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南京

2024-12-26 00:00:00王亚中
中华瑰宝 2024年11期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何以有如此独特的标签?南京的建城史,也反映着中华的发展。南京,注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枚重要城市标签。

在长江下游中心位置的长江南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都市,吞吐吴楚,坐拥秦淮,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这就是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

南京临近江淮平原,是距离华北和中原最近的江南城市,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约四百五十年的建都史,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历史垂青之处,必有可选之机,历史上的南京确实扮演了很重要的文化角色,不仅是人文荟萃之地,也是江南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长江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长干古城起金陵

早在五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古人类活动,有据可考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2020年,在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西侧,发掘出一座距今约三千年的古城遗址—长干古城。唐代《建康实录》称:“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长干,大体位于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以北,是南京最早的地名之一。截至2023年12月,长干古城遗址已发掘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五百余处,出土大量的商周时期文物和各类考古标本一万余件。2024年1月,南京开始筹建长干古城遗址公园和博物馆。长干古城遗址的发现,将南京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六百年。

史料表明,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将周文王的哥哥仲雍的后人周章封于吴地,即包含今南京所在地区。周章建立吴国,直至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周灵王元年(前571年),楚国在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区)设棠邑,置棠邑大夫进行管理,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棠邑地处“吴头楚尾”,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吴国在高淳(今南京市高淳区)建立濑渚邑,因而高淳又称濑渚,又因城池坚固,得名“固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前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属南京秦淮区)一带筑冶城。越灭吴后,勾践命范蠡在中华门外的长干里修筑了越城。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越为楚所灭。楚威王命人在清凉山筑金陵邑,南京金陵之谓便始于此。入秦之后,秦始皇嬴政一次东巡归途路经金陵,看其山势险峻,有王者之气,恐影响其皇帝之位,便听从术士之言,差人挖断山岗,以泄其气,改金陵为秣陵,属会稽郡管辖。秣陵这一称谓沿用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此时的南京历经数个诸侯国营建,已有城建雏形,但位置并不固定,也还没有都城的政治属性和文化特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历史,和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造就了南京的都城气质和文化基础,一旦条件成熟,其便会脱颖而出。

东吴之都石头城

开发南京都城潜质的第一人是东吴主孙权。关于孙权建都南京,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据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受刘备派遣出使东吴,过秣陵,见“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感叹“此乃帝王之宅也”。他见到孙权后,建议其以秣陵建石头城为都。此说见于西晋张勃《吴录》(唐代许嵩《建康实录》引注)、晋宋之际庾仲雍《九江记》、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等典籍,流传甚广。从此,南京被公认为虎踞龙盘之地,诸葛亮也因为后世的神化成为南京的地理之神。此说虽然有趣,但细究起来疑点重重。一则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与孙权会面是从夏口(今属湖北武汉)出发,前往孙权驻地柴桑(治今江西九江西南),并不会经过秣陵。另外,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臣,也不可能向孙权推荐“帝王之宅”。而且此事在正史中无载,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增加此地的传奇意味附会而成。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孙权迁治只有一句话,“(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其中并未提及孙权接受谁的建议。《三国志·张纮传》中提及孙权的谋士张纮曾劝其迁往秣陵,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此说。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西晋虞溥《江表传》记载,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晋书·王导传》中,王导也曾说:“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孙权先是听了谋士张纮的建议,又与刘备的想法不谋而合,才于建安十六年(211年)迁治所至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功立业,成其霸主。可见,孙权迁治秣陵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此地易守难攻,不仅是东吴屏障,还可北望中原,为其称雄之资。孙权令人在清凉山金陵邑故址建石头城,这就是南京被称为石头城的由来。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一首《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如今在南京依然保留着石头城遗址,石墙高耸,见证着历史沧桑。

此时,孙权尚未称帝,南京成为东吴的行政中心。直到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才由此真正具有了首都属性,开启了六朝建都史。

建康宫城誉六朝

吴天纪四年(280年),西晋灭吴。西晋建兴元年(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业为建康。三年后,晋愍帝被前赵所俘。建兴五年(317年),琅邪王、扬州都督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并于次年称帝,重建的晋王朝史称东晋,以建康为都。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直到陈祯明三年(589年),陈为隋所灭,建康方才结束都城使命。此时南京历经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为都数百年,赢得了后世“六朝古都”的美誉。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参照洛阳魏晋宫殿模式重修建康宫城,同时对城区建设进行规划,奠定了城市格局。后经南朝宋、齐增缮,到梁代,建康宫发展为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的宫城。

建康宫城的布局与洛阳宫城相似,内外共三重宫墙,外形整齐有序,各职能区划分工明显。第一重宫墙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与洛阳宫城不同的是一些中央机构的宿舍也建在这里。第二重宫墙内是中央官署,东侧为朝堂和尚书省,西侧有中书省、门下省、秘阁(皇家图书馆)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南部设有通往宫外的门,这一点与洛阳宫殿相同。第三重墙内为真正的内宫,采取前朝后寝格局:前为朝区,建有主殿太极殿,并列东、西二堂;后为寝区,分为帝寝式乾殿(又称中斋)和后寝显阳殿前后两组宫院。寝区宫殿都在两侧建翼殿,前后相重,呈三殿并列布局,与前朝太极殿类似。太极、式乾、显阳三殿和太极殿南的殿门、宫正门都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寝区北面是内苑华林园,类似于北京故宫之御花园。

进入南朝后,虽然北方较为混乱,但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建康宫室也开始变得奢华,至梁朝中期,国力日盛,宫室建得空前壮丽。为超越北魏宫殿,梁朝对宫城进行了扩建改造,门楼增为三层,主殿太极殿由面阔十二间改为十三间,太庙等建筑台基进行了加高。到了南朝后期的陈朝,陈后主使用香味木材,以金玉珠翠为饰,在宫中新建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十分绮丽奢华。可惜的是,随着陈为隋灭,建康宫与都城同时被夷为平地,不复辉煌。

南朝宋、齐、梁、陈虽然国祚较短,但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南京作为后续朝代都城的基础,为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朝时期的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与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发端兴起的南朝文化,在中华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唐代诗人杜牧诗《江南春》中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对南朝江南地区繁华场景的真实写照。

南朝之后,南京又成为南唐国都、明朝京师、太平天国天京以及民国政府的首都,故又有“十朝都会”之称。其城市建设规模在六朝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特别是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治理下,南京不仅恢复了六朝时的繁华,还成为江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成为中华民族伤痛与抗争的革命前沿与民族精神升华凝聚之地。如今,南京城作为江苏省省会,已经走出了历史的阴霾,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六朝古都在新时代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约四百五十年的建都史造就了南京与众不同的都城气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其城市建设历史也是一部奋斗史,楼台殿阁,秦淮风月,钟山风雨,长干遗韵,无不奏响着一座文化古城的生命强音。何以南京,惟斯永盛,南京,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