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特征是血糖持续升高。这通常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功能受损会导致血糖失控,引发代谢紊乱。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或糖耐量测试2小时后血糖超过11.1mmol/L,即可确诊。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者病因各异。还有一种是妊娠期糖尿病,是女性孕期血糖升高导致的。
1型糖尿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有关系。
遗传因素 同卵双生子中共患1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甚至可达40%。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者,患1型糖尿病的概率也较高,这说明1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也是1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如脑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以及肠道病毒感染等,均可能引发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会导致致病性和保护性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其他介质相互作用出现紊乱,进而诱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均有关。
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变异有关,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然而,遗传并非决定性因素,通常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年龄增长、体力活动不足以及化学毒物、药物滥用等,均可能对胰岛细胞造成损害,进而引发糖尿病。
不良生活方式 营养过剩、饮食不均衡、体力活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肥胖。肥胖患者体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正常。长期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胰岛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糖尿病。
肠道菌群结构异常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干预宿主营养及能量的吸收利用、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储存、影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缺陷 β细胞功能缺陷会导致胰岛素缺乏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持久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对多个器官构成严重威胁,是引发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健康风险。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十分严重,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以及乳酸性酸中毒等。这些并发症一旦发作,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更为常见且严重,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肾功能减退、视力下降、感觉异常、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血糖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有糖尿病家族史,特别是直系亲属患病者;饮食无度、营养过剩者;体重超标,特别是BMI大于25及腹部肥胖者;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者;曾经历妊娠血糖异常、生育巨大儿或多次流产的女性;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因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以及长期过量饮酒者。定期血糖检测是早期发现并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患者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健康。因此,建议上述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血糖监测,这些策略共同构成糖尿病预防的基石。
均衡饮食 为了维持血糖稳定,建议避免摄入过甜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奶油蛋糕和甜甜圈等;稀粥因含淀粉量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过多食用。日常饮食应控制在七八分饱,避免过饱引起血糖上升,并严格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快餐和方便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应适当增加粗粮如荞麦、山药等五谷杂粮的摄入,减少精细食物的比例,这些食物饱腹感强且不易导致血糖升高。此外,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油菜、豆角、冬瓜等,烹饪时尽量少放油,以防体脂率上升。
适量运动 运动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概率,建议每周进行至少2.5小时的中强度运动,分5天进行,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体质和环境条件选择,如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跑步等,同时也可尝试每周2次的阻力运动,如举哑铃,以增强肌肉力量。
定期测量血糖 为了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测量,并将其纳入中老年常规体检项目中,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双亲中有糖尿病患者且本人存在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等情况,应进行重点监测和预防。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将深入解析药物治疗、饮食调控、适量运动以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核心治疗措施,以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
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来控制血糖水平。注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泵和胰岛素,而口服药物则包括二甲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分泌剂以及Dpp-4抑制剂。患者应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避免私自加药或减药,并需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这些药物。
饮食治疗 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实现均衡饮食的目标,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此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保适量地摄入各类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既要避免营养过剩,也要防止营养不良,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运动治疗 适量运动有助于消耗多余热量、维持肌肉量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同时在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以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干预糖尿病前期、有效治疗轻中度2型糖尿病并缓解其症状。此外,中医药治疗还能减少西药使用剂量,降低不良反应。中医采取辨证施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分型治疗,其中针灸作为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和身体代谢,改善胰岛功能,帮助患者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糖尿病发病率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其诱因复杂,涵盖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长期高血糖会侵袭人体多器官,诱发并发症,因此糖尿病的防控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健康饮食习惯、采取科学生活方式、定期血糖监测及针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运用药物、饮食、运动及中医药等多种疗法,旨在控制血糖、延缓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应对糖尿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