慧和手段,这样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舒然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四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