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二十 一战前的第三共和国(1871~1914年)(3)

2024-12-25 00:00:00陈传生等
轻兵器 2024年12期

法国的殖民扩张

18世纪,法国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只保留了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塞内加尔的少数贸易站。 19世纪开始,法国重新走上殖民扩张之路。1830年征服阿尔及利亚,第二帝国时期征服印度支那,19世纪下半叶征服马达加斯加和西非大片地区,北非地区的突尼斯和摩洛哥也相继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成为北非西部的主人。

法国的海外扩张受到强邻德国的鼓励,并被认为是1870年法国战败的衍生品。德国实现统一后,俾斯麦为了让德国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为防范法国复仇,他采取结盟政策,拉拢英国、俄国和奥地利,集中力量排挤和限制法国,并鼓励法国在海外殖民扩张,转移法国在欧陆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德国利益。

法国于1914年成为继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非洲军和殖民军

法军参与海外殖民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军事单位,通常被划分为两部分:非洲军和殖民军。

儿童《地理》课本中法国及其殖民地地图,约1891年

非洲军(Armee d’Afrique),指法属北非领土(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上的所有军事单位,“非洲军”是一个非官方但常用的术语,但它并不具有体制或编制上的严格意义,而是指代1830年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及战争结束后建立的法属北非军队。这些军队在1873年被整合为法军第十九军团,正式列入法国陆军编制序列,其中包括:阿尔及尔师、君士坦丁师、奥兰师以及在突尼斯的驻军,军队成员既有欧洲人又有当地原住民,“非洲军”的名称被一直使用到殖民时代结束。

殖民军(Armée colone) 也称殖民地部队(troupes coloniales),指驻扎在法属北非以外法国殖民地的军事单位,其中来自法国本土的军队,由自愿入伍并连续服役五年的欧洲血统的人组成,他们作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义务兵)被分派到北非以外的法国殖民地执行任务。在那里,他们要么在白人部队服役,要么被聘为军官或士官,负责招募、训练和领导由当地土著人组成的部队。殖民军最初隶属于海军部,被称为海军陆战队,1900年划归陆军部,不再使用“海军陆战队”之名,但保留了“海军锚”徽章标记,以彰显它们的海军历史传承。

撒哈拉步枪1 连步枪手( 左),约1898年;非洲宪兵辅助部队士兵( 右),约1907年
撒哈拉斯帕西骑兵 (Spahi),佚名摄影,法国,1895~1900年
从越南返回的海军陆战队队员,查尔斯-爱德华·霍卡尔摄,约1885年

从19世纪末开始,殖民地“本土人员”在非洲军和殖民军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部署在撒哈拉沙漠的“骆驼骑兵”(Méhariste) 和撒哈拉步兵连队(Compagnies Sahariennes, 由撒哈拉游牧民组成),身着民族服装执行勤务,受本土事务部法国军官指挥,确保了法军在撒哈拉边界难以到达地区的部署。在北非地区,由本土人员组成的宪兵辅助部队,也身着民族服装,在宪兵部队的监管下行使宪兵部队的执法职能。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中招募的斯帕西骑兵或步枪手,通常以小分队的形式担任侦察兵、散兵(Tirailleurs,指采取松散队形布阵的轻装步兵)和护卫队,一向以行动迅速机动灵活著称。

1857年,法国在塞内加尔组建第一支由黑人士兵组成的步兵部队。普法战争后,塞内加尔步兵继续为在西非和中非的法国驻军提供大部分本地兵员。尽管被招募人员并不限于塞内加尔,但均被冠以“ 塞内加尔”之名,黑人士兵成为法国殖民军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展出了非洲军和殖民军形形色色的服装和单兵武器,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则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瞬间。曾担任塞内加尔步兵指挥官的查尔斯·曼金 (Charles Mangin,1866~1925年) 将军,在其撰写的《黑人力量》(La Forcenoire)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非洲黑人士兵在法国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在欧洲战争中使用法国殖民军队。该书1910 年出版后引起极大轰动,直接推进了法军征召黑人士兵入伍的进度。

曼根上尉领导的塞内加尔步兵连在演习中,法国,佚名摄影,约1899年
印度军团在本地治里中央车站,佚名摄影,1898年10月

截至1914年8月,在法兰西旗帜下作战的非洲军和殖民军总人数共达105900人,其中非洲军53700人,殖民军52200人。

中法越南战争

①1873年11月20日法军攻占河内缴获的越南阮朝大臣阮知方的官服;②1883年9月18日法军在清迈村庄一座宝塔中夺取的木雕佛像;③④⑤1885年远征东京(越南北部地区旧称)期间法军从“黑旗军”中缴获的“令”旗、纸牌和玉手镯;⑥1884~1885年法军在宣光寺夺取的铜钟;⑦⑧法国军官安邺的制服和佩剑
关于征服征服东京(越南北部地区旧称)的宣传材料《1885年2月13日攻克凉山》,木刻版画,法国埃皮纳尔图像公司(L'imageried’Épinal)印刷出版

历史上,越南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国对越南发动殖民战争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858年法军攻占西贡,1860年占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和昆仑岛等地,1862年6月迫使越南签订《西贡条约》,将西贡割让给法国,1863年又迫使越南承认原为越南保护国的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国。

1873年9月,法军侵入越南北部,要求红河通航遭到拒绝。同年11月,法军攻占河内及海阳、宁平、南定等城,致越军伤亡被俘2300余人,越南阮朝大臣阮知方此战受重伤被俘,不治而亡。越南政府邀请清朝民间地方武装“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出兵援助,同年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附近击败法军,杀死了法军指挥官弗朗索瓦·卡尼尔(Francis Garnier 1839~1873年)中尉及其带领的12名海军陆战队士兵。

1874年3月15日, 越南在法国威逼下签订《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75年,法国将该条约的内容告知清政府,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承认,结果遭到清政府拒绝。

1882年3月,法国派出3艘炮舰、700余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远征军再次进犯越南,于同年5月攻占河内。1883年5月19日, 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纸桥(河内附近)与法军展开激战,杀死了法国远征军指挥官亨利·里维埃上尉(Henri Rivière,中国人称“李维业”) 及随行官兵,使法军遭受重创。

在东京的印度支那散兵,查尔斯·爱德华·霍卡尔 (Charles-Edouard Hocquard,1853~1911年) 摄,约1885年

1883年12月,中法越南战争(清朝政府为保护越南而出动正规军与法国交战)正式爆发,交战地点包括东京(越南北部旧称)和中国西南边疆,以及东南沿海和台湾岛,既有陆战也有海战,历经马江之役(1884年8月23~26日)、宣光围城战(1884年11月24日~1885年3月3日)、谅山战役(1885年2月3~13日)、月眉山战役(1885年3月4~7日)、镇南关之役(1885年3月23~24日)、澎湖战役(1885年3月29~31日),1885年4月2日当清军将领冯子材集结4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内之际,清军于4月4日与法方协议停战,最终于6月9日签订《中法新约》,法国军队撤出澎湖,停止对台湾的封锁,清朝军队撤出越南, 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在博物馆展品中有一件法军制服和一把佩剑,属于被黑旗军杀死的法军中尉弗朗索瓦·卡尼尔,中国和越南分别称其为“安邺”和“安业”,他曾参加过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行动,在越南殖民战争中也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中越官兵和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他死后头颅被割下,尸首分离。他的军官生涯和“英雄行为”得到法国政府大力褒奖,被视为法国海军战争历史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座城镇和法军的一艘战舰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属印度支那还为他发行了纪念邮票,他的制服和佩剑也与法军战利品一起在博物馆同一个展柜内展出。

马达加斯加远征

马达加斯加是位于印度洋的一个岛国,地理上依附于非洲大陆,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是继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和婆罗洲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岛屿,也是19世纪英法两国在非洲殖民扩张过程中相互争夺的焦点之一。法国先后两次派出远征军,入侵马达加斯加。

第一次马达加斯加远征发生在1883~1886年,法军攻占了马哈赞加和塔马塔夫,最终迫使马达加斯加伊默里纳王国政府签署停战条约,将马达加斯加北部港口城市安齐拉纳纳割让给法国,并支付了1000万法郎的巨额赔款。

宣传海报:马达加斯加战争——法军攻克塔那那利佛,巴黎卡尼尔兄弟出版

第二次马达加斯加远征发生在1894~1896年,法国政府派出1.5万名士兵和7000名后勤保障人员(主要是车夫和搬运工)组成的远征队,在马哈赞加和塔马塔夫登陆,之后逐渐向首都塔那那利佛逼近。1895年9月,法军开始炮击王宫,致王国军队伤亡惨重,拉纳瓦洛娜三世女王被迫投降。此役,马达加斯加伊默里纳王国军队伤亡和被俘人员共计7万余人,法军虽然只有25人阵亡,但因患疟疾等疾病死亡的人数多达5700余人。

法国军队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马哈赞加登陆,1895年5月,乔治·路易斯·亨伯特上尉 (1862~1921年) 摄
马达加斯加霍瓦人囚犯,乔治·路易斯·亨伯特上尉 (1862~1921年)1895年摄
当地人在马达加斯加散兵保护下运送伤病员,马达加斯加,佚名,1901年摄
M1878/1880德- 班吉80mm山地炮
加列尼下令处决两名马达加斯加官员,法国《小日报》(Le Petit Journal),1886年11月22日星期日图画副刊

拉纳瓦洛娜三世女王投降后,马达加斯加的局势仍处于激烈动荡之中。在首都塔那那利佛被占领的那一刻起,法国的统治便受到了一场名为“梅纳兰巴叛乱”的民众起义的挑战。 这场战斗是由平民领导的,主要来自梅里纳,他们不仅拒绝法国的统治,还拒绝基督教以及欧洲人对梅里纳统治者的影响。约瑟夫·加列尼(Joseph Gallieni)将军被派往马达加斯加,艰难平息了叛乱。 法国政府认为文官总督无法确保马达加斯加人民的秩序和服从,因此于1897年废黜了女王,解散了已有103年历史的梅里纳君主制,并建立了以约瑟夫·加列尼将军为首的军政府。 拉纳瓦洛娜三世女王被流放到留尼汪岛,后来流放到阿尔及利亚,并于1917年去世,从未被允许返回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女王拉纳瓦洛娜三世
马达加斯加女王拉纳瓦洛娜三世的王冠
马达加斯加女王拉纳瓦洛娜三世卫队头盔

在马达加斯加战争中,法军装备的M1878/1880德-班吉80mm 山地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火炮在搬运过程中可以分解成4 个驮包,使用骡子驮运,特别适宜在崎岖的山地作战。为便于长途跋涉和提高炮兵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每个山地火炮连还配备便携式锻炉,当马匹骡子需要更换蹄铁或炮车车轮车轴损坏需要维修时,可以使用这种便携式锻炉就地予以修复。

法绍达事件

法绍达事件,又称法绍达危机,是19世纪末在欧洲列强加紧瓜分非洲的背景下,英法两国为抢夺非洲“剩余土地”而发生的一起外交事件,两国军队在苏丹小镇法绍达形成对峙僵局,险些酿成军事冲突,最终以法国做出让步而化解危机。

《 让- 巴蒂斯特·马尔尚少校在法绍达》,布面油画,法国,保罗·多米尼克·菲利波托(Paul Dominique Philippoteaux)画于1898年
法军指挥官马尔尚在非洲(1896~1899年),彩色石版画,约1900年
法军指挥官马尔尚率领的小队在哈拉尔和吉布提之间的阿比西尼亚丛林执行刚果-尼罗河勘探任务,1899年

当时,瓜分非洲的殖民力量主要来自英法两国,他们都有各自规划的路线图。法国的计划是以大西洋沿岸为起点向内地推进,沿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穿过萨赫勒地区(涵盖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和乍得),在尼日尔河和尼罗河之间建立不间断的联系,进而控制整个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商路和进出萨赫勒地区的贸易,最终建立横穿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英国的设想和目标是在1882年占领埃及的基础上继续向南拓展,通过征服苏丹,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建立起贯通南北的英属殖民帝国。毫无疑问,法国的东西线和英国的南北线不可能共存,只有占据了两线相交处的国家才能实施它们的计划。

在上述背景下,法国政府于1896年制定了一项名为“刚果- 尼罗河使命”(La mission Congo-Nil)的秘密计划,决定由海军陆战队上尉让·巴蒂斯特·马尔尚(Jean-Baptiste Marchand)率领一支远征特遣队前往苏丹境内的尼罗河上游地区,在“两线相交处”建立军事据点,同时勘探搜集沿线道路交通和地质水文资料,以便在与英国的争夺中抢占先机。

特遣队由12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士官和150名塞内加尔散兵组成,于1896年6月29日从马赛出发,7月24日离开刚果西南部卢安戈(Loango)海岸,向非洲西北方向进发,经艰难跋涉,于1898年7月10日抵达目的地——法绍达。法绍达(1904年更名科多克),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南650km 处,1865~1885年间埃及军队曾在此设立一个军事哨所,旨在打击阿拉伯人的非法贩运,埃及军队撤离后这里变成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马尔尚率领特遣队对哨所堡垒进行修复,并在这里升起法兰西三色旗。

执行刚果-尼罗河勘探任务的塞内加尔轻步兵连

然而2 个月后, 一支由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Horatio HerbertKitchener,1850~1916年)将军率领的英埃联军出现在法绍达要塞,要求法军撤离。双方相持不下,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此时,法国政府考虑到自己在法绍达的兵力有限,尤其是在法德对抗的形势下不宜再同英国发生冲突,遂决定对英妥协。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 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待续)

编辑/ 刘玉珍

下期预告

下期继续呈现1871~1914年期间法国殖民扩张、德雷福斯事件以及欧洲的分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