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自己送回孩子的状态,像他们一样去感受一个全新的世界,抓住每一个我认为重要的记忆点并进行再创造,然后努力将它们留在纸上。
在我的记忆里,书桌上散落的矿物颜料和图书馆里萦绕的墨香,构成了我童年生活的全部。
独立的空间长出自由的灵魂
我家在嘉兴的江边,小时候,推开窗户便能感受到微风携带着江水的湿气扑面而至。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用木板为我搭建了一个带窗户的阁楼。在阁楼里,我被书桌、颜料和成堆的画纸包围着,这里是独属于我的乌托邦。我开始享受这种笔尖轻触纸面的感觉,看着颜料在纸上细细密密地四散开来,传出微弱的沙沙声,这一刻仿佛跟整个世界都切断了联系。在这之后,每天放学回到家我便会一头扎进这间小小的阁楼里。
少年笔下的水墨丹青
那个时候,比起西方油画里的视觉冲击,我更偏爱水墨画里的空灵隽永。无数个深夜里,我在灯下一笔一画地临摹张僧繇、贯休和萧云从的画作,想象着他们下笔时的心境。
就在前几天,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当再次迈进那间阁楼的时候,里面到处堆放着我少时的画作,无一例外都与山水有关。
书架上的西方哲思
跟阁楼里四处散落的水墨画相比,我的书架似乎呈现出了另一种极端,上面尽数陈列着尼采、奥古斯丁等著名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在不同的文化中间来回穿梭跳跃,但是却并没有感受到文化的冲突,我反而开始尝试从不同的文化中提炼出独属于它们的美,这也构成了我后来创作的底气。
图书馆里的尽情徜徉
除了阅读家里的书籍之外,图书馆也是我的启蒙之地。每当我走进图书馆的时候,都能在这个墨香盈满的空间里找寻到一丝安宁。在那个借书方式还不那么智能的年代,需要首先查找到书籍的分类才能去到相应的区域借阅。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对于分类学有了一个很详细的认知,伴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我的头脑中也慢慢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那些我阅读过的书都被悉数存放进去。
创作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来源,我喜欢抓住每一个重要的记忆点并进行加工,然后努力将它们留在纸上。
创作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待我长大一些,每当父母外出留我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这样的思考: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外面的人又是否知道我的存在?于是在阁楼里除了画画外,我又多了一个新爱好—照镜子。
在这个没有人打扰的独立空间,只有镜子会记录下我的一举一动,我喜欢通过照镜子的方式确认自己跟这个世界还有所联系。我至今都清楚记得有次独自在家非常想吃西瓜,但是在拿起刀的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房间还有谁知道我在吃西瓜?于是我把镜子拖到房间里,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手起刀落。
直到后来脑海中再次涌现出当时的场景,我才恍然发觉那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创作的原点。
暗与亮,都是我
长大后的我拿起画笔,开始记录我眼里的世界。我常说认识这世界的方式无非就两种:一种是跟孩子一样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看什么都有趣。另一种则是以悲观的角度出发,带着冷漠的态度和淡淡的疏离,当时的我属于后者。我选择“熊暗”作为笔名,去画跟我状态相似的卡夫卡的作品,在纸上尽情挥洒出最自由的线条,这种荒诞又阴郁的风格一度是当时作品的代名词。
后来,在成为父亲之后,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彻底剖开来,我开始对儿童图画书的领域燃起了兴趣。当时的我总认为做童书的人身上都带有温暖的底色,而“熊暗”这个名字似乎是与“温暖”有些背道而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做起了“熊亮”。
但是现在看来,“暗”与“亮”都是各自独立的创作人格,它们满足了我不同的创作需求,也无须回避或者隐藏。
给孩子看的图画书,要按孩子的方式来
我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自己送回孩子的状态,像他们一样去感受一个全新的世界。
回归生活本身
2002年的中国图画书市场几乎被国外的引进图画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国内的原创图画书还处于萌芽阶段,可供参考的书少之又少,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件好事。我希望用自己的体验作为桥梁,去连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被别人的作品覆盖了自己的思考。
创作必然要来源于生活,本土创作最大的意义就是去观察孩子们真正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孩子是全新的,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接收到来自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讯号。而我要做的就是在创作的时候把自己送回孩子的状态,回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抛却固有概念,重新观察
和我之前所从事的成人图画书作品有所不同,儿童图画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丢掉脑海中的固有概念。一个好的图画书作者必须要拥有极强的同理心,能够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来处理自己的灵感。如果他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重新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作品无疑是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而一味地坚持老旧的思想,只会让自己一直被困在过去的影子里,永远都迈入同一条河流。
另外,如果你仔细阅读过一本好的图画书就会发现,书中的图片都有很多隐藏着的细节等待读者去发现,它们相互参照,让孩子在翻开下一页的时候感受到转折的惊喜,这也是创作者最需要留意的。
要有趣,更要有突破
让图画书变有趣应该是所有创作者的初心,因为只有让图画书更加好玩,才能更切合孩子的心理。也许,一本好的图画书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它却能够引发孩子无穷的创造力。
每当我开始一本新书创作的时候,总会花费特别长的时间去寻找灵感。我的电脑里大概有100个故事在同时进行,但是一个完美的灵感却并不那么容易获得。有的时候我会枯坐在电脑前把一个作品翻来覆去地改动,改到最后总会有人悄悄问我是不是在等着放大招,我总会笑着解释说,只是灵感没有就位而已。
除了兼顾趣味性,图画书还要有所突破,让孩子学会思考。每一个孩子在迈入语文课堂的时候都会学孟浩然的《春晓》,这短短的四行诗虽然没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意味深远。传统的教学思路下,孩子需要将这首诗全部背诵下来,再顺便了解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有助于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聪明法子。可图画书却能做到让孩子主动思考,因为它的创作思路和课本恰恰相反,它是先将孩子输送到和作者一样的情境之下,让孩子去体会这个故事,比如:昨天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鸟鸣声还在耳边回荡着,我不知自己是在梦境还是回到了现实,走到窗户边,也不知道花园里的花朵被吹掉了多少……然后在这样沉浸式的体验之中,一扇帮孩子认识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我觉得,这才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方式。
放松地陪伴,就是好的亲子共读
书看得越经典越好
关于父母如何给孩子选图画书,我始终都秉持这样一个原则:不论是原创图画书还是引进版图画书,都应该给孩子选经典的看。因为这些流传多年的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选择依然没有过时,就如同营养可口的精神食粮,能够很好地滋养孩子。
另外,我觉得父母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实在无须太过焦虑,就像我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辨别出这部电影究竟是经典佳作还是昙花一现。选图画书也是如此,只要多看,我相信父母是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优秀作品的,所以父母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父母会玩,孩子才快乐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要学会享受和孩子一起看书的乐趣。共同阅读的方式不一定是以朗读或者教学的形式出现,毕竟白天孩子在学校里已经长期处于学习的状态了,我认为表演才是打开孩子内心的亲子共读秘诀。当父母进入到书中的角色之中,孩子也不再是捧着书的旁观者,他会跟随父母的语言和神态走进图画书的世界当中。如果父母特别愿意表演,以自己的情绪来带动孩子,那么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敏锐和开朗。
封面人物简介
熊亮,中国知名原创绘本大师,代表作有《小石狮》《京剧猫》,曾入围201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最近,他的最新作品《中国节日绘本》即将和大家见面,这本书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这五个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作为创作主题,借用小木客一家的经历,把中国画的可观、可玩、可居、可游、可感的空间感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充满创意,灵动十足,也可以让孩子真能在图画书里开心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