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打鬼子(节选)

2024-12-30 00:00:00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4年12期

巧用“道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战争,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写儿童文学是有难度的,因为要兼顾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对战争残酷的真实反映。

《满山打鬼子》这部小说做到了兼顾儿童的审美和战争的特定背景,塑造的每个人物都富有个性,彰显了作者强大的写作功力。

有些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作家有责任和使命让那些历史从知识点里跳出来,让那段岁月在文学中成为滋养少年读者不断成长的土壤。

原文/薛 涛

品读/李作媛

品读:

当日本人占领了满山的家乡时,他一开始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国仇家恨”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一个遥远的词,他不知道被占领、被侵略意味着什么。选文描述的是试图去偷回蝈蝈的满山被抓住之后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却误打误撞地获得了一线生机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片段中,满山还是个天真的孩子,蝈蝈是他的玩具,他愿意为了玩具去冒险。后来,当侵略者夺走了他亲人的生命时,满山才逐渐意识到他面对的到底是谁,是凶手、刽子手!满山逐渐成长起来,最后满山放弃了他的蝈蝈,放弃了他的弹弓,投靠抗联队伍,为亲人报仇。满山从一个孩子成长为战士。

一部优秀的战争儿童文学不只能让人读到战争的残酷,而且能让人思考。我读《满山打鬼子》时就品味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战争之下天真烂漫的无处容身,最后战争迫使孩子们成长,也迫使读者去反思和平的可贵、先烈的可敬。

面对宏大主题,例如战争主题、爱国主题等,同学们也许学会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但如何从小处突显人物的性格,同学们也许还不得其法。不如试试作者的创作手法,巧用“道具”来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最后成就人物的品质,突显爱国、爱家乡的主题。

所谓“道具”就是作品贯彻始终的一些意象,例如莫泊桑《项链》里的“项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百宝箱”;选文里满山最喜欢的“蝈蝈”等。

“道具”有时起到象征的作用,例如选文中,蝈蝈是满山最喜欢的玩具,它也象征着从前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侵略者夺走蝈蝈,其实也象征对美好的破坏。

原文:

满山像老虎一样趴在草丛里,观察着车站上的“猎物”,一阵噼里啪啦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满山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凉丝丝的东西压在了他脖子上面。

满山心里一翻腾,扭过头一看,傻了:几只大手朝他伸过来。那一刻,满山不再觉得自己是老虎,分明是一只小鸡,刚长毛的小公鸡。

满山使劲挣扎着,嘴里骂着。两个日本兵没几下就把他绑了个结实。满山气得都要哭了。要是有一把枪就好了,没有像样的武器真不行啊!没有力气也不行啊!遗憾的是满山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像样的武器,只有一把能打家雀儿的弹弓;也没有力气,在两个日本兵手里,这个小家伙实在是又瘦又小。趁日本兵不注意,满山使劲踩了身后的日本兵一脚,日本兵疼得嗷嗷直叫,满山这才心理平衡一些。谁料,紧接着一个嘴巴打过来,有无数颗星星在满山眼前闪耀,站台一下子翻转过来,整个灌水镇在满山的知觉里混沌而去……

满山再睁开眼睛时,席篾儿做的蝈笼在眼前晃来晃去,满山揉揉眼睛,然后伸手去抓,是空的,再抓,抓到了一只袖子。袖子是河野站长的。河野站长高高举起蝈笼,坐在他面前,严肃地问:“小孩,你趴在那里想干什么?”

满山发现,他是在一间黑屋子里面。眨眨眼睛,舅舅的样子渐渐清晰,河野的样子渐渐清晰。舅舅讨好地站在河野身边,像个帮凶。

“谁打的我?谁?”满山揉揉左腮,那里还疼着。满山很想知道是哪个日本兵打了他,这个账他要算算。他至少要给那个日本兵十个巴掌才能解恨。

舅舅过来,狠狠地说:“你还横啥?河野站长问你话,你实话告诉他就没事了。”

“是不是他打的我?”满山看着舅舅,指着河野。

“小孩,你在我们车站附近做什么?谁派你来的?”河野的中国话硬邦邦的,听起来比嚼冻豆包还费劲。河野的口气也不耐烦了。

“我看就是你打的我!”满山想站起来。一站,腿是麻的,没能站直。

河野不耐烦,舅舅就更不耐烦了,他跟河野一个鼻孔出气。舅舅不耐烦地说:“打也是哨兵打的,河野站长没出过站台。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先回答河野站长的问话!”

“谁派我来的?我派我来的。哈哈,我就是司令,谁还能派我啊?”满山大声回答道。

河野一愣,没听懂满山的意思,看着他的翻译海川。

海川就把满山的意思告诉他。他大笑起来,八字须抖着。

“自己说了算?了不起的小孩!这里是皇军的地盘,你的知道?你来这里想干什么?”河野又一次逼问道。

“谁的地盘我管不了。我想弄回我的蝈笼!蝈笼是我的!”满山盯着蝈笼,狠狠地说。现在,蝈蝈不叫了,紧紧抓住席篾儿一动不动。它大概也明白了,小主人来救它了。不过,情况不太妙。

这时,舅舅跟河野又是一顿呱啦,河野不断地点头。

舅舅肯定说不出什么好话,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果然不是好结果。河野不再审问满山的来历,蝈笼却被高高挂在票房的大梁上。满山蹦了几次,够不着。河野跟海川说了,让满山长高了再来取他的蝈笼。舅舅跟满山传达了河野的意思,还说他本人也是这个意思,等长高了有能耐了再来拿它。

舅舅的意思就是河野的意思,舅舅没有自己的意思。

满山愤愤离开票房,舅舅跟在后面送他出车站。两个日本兵没拦他。这肯定不是舅舅面子大,是舅舅向他们说明了河野的意思,所以他们才给了舅舅面子。

“告诉你妈,舅舅在这里混得不错!以后别来了……长高了再来吧。这么小,拿不回蝈笼。”海川跟在满山后面喊着。

满山跑开了。

满山不甘心。

满山跑下站台的时候,身后传来蝈蝈唧唧的叫声。蝈蝈在鼓励他快点儿长大。

很快,远方隐约传来一阵又一阵噼啪噼啪的响声,像春节的鞭炮,把蝈蝈的叫声淹没了。站台上,几个日本兵踮起脚、抻长脖子向深山的方向张望。

《满山打鬼子》围绕着“满山抓蝈蝈—满山珍惜蝈蝈—侵略者抢走蝈蝈—满山去偷蝈蝈—烧车站”的线索链条展开,“道具”蝈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让小说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我们在写作时,也不妨为人物设计一个“道具”,让“道具”陪伴人物成长,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道具”让整个作品都更加紧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