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契留青 百年传承

2024-12-26 00:00:00忍冬
中华瑰宝 2024年11期

双契轩是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主体,其五代传承的百年履迹,是无锡竹刻承继与发展的活态历史。乔锦洪作为双契轩的第三代传人,承前启后,拓古传今,使富有地域特色和古雅气息的无锡竹刻得以赓续至今。

乔锦洪,1947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三代传人。长期致力于竹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以及竹刻艺术史论的研究和评述,精于竹刻诸法,尤擅留青浅刻、阴文浅刻等多种传统技法。作品秉承明清竹刻风格,格调古雅清隽,富有诗画韵味。代表作品有《竹根笔筒》《风荷》《梧桐秋蝉》等。

谈起自己的竹刻艺术,乔锦洪总是格外谦逊。比起传统的、纯粹的手工艺人,他认为用“半个文人、半个匠人”形容自己更为恰当。这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无锡竹刻的传承境况紧密相联。

何为无锡竹刻

乔锦洪出生于无锡著名的竹刻世家,其外祖父张瑞芝、舅公支慈庵、母亲张契之都是近现代江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竹刻艺术大师。据乔锦洪介绍,无锡竹刻派生于上海嘉定竹刻。嘉定竹刻为明代朱鹤所创,经朱氏三代人发展完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竹刻艺术从实用品类中脱离出来,演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清代晚期,嘉定竹刻慢慢走向衰落,竹刻艺人辗转在江、浙、沪一带求生。乔锦洪的外祖父张瑞芝正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上海当学徒,其间接触到了金石篆刻及竹刻艺术,由此浸润其中,自学成才,后于无锡开设“双契轩”艺斋。契,古同“锲”,意为用刀雕刻图案。由此,竹刻艺术在无锡地区流传不绝。

与惠山泥人、无锡刺绣相比,竹刻在无锡是一门极其小众的工艺品类,从业人员仅有数人,受众面也相对狭窄。竹刻的兴盛源自文人对竹清雅谦逊品格的推崇,因而竹刻从诞生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结,最常见的是作为臂搁、笔筒、扇骨等文人用具而被广泛使用与欣赏。其雕刻讲求本色素雅,文化韵味浓郁。而今随着书写方式和审美风尚的改变,无锡竹刻艺术不可避免面临着式微的境况。

针对一些人对“无锡留青竹刻就是无锡竹刻”的误解,乔锦洪解释道:“留青竹刻是竹刻技艺的一种手法,无锡竹刻技法多样,包括浮雕、圆雕、阴文浅刻、留青浅刻等。”竹的青绿色外壁为竹青,黄色内壁为竹黄,二者之间为竹肌,在竹的外壁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肌的技法即为留青。竹青层厚度不足1毫米,通过精细琢刻,可使竹青与竹肌呈现不同的颜色与深浅变化,有如墨分五色,层次分明,气韵生动,得以再现书画神韵。随时间流逝,裸露的竹肌因被氧化而颜色渐深,由淡青至枣红,其与竹青的浓淡反差愈加鲜明,色泽富于变化,显现出淳厚古朴、清逸深远的独特美感。

乔锦洪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竹刻风尚。”留青竹刻是如今无锡竹刻的审美风尚,而明、清时vVmOCA73g1h86UgT0MiRzw==期的嘉定竹刻以高浮雕技法为尚,至其母亲张契之时则以阴文浅刻最为流行。当今的无锡竹刻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等技法熔于一炉,以画法刻竹,力道深厚,层次空灵,谓为“留青浮雕”。其格调古雅,富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在中国当代竹刻艺苑中独具一格。在乔锦洪的竹刻作品中,可见山水清透、花鸟丽秀、人物隽永,其刀笔之深浅流转,赋予了竹刻以高古超逸的诗画意境—梧桐与秋蝉相依,微风与荷叶牵绊,旅人行于山野,孤雁栖于柳荫,线条挺括,竹风清雅,诗情悠远。

承前拓古

虽出身于竹刻世家,然乔锦洪早年并不期以竹刻为业。他自幼热爱文学,文化课成绩优良,但囿于时代境况,他与理想失之交臂,至而立之年方辗转继承家业。20世纪70年代,在家学根底的基础上,他正式跟随母亲学习竹刻技艺。其母张契之是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为“中国女子书画会”会员,“博研金石,精刻竹几、钟鼎、石鼓、汉魏碑志、镜文瓦币,以及山水人物、仕女花鸟之属,无不精妙入古”(《中国女子书画会会刊》)。

母亲过世后,乔锦洪随舅公支慈庵及其两名学生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从采竹到刻竹,系统学习竹艺的整套工艺流程,全面继承了双契轩的竹刻技法和艺术风格。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认为支慈庵在19世纪末期竹刻艺术每况愈下的境况下为竹刻带来了新的发展,其精于金石、山水、花鸟等竹刻题材,作品贯通古今,雅净潇洒,精工不苟,状写入微。

乔锦洪自言,同外公、舅公、母亲等老一辈竹刻艺人相比,“我起到的更多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传承,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责任。数十年来,乔锦洪坚守传统,集古、师古、承古,无锡竹刻经由他而得以延续。2008年,无锡留青竹刻经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评审的条件包括五个要点:一是此项手艺传承百年以上;二是传承有序,并传承三代以上;三是传承谱系明晰,有历史佐证;四是在一定地域内具有社会认知度;五是当今仍有活态传承。乔锦洪听到最终获评的消息时感慨万千,这不仅代表国家和社会对无锡双契轩留青竹刻传承百年的认可,也是对他的先辈曾经的荣光的珍视与肯定。2009年,乔锦洪成立北塘区双契轩竹刻艺术馆,恢复了中断50年的无锡双契轩竹刻艺坊,“双契轩”的名号再次为世人所认识。其作为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主体,担负起传承与传播无锡竹刻的重任。

除了承继家风、坚持创作外,乔锦洪长期致力于中国竹刻艺术史论的研究。他搜集、积累了大量的竹刻艺术史料,对各朝代的竹刻艺术历史与竹刻名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力求从美术史学的层面上对中国竹刻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和评述。2017年,乔锦洪和女儿乔瑜合撰的10万字专著《中国竹刻艺术丛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为其撰写序言,认为这是一次“手工艺术史的文化自觉”。

启后传今

双契轩赓续至今已有120余年,承继五代,代有迭新。乔锦洪的女儿乔瑜已成长为江苏省省级非遗传承人,是双契轩竹刻创作的中坚力量。其竹刻作品以花鸟题材为主,构图别致,画面清丽。近年来,乔锦洪的外孙女乔筠然也加入到竹刻艺术创作中。双契轩五代传承的百年履迹,恰是无锡竹刻赓续与发展的活态历史。对于年轻一代,乔锦洪期许她们“将双契轩的竹刻艺术基因和独特面貌保留好、传承好”,更企盼她们“在继承中出新意,在继承中求发展,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到竹刻创作中,使竹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面向社会传承,乔锦洪根据长期积累的创作实践和授徒经验,创立了无锡留青竹刻技艺五步教学法,从书法、传统图案至花鸟、人物、山水逐步教学,从易至难、由简入繁地进行授课。乔锦洪认为,留青花鸟、人物、山水雕刻要点各不相同,花鸟重在行刀爽利、线条精细,凸显花瓣、叶筋、翅羽纤巧的纹理质感;人物重在舒展自如、形神兼备,凸显肌肉、眉眼、毛发精妙的神态特征;山水重在妙造自然、天然成趣,凸显山石、云气、水势旷远的浓淡层次。在政府的支持下,乔锦洪举办多届无锡留青竹刻技艺传习班,面向社会招收美术专业学员,学制两年,系统传授无锡留青竹刻技艺。

针对有意愿和有兴趣了解无锡竹刻的非专业爱好者,乔锦洪创办了公益性的无锡竹刻之“竹友雅集”,不定期组织竹友沙龙,切磋竹刻技术,乔锦洪也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等10所无锡本地院校,以社团性质的手工艺兴趣班的形式,将一批无锡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无锡留青竹刻也在其中。乔锦洪和女儿乔瑜交替,每星期在每所院校各授课一次。年近80岁的乔锦洪常乘坐20多站公交车奔波至各院校授课,其间辛苦自不必说。这些传承形式“以留青竹刻为纽带,把一群爱生活、爱动手的人汇聚到一起,以兴趣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态传承”,于他就是最大的欣慰。

在乔锦洪的心中,无论是家族的百年传承,还是社会的广泛传播,多样化的传承方式都是为了将非遗的种子播撒,以期无锡留青竹刻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多样的艺术可能。他希望,这门在无锡的清风雅韵间扎根生长的竹刻艺术能够以更有生命力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将江南地区的人文情怀和尚竹情结赓续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