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赏析

2024-12-25 00:00:00陈洪梅
艺术大观 2024年29期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注重个性发展和对自我内心的探索,通过画面形式、笔墨运用和表现技巧等方面来展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绘画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性特点,还体现了“画如其人,境为心声”的追求,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旨在揭示传统艺术中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精神;个性发展;自我内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9-00-03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传统绘画不仅彰显了卓越的艺术魅力,更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画家在创作绘画时,往往借由其作品传递个人情感、思想理念、历史背景与文化修养。画家通过传统绘画,不仅重现自然与人物,亦蕴含其对生活、社会及个人命运的独到见解,历经长期演进,国画艺术终以突出写意精神、重视情感抒发之风格独树一帜。同时,绘画作品随时代流转,其表现形式与技法屡经更迭。然而,作品蕴含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情怀恒久流传,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兴起,画家借助创作彰显自我与独到见解,逐步超越了单纯的画面描绘,转而倾注于画作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探讨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洞悉其艺术风格,亦有助于深究我国文化之精神实质与哲学理念。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注重个性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亦承载了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与思想。画家所绘之画,无不映射其对于生活万象、社会风貌、历史变迁及个人生命的独到见解。明清时期,诸多艺术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彰显了鲜明的个性色彩,映射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范与人生理想,《古梅图》乃明末清初画家朱耷个性之体现,堪称典型。首先,《古梅图》描绘了一株枝条低垂、树干中空且带有裂痕的古梅,其裸露的根部与散落的几朵梅花相互映衬,形态各异。它们展现出的并非常规的挺拔或茂盛之态,反而给人一种异样、孤寂的观感,虽未植根于沃土,梅树的根系却彰显着顽强不息的活力,宛如与命运抗争、抵御严寒的象征,通过这种违背常规的表现手法,朱耷深刻揭示了时代的动荡与历史的演进。其次,古梅树,虽与常规审美规范相悖,且形态不规整,实则彰显了朱耷的独特个性与深沉情感,画家通过梅树根部的裸露及其主干的裂痕,倾诉了对昔日辉煌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索。古怪之树形态,映照出其于动荡岁月里的执着与顽强,亦彰显其内心深处的抗争与独处,表达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此外,朱耷的《古梅图》不光是对自然风光的刻画,还深刻反映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与内在思想,在画作中,那株古梅仿佛漠视了周遭的认可与评判,独享其内在的生机,恰似朱耷于动乱岁月中的心境。在传统绘画领域,追求“形神兼备”的理念,系以形象呈现内在之精神,此幅画作浓缩了朱耷独特的个性情感,其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映射出画家突破传统审美的独特理念及情感的无所拘束。另外,《古梅图》一画,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在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其不仅彰显了艺术技法的精湛,更使画家的个性、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画家的每一幅作品,无不映射其内在精神与对时代脉搏的独到体会,彰显着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

(二)关注自我内心

在我国绘画传统创作领域,艺术家常常运用精致的笔触,将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借由对风景、人物等要素的描绘,揭示其内心世界,每一幅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简单模仿,更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思想的真实映射。在传统中国绘画领域,画家尤为重视内在情感与心境的流露,尤其在创作过程中,情感波动的描绘成为一大特色。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内心情感的重视,使其作品不仅限于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与思想交融的产物,诸多古时山水画卷,创作者以山川、植被、云烟之笔触,不仅呈现了自然风光的绚烂,亦折射出其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波澜。在风景、人物以及花鸟画作中,创作者巧妙运用细致描绘或抽象表达等手法,倾注个人精神状态与生活体验,从而呈现出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感受。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层意蕴。这一思维,恰是中国绘画中彰显的写意传统,写意绘画非单纯物象简略,画家凭借个人主观意志,勾画理想之境,此乃心窗之象,映照其个性与思辨。此外,技法之下的中国传统绘画,实则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内涵,画家凭借其作品揭示心灵波动与世界之脉络的交织。传统文化的魅力因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倾注而变得丰富多彩,并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1]。

二、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

(一)画面的形式

绘画中的画面形式,作为传递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通过写意与构图两大维度,生动地揭示了画家的情感与思想。艺术形象的提炼与简化是写意画所推崇的核心要义。在绘画创作中,画家往往不拘泥于描绘对象的细节与外在形态,而是通过简练的笔触,力图捕捉并传达其精神内涵。写意手法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摒弃了对外在形式的刻画,以简洁的线条和深邃的墨色描绘物象的精神实质,从而赋予画面强烈的形式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正如北宋画家关仝所言:简练的笔触,营造出磅礴的气势;简约的景象,却延伸出深远的意境。这种绘画手法不仅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风格,亦令创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展现其内在特质与精神高度。画家通过写意手法,使观者得以感知其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独特见解。

此外,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被视为展现人文精神的关键要素。突破传统视觉束缚,是许多中国画家构图追求的目标。南宋时期,画家马远与夏圭凭借其独具一格的绘画构图手法,分别被誉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一别名源于他们对传统全景式构图的创新,他们采用“边角之景”,巧妙地将画面焦点置于角落或一侧。同时,留白部分宽阔,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这种画面布局颠覆了常规的对称与平衡的传统构图规范,通过空白元素的巧妙运用,构建了深远的视觉空间。

画家运用留白手法,不仅增强了画作的层次感,还赋予了诗意与美学韵味,使观者在想象中感受到画家的孤傲与豁达。在这一独特的视觉表达中,创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每幅画作都拥有独特的气质和生命力。绘画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表现边界,也使得人文精神在视觉艺术中得到了更深刻、生动的呈现。我国传统绘画通过特有的形式,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画家内在精神,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亦能感受到那份深沉且饱满的人文情怀[2]。

(二)笔墨

在《历代名画记》这部著作中,张彦远对绘画的文化功能、造型技巧以及笔墨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他明确指出,中国画的核心要素为“用笔”,这一观点成为中国绘画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造型表达方式。画家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必须探寻更深远的意境,而这一目标正是通过笔墨的灵动运作来实现的。画家以笔墨为载体,不仅勾勒物象,还传递个人情感与思想。

元朝“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自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笔触韵味,为艺术表现树立了典范。黄公望的墨迹飘逸灵动,画作呈现出清新、自在的意境,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崇敬与赞美。王蒙则以浑厚且富有生气的线条为特征,他的创作往往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展现出雄浑与苍茫的意境。倪瓒的画作则以简洁疏淡的笔墨表现,刻意营造出空寂的氛围,风格中流露出一股超脱名利、超然尘世的气质。吴镇的画作采用湿润浑厚的墨色,画面层次分明,意境深远,作品中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沉稳的特质。每位画家的笔触不仅反映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追求,也折射出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情怀。

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与想法,通过笔墨得到了外化,使其不再是单纯的绘画技巧,更是心灵深处的映射,通过不同的笔触与墨色,彰显了传统绘画意境之妙与精神之韵。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不可或缺,不仅构筑了画面的外在形象,亦深化了作品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运用丰富的笔触和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人文精神[3]。

(三)画面的表现技巧

在中国绘画领域,画家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旨在丰富作品的层次与意境,从而赋予画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达。这些技法不仅显著提升了绘画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其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其中,隐喻、象征和谐音等技巧尤为引人注目。隐喻法,作为表达抽象概念与情感的常用技巧,在中国绘画种得到了广泛运用。画家通过葫芦与蜿蜒藤蔓等意象,寓意家族繁荣与家庭昌盛,而果实累累的画面,则寓意丰收与富足。这些富有创意的隐喻手法,使得画面栩栩如生,更表达了对生活与自然兴旺的无限向往。

在中国传统绘画种,象征法占据着举重要地位。艺术家常常借助植物与物品,象征人的品格与社会价值。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常用来隐喻崇高的品格与坚忍的意志。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之志,兰花彰显高洁优雅之风,竹子寓意节操与刚毅。此外,菊花象征孤高与隐逸的品格,牡丹花因其华丽绽放,被誉为富贵与繁华的象征;莲花则凭借其“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成为廉洁与纯净的象征。

在中国绘画中,谐音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画家巧妙地运用汉字的音近义异特性,通过形象的描绘手法传递美好的祝福与吉祥之愿。比如,画中的鱼,其发音与“余”字相同,寓意着“年年有余”,象征富足与吉祥;“苹果”的“苹”与“平”字同音,因此常被用来象征“平平安安”,寓意深远。

谐音手法不仅为画面增添了趣味性,还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传统绘画中,特定的图案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形成独特的符号系统。比如,云雷、回环、龙形、带状等纹饰,不仅美观,还象征着富饶、祥瑞与生生不息,遵循“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理念。画家巧妙运用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传递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通过这些表现手法,画面的形象更加生动多彩,情感的传递也更加丰富深刻[4]。

(四)画如其人,境为心声的人文精神追求

画家通过画笔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志向融入作品中,画作因此成为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射与倾诉。清代文人画家郑燮的竹子画作,便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体现。他的竹子画作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竹子,更巧妙地映射出他独特的个性与内心情感。郑燮的竹子笔法细腻,墨色运用自如,传达出一种出尘的气质,这种画风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及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郑燮的《题画竹》中,他提道:“竹之瘦劲孤高,彰显其神韵;豪迈凌云,显现其生机;依石而不拘泥,体现其节操;色相中不失气度,显露出其品格。”他所描绘的竹子,不仅仅是自然植物,更是人格特质与理想的具体呈现。所谓“瘦劲孤高”,映射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清高境界的情感倾向;而“豪迈凌云”则生动展示了他胸怀宽广、豪放不羁的情怀;体现了他坚守节操而能超脱世俗拘囿的独特品格。

郑燮的竹子画作,外形虽然是竹子,其精神内涵却远超物象本身。通过率性自然的笔触和精妙的技艺,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竹子的客观景象巧妙融合,完成了“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完美统一。竹子之形虽非其本真,却因笔触之妙,幻化出蕴含人性魅力的独特风貌。郑燮的竹子画作,不仅呈现了竹的外在形态,更深刻映照了他的内心世界与人文精神[5]。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绘画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从画家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到笔墨、构图、表现技巧等手段的运用,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画家的情感、思想与品格。通过“画如其人,境为心声”的理念,画家将主观世界与客观景物巧妙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传递了画家的个性与情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中国绘画在人文精神的表达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强.传统优秀绘画融入中学美术教材编写探析[J].编辑学刊,2024,(04):106-110.

[2]张雅萱.中国传统绘画对多媒体舞台创作的影响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4.

[3]徐晨.综合材料绘画中人文价值的呈现方式研究[D].广州大学,2024.

[4]郭莹.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及其传播路径[J].艺术品鉴,2023,(29):150-153.

[5]周芳.瓷板画的工艺特征和人文审美[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7):110-111.

作者简介:陈洪梅(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