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2024-12-25 00:00:00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24年48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对于2025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对宏观政策的定调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多年来定调最为积极的一次,体现了决策层提振经济的决心和魄力。

在具体重点任务上,会议聚焦内需、新质生产力、改革、扩大开放和防风险等方面做了九大部署: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六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七是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九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个“必须统筹”

会议提出了五个“必须统筹”,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五个“必须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引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第一,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也常常形成错配。市场基于现实和预期等信息,往往容易存在预期的自我强化,这就需要有为政府的介入。

第二,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供求不平衡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局部一些行业存在供给过剩问题,导致过分“内卷”,但整体上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总需求不足,具体表现为价格信号偏弱,其中地产和消费都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

粤开证券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两个偏离”:一是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于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增值速度偏慢;二是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于是就业仍面临结构性压力,微观主体获得感的提高相对滞后。直接原因是供需不平衡、物价持续偏低,根本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宏观总需求不足引发的微观主体“内卷式”竞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工作安排中也开出了药方:在需求端,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供给端,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供给端可能需要通过行业自律加以出清,进一步强化利润导向;而需求端,在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到一定损伤的情况下,政策端如何发力是提振总需求的核心关注点。

第三,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如何处理好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过去以地产、基建等旧动能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经济在慢慢转向消费和新质生产力驱动。但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存在“破”和“立”的关系。要“立”字当头,谋定而后动。打破旧有的观念和模式,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沉稳地走,在找到一条行稳致远的新路子之前,要避免冲动地“立”。

图1:必须统筹好的五大关系

数据来源: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表:历年宏观政策的定调

数据来源:Wind、中国政府网,民生证券研究院

第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关系的统筹在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在房地产方面,会议就强调要“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

第五,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当前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看待中国经济,既要看到保持合理的增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只看总量,我们更要看发展动力是否强劲、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看创新驱动力是否更强了、发展是否更协调了、绿色底色是否更厚重了、开放水平是否更高了、老百姓是否更幸福安康了。

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市场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关注点在宏观政策,会议的定调是“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

在宏观政策中,市场又最为关注财政政策。在目前企业投资信心还不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以及地方债务受到制约的背景下,经济要想短期发力只能依靠中央政府的加杠杆。

此次中央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更加积极”,具体围绕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从负债率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23年末G20(二十国集团)中的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而同期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从赤字率看,中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大多数年份在3%左右。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率明显低于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央财政还有比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粤开证券指出,提高财政赤字率有几层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赤字率提高有利于扩大支出力度,强化财政的逆周期调节能力,更好地防风险、惠民生、稳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众长期形成了“赤字率突破3%就是积极的,低于3%就不够积极”的认识,因此提高财政赤字率更能传递政策意图,具有较强的政策信号意义,释放中央稳经济的坚定决心,有利于稳定预期。

其二,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这部分政策在2024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有较好的财政乘数效应。比如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带动9月以来相关消费强势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增速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

其三,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华泰证券预计,地方专项债用途进一步拓宽,例如用于项目资本金、土储专项债、保障房建设、存量商品房收购等等。近期多地试点专项债审批权下放至地省级,2025年预计将全面铺开,此举有助于增强地方发行专项债的积极性。

其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从以往以投资为主,转为更侧重民生和消费,这与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2025年九大重点工作的首位相一致,这也是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体现。

此次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定调按照由紧到松分为三类“从紧”“稳健”“适度宽松”。而过去很多年对货币政策的定调都是“稳健”,上一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要追溯到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除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的新提法。华泰证券认为,这可能暗含着央行在金融监管方面职能有所拓宽,2024年央行推出了非银互换便利工具,起到了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2025年预计类似的非常规政策仍可以期待。

此外,会议还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

全方位扩大内需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位居中央工作会议部署的九大重点任务之首,而大力提振消费又处于扩大内需的首要。这足见决策层对提振消费的重视与空前决心,这既关系到短期经济的持续向好,体现了政策思路逐渐向消费倾斜的转变。

大力提振消费的抓手在哪呢?一方面,关于促消费的重点对象,侧重与民生相结合。会议指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另一方面,围绕“两新”“两重”展开。会议强调,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民生证券认为,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出“两新”政策,到2024年9月3000亿元财政资金下达地方,政策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但2025年有了经验和路径的疏通,“两新”的接续也有条件提前发力,覆盖全年。支持范围有望扩展到偏冷的家具、餐饮,以及具备换新潜力的通讯器材。测算在基准情形下,2025年如果向新品类扩容财政资金1500亿元,则可对应拉动约4000亿元潜在销售空间,相当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9%。

在投资方面,此次会议则强调“提高投资效益”。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对应的是特别国债增加发行;“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应的是增加财政赤字的用途。此外,“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稳住楼市股市

楼市和股市是居民财富的贮藏地,只有稳住楼市股市,居民财富才会稳步增值,才能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这将更有利于与其他宏观政策形成合力。自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以来,已经快速推出了一系列稳楼市股市的措施,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股市也从底部明显回升。截至12月16日,2024年上证综指上涨约14%。此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稳住楼市股市”,可见决策层对这两个领域的重视。

会议强调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稳住股市,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图2:9月底以来市场明显回暖

数据来源:Choice

图3: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消费增速回升

数据来源:CEIC、华金证券研究所

证监会12月14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要求,研究部署证监会系统贯彻落实工作。证监会的党委(扩大)会议给出了具体的稳股市措施,主要包括:提升市场监测、预警和应对的前瞻性、主动性;加强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管;加强对融资融券、场外衍生品、量化交易等的针对性监测监管;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更加精准有力支持扩投资促消费,健全覆盖各类企业发展需求的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粤开证券认为,长期资金入市进度加快,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活水”。2023年长期资金中入市较为积极的社保基金,持有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6.9%(含直接股权投资),而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新西兰超级年金基金和澳大利亚未来基金权益投资比例达69.8%、57.0%和47.1%。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持股比例更低,入市空间较大。未来,或进一步优化长期资金投资监管模式(放松比例上限),优化保险资金偿债能力约束指标,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

在房地产方面,此次会议的部署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中金公司认为,当前楼市正处于政策出台后的脉冲式反应中,会议提出的“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相关举措对趋势延续性至关重要。10月17日住建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要“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考虑到区域供求关系和项目资金平衡要求,相关举措或优先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落地,能够适度提振部分区域购房需求,但也须关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变化”后货币化安置方式的转化效率。此外,供给侧的土地和房屋收储政策对于调整供给结构、调节供求关系、稳定房价预期也十分重要,同时符合“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底层逻辑,仍待逐步克服实操层面的瓶颈、与需求端举措形成合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次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九大重点工作的第二位。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增加经济的总量,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提升经济的质量,也凸显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开辟新产业赛道,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此次会议对此重点部署了几个方向:其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其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其三,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其四,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其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部分相关政策的落地,可能会给2025年的股市投资提供清晰的结构性主线。海通证券认为,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有望支撑科技制造主线行情展开。从政策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科技依然是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从产业周期视角看,当前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加快落地。建议重点布局以下方面:一是财政政策发力下的数字基建、信创、半导体等领域,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25%;二是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和ARVR等AI技术应用领域。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援引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2024-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