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来了一群自然教育师

2024-12-23 00:00:00依江宁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2期
关键词:婺源生境科普

6年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书的刘芝龙因为爱情奔赴江西婺源,被这里的生态奇景吸引,于是创办了自然教育科普机构——林奈实验室。6年后的今天,来自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加盟的林奈实验室成为婺源地标性的存在,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科普的前沿阵地。

为爱奔赴

2013年春节,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书的刘芝龙来婺源找女友王煊妮。刘芝龙的家乡是东北的一座老牌重工业城市,上大学前,他没有见过一条流着清水的河。乡下姥姥家的菜园,是他儿时的天堂;小青蛙、蚂蚱和泥鳅,是童年的夏天里最美的回忆。后来,工厂扩建,稻田里浇灌的都是黑色的工业废水,青蛙没了,泥鳅死了,连蜻蜓都飞走了,这成了他心里最难以言语的痛。

后来,他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到台湾大学读博士,一定要学生物,学植物分类,走遍了我国南方最美的原始森林,为了找回对大自然最初最美的记忆。初到婺源,他就被这里烟雨朦胧、粉墙黛瓦的江南古韵所吸引,更让他着迷的是婺源的生态之美。

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是孕育动植物生命的宝藏地。林木葱郁、峰峦叠嶂、奇石林立、溶洞幽深,有2400余种高等植物和12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在这里栖息安家。100多年前,已有法国传教士至此进行贝类和植物的研究;10多年前,中科院在石耳山以南与开化县的交界之地,建立了一块永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监测大样地。

一见倾心,婺源成了刘芝龙念念不忘的所在,不仅是因为爱情,更因为投身自然教育和科普的志向。他想用一生去复刻儿时对自然的向往和记忆,想带更多的孩子一起去创造在大自然里的这种美好记忆。因此,毕业之后,尽管身为“学霸”和优秀毕业生的刘芝龙收到很多平台抛出的“绣球”,甚至开出80万元年薪的诱惑,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2018年5月,他和女友回到婺源,成立了林奈实验室,同时在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校友群里召唤:“我们去创业吧,做中国最好玩的自然教育。”于是,“哗啦”一下来了一群热爱这个事业的小伙伴,学植物分类的,研究鸟、昆虫的,研究协同进化的,还有专门做环境教育的,组成了林奈实验室最初的核心团队。

选择在这里开创事业,意味着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起初,大家凑了几万元在一条河边租了房子,那是他们最早落脚的地方。可是,因条件简陋,加上地势低洼,一到梅雨季或汛期,实验室就受到洪水侵袭。每次涨水大家都很害怕,最猛的一次涨水,水位淹到腰间,标本、文献资料、实验器材全都泡水了。两年内,林奈实验室搬了五六次家,创始团队成员半年每人只领了1400元工资。为了节省开支,虽然在南方,刘芝龙却很少吃米饭,一日三餐以面条为主,求一个简单快捷。王煊妮是南方人,不会煮面,面条常常坨成圆饼。两人并不觉得苦,王煊妮喜欢简单的生活,欣赏刘芝龙的志向和能力,陪在他身边往往要身兼数职:做饭、设计、装修、干苦力,小小的身板有着大大的能量。

镇馆之宝

艰难困苦磨砺着这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他们冒着酷暑,穿过一片片密林,探寻人迹罕至的溶洞生态系统;他们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水韭、蜡蝉、食虫狸藻等稀有动植物的身影,完善婺源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他们的足迹遍布婺源山村角落。

2020年,团队的努力终于被更多人看见,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们有了稳定的办公场所。即便有了场地,大到设计方案、小到一砖一瓦都需要团队共同打造。营建经费不足,刘芝龙、王煊妮咬着牙把结婚和买房的100万元全部拿出来;请不起建筑工人,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搬砖、扛沙、和水泥、接电路、刮瓷、焊接、喷漆……一整套工序下来,他们变成了“熟练工”。

出色的创意灵感源于大自然这座神奇的宝库。猫科动物头骨、杉木雌球花、树舌灵芝等,他们用自然收集物搭起了一面标本墙;从野外抬回烂树根,裁切成一片片用来装饰墙面和活动室。一个美丽的自然科普实验室在这群年轻人手中初具雏形。

实验室面积近3000平方米,高度还原了婺源的溪流环境、喀斯特地貌、亚高山针叶林、湿润灌木生境和沼泽苔藓生态等多种自然场景,以及栖息在内的标志性生物,也展示了上千种动植物标本和本土自然风物。在林奈实验室的一楼,原生鱼溪流生境展示缸、昆虫生境展示缸、菌类生境展示缸、两爬陆族生境展示缸、水生生物展示缸、植物景观生态缸、婺源本土石灰岩景观生态缸依次摆开。

刘芝龙介绍,婺源本土石灰岩景观生态缸是他们的“镇馆之宝”。这是一个反映婺源喀斯特地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缸,缸内山石、苔藓、藤蔓多层分布,米虾、乌龟、蝾螈、臭蛙等潜藏其中,营造出了丛林的一角。所有景观都是从野外真实生境复刻而来,光植物就有100多种。缸内小环境非常难还原,比如滴壁岩,流水速度控制不好,就形成不了特定的植物。该生态缸是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光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也是林奈实验室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前,林奈实验室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公众免费预约参观,并先后举办公益讲座、开放性学术沙龙,成了孩子们科普研学好去处。“每到周末,我最期待的就是去实验室。”婺源县紫阳第五小学学生小江提及林奈实验室激动不已,“去认识一朵花、制作琥珀戒指、探寻微生物等,都那么的神奇与有趣,我太喜欢了。”

架起科普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除了建好“科普馆”,林奈实验室还着力打造好“科考站”。刘芝龙说:“教室门外的森林才是触动孩子心灵的大课堂,情感和认知是人与自然连接的两只手,缺一不可。”

团队以婺源森林、溶洞、溪流等为依托,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保育、景观生态系统与生物演化、生命大系统概念建成、人与生物圈四条课程主线,开展线下自然博物科考活动。老师们带领着学员在幽深的峡谷中穿梭,看林鸟的栖息环境和森林的群落;在月光下的森林里,观察夜行性生物的行为和节律;在神秘的溶洞里,调查喀斯特洞穴生物……

目前,线下自然教育活动已有超过5.5万名海内外青少年参加,线上自然科普受众累计超过300万人次。2023年7月,林奈实验室入选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在刘芝龙看来,自然科普并非单向输出,而应该与村庄的人文、生态进行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在林奈实验室的带领下,许多村民加入了生态环保队伍。团队成员郭维记得,第一次去村子里做自然科普讲解,看到野葱、折耳根,大家笑着叫出本地名字,可一看到蛇的图片,村民第一反应是有毒,要赶走。村民们对于生物物种有着自己的分类标准,往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实用性,能不能吃,会不会伤人……为了改变这种思维习惯,结合当地群众关心的问题,如外来物种入侵、农业病虫害防治、禁渔禁猎等,林奈实验室设计差异化科普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2年夏季,林奈实验室连续举办了12场关于福寿螺对婺源河流造成生态破坏的公益讲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发动近千人次的民众参与到福寿螺的清除行动中来。

近年来,在婺源县林业局和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林奈实验室也承担了部分野生动物的临时救助工作,不断有热心村民把发现的受伤保护物种送来这里。不久前,一位村民送来一条受伤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颈棱蛇,令老师们欣慰不已。

每逢节假日,林奈实验室举办的自然研学营给村里创造了不少发展机会,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起来,就连土特产也不愁销路。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的自然教育师们,呵护着大自然的“精灵”,播撒着热爱自然的种子,搭建起科普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

猜你喜欢
婺源生境科普
婺源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6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0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婺源工匠的情怀(婺源徽调戏歌)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4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7
画中婺源游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0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