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革命文化”,并从多个角度强调要关注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体认。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通过整合背景资料、设计驱动性任务、抓住关键词句、巧用阅读链接、注重读写结合、组织实践活动等策略来指导学生学习,以凸显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特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文化基因,促进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6-003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体现出革命文化的丰厚性和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那么,在语文新课标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一、整合背景资料,缩短认知差距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内容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阅读起来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或者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差距,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毛主席与毛岸英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对抗美援朝的事迹一无所知,就很难感受到课文题目的意义,也难以理解毛主席的做法。基于此,教师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毛主席与毛岸英之间的关系,并对搜集到的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抗美援朝时期无数中华儿女赴朝作战的意义;再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感受到毛主席作为一位伟人和一名父亲,在痛失爱子之后的抉择,体现出伟人胸襟和常人情怀。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缩短了学生的认知差距,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查找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注重资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二、设计驱动性任务,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可见语文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引,结合课文内容特点,设计一系列驱动性任务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解读。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时,基于课文内容特点,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学校近期准备举行“杰出人物”展览活动,要为梅兰芳制作展板,展示梅兰芳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在这个情境任务中,教师设计以下几个子任务。
任务一: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时代背景。
任务二:交流名人资料,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反馈课前学生自主完成的梅兰芳人物名片,结合资料了解“旦角”的意思;出示梅兰芳表演视频资料,对比蓄须形象,交流蓄须原因)
任务三:聚焦关键事件,梳理蓄须前后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以名人小传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
任务四:介绍梅兰芳事迹,完成展板设计任务。
任务五:评价人物。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把人物的主要事件、内容说清楚,能否表达出自己对梅兰芳的看法,表述清楚梅兰芳被评为杰出人物的主要原因。
驱动性任务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本案例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特点设计学习任务,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初识梅兰芳,到梳理出梅兰芳的主要事迹、评价人物,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学生对梅兰芳形象的理解也不断深入。这样设计驱动性任务,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由“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最能凸显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品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汲取革命人物的精神力量,从而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
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画出课文中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李大钊被捕前说的话“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中,感受到李大钊为了革命,明知局势严峻、处境危险,仍不离开,他已经做好了为党、为革命随时牺牲自己的决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从李大钊被捕时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等描写中,学生感受到一位临危不惧的革命者形象。从“法庭上父亲瞅了瞅我们……非常沉着”这句话中的“安定”“沉着”等词语中,学生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正因如此,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动摇。通过品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位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革命者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真正明白隐藏在这些关键词句背后的价值意蕴,帮助学生习得阅读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巧用阅读链接,深化课文认知
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后面都设置有“阅读链接”板块,其内容与单元主题互相呼应,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巧用“阅读链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对革命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描写刘伯承“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动作、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刘伯承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受他的内心,体会他钢铁般的革命意志。除此之外,课文还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以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如“有些颤抖”“汗珠滚滚”“惊呆”“大声嚷道”等来烘托人物形象。这篇课文的“阅读链接”为学生选编了《丰碑》一文,其在写法上与《军神》类似,都运用大量的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表现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引领学生阅读,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是对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共同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深化人文主题的任务。作为教师,不能把“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割裂开来或者只让学生自行阅读就算完成任务,而要善于找到课文与“阅读链接”之间的关联,带领学生深入地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多维度、深层次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凸显“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
五、讲述红色故事,体认革命文化
语文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述红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品质,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如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叙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作者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赞扬了邱少云严守纪律、顾全大局、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还要让学生学会讲述故事,让英雄的形象永远留在学生心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故事讲好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描写邱少云的句子和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人物及其革命精神的理解。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帮助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人物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组织实践活动,传承革命精神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课文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文化,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志向,再组织学生开展为什么而读书的演讲会,从而坚定学生的读书志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长津湖》,把学生带入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让学生重温历史,感受革命精神。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诗词诵读中感受伟人的胸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基地,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走进当地博物馆,瞻仰革命遗物;到革命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了解革命人物,还要依据学习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重温历史,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标指引下,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品味词句、讲述故事、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凸显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芹,陈正兴.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世界,2024(25):84-85.
[2] 王小玲.革命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教育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4(26):48-49.
[3] 姜善辉.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路径探析[J].辽宁教育,2024(15):54-5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