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2024-12-26 00:00:00彭庆红
新华月报 2024年23期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更好满足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

开源扩容,让思政课“大”起来。一堂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应是信息量大、元素丰富、故事精彩,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信息技术为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一些高校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对多方资源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整合,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数字资源。一方面,利用数字转化、自动化存储、智能化检索等方式,搭建起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大平台”。通过聚合起纵贯古今、横联百业的理论问题库、案例素材库,形成不同的思政课资源系统,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拓展思政课教师视野,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更多知识信息可得、真实故事可听、鲜活人物可感,更好实现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论认同与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互通、网络连线等方式,建好多方协同育人的“大师资”。例如,通过5G通信等技术方式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机构开展合作,邀请大国工匠、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讲述经历,充分利用鲜活案例、翔实数据、一线感悟扩容思政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的放矢,让思政课“精”起来。能否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决定思政课的内容供给是否有效。高质量的思政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聚焦学生的疑惑点、关注点、兴趣点,列出“问题清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育人的精度和效度。比如,一些学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画像”,通过精准获取学生思想特征、认知层次、知识短板等数据,制定分众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开展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是办好思政课的必要环节。过去一些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最终的结果评价,更多关注教学目标计划的完成度,却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逐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思政课评价方式。通过打造灵活弹性、人机协同的评价方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自动化教学反馈和评价建议,让思政课最大程度符合学生预期、更加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多向互动,让思政课“活”起来。互动性强不强、参与感足不足,是影响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增强了课程互动效果和学生参与体验感。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在平台上定制专属互动功能,比如,手势签到、实时问答、小组讨论、投票调查、随机点名、弹幕评价等,在师生更加多样的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与抬头率。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互动平台,在虚拟平台围绕课程设置话题,让同学之间相互表达观点、彼此交流心得,让学生充分打开“话匣子”,讲出心里话。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得所感,适时加以引导。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互动平台。比如,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直播连线等方式,通过跨地域的场馆合作实时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展品,让思政课教学更加可感可及;通过投影互动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让学生置身红色时空场景,与革命先烈进行“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互动,引导学生真切感悟党的初心使命;等等。

虚实结合,让思政课“新”起来。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手段,给思政课教学带来全新呈现、传达和展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当前,让思政课更富吸引力,就要跳出“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借助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资源和时空限制,让学生有新的观察视角,使思政课具备立体式教学空间和沉浸式教育场景。实践中,一些学校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触教材中的人物、画面、细节,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中激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塑造。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佩戴VR眼镜,“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佩戴VR头盔变身为“红军战士”,进入“飞夺泸定桥”的虚拟战场,感悟革命英雄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具象地感悟思想、感受历史、读懂现实。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