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旻睿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家乡有着一种深厚的情结。他在B站上叫高阁临渊,是一名文博科普博主,因为不满足于仅仅面向镜头讲述历史,便发起了“知往拓新”公益研学营,意图带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为孩子们讲述历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初识文博
马旻睿对于文博的兴趣始于初中时期。那时,央视10套科教频道每天晚上都播放考古发掘类纪录片,马旻睿看得兴致勃勃,但并未想到将来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大学时他学的是广播电视学专业,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苏州一家文旅集团。当时公司在做三国志文物巡展,在吴文化(吴中)博物馆设置了文创展。马旻睿在博物馆展位走走看看的同时,顺便用手机录了一些视频,而后剪辑上传到了B站账号上。
由此开始,马旻睿成为了一名文博博主,从介绍三国志展文物开始,发展为科普考古发现。为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他每年要阅读相关文献100多篇。这个数字看上去并不庞大,但因为视频关注的是考古新发现,所以相关文献比较少,马旻睿尽可能地把相关文献、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都找来阅读。
马旻睿的视频渐渐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如今他已收获7万多粉丝。马旻睿从来不担心视频内容的枯竭,因为国家的考古成果真的太多了,逛博物馆面对海量的文物展陈时,他都有一种“我这辈子都讲不完”的感觉,为此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他会更加注重“典型”和“时效”两个要素。
每年每月都有考古新发现,但有一条新闻马旻睿一直“捂”着没有讲。因为,他想要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呈现它。
“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陕西清涧寨沟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只青铜鸟,这只青铜鸟身形灵动,与商朝常见的兽面纹青铜文物风格相当不一样。马旻睿直言,这种变化如同一场商代的“文化冲击”。寨沟遗址地处陕北,坐落于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交流的通道上。青铜鸟刚好成为了能够飞跃山河、连结两处文明的意象。
马旻睿对这只青铜鸟情有独钟,设想着有一天,可以到发掘现场,亲眼看到它,而后隆重地推出它。
公益之路
走上公益之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2023年3月,马旻睿第三份工作所在的公司为苏州吴中区慈善总会拍摄宣传片,这让他接触到了慈善总会的诸多公益项目,尤其是面向来苏州务工者子女的“小候鸟”项目。这些“小候鸟”在暑期从家乡来到苏州与父母团聚时,通过体验昆曲、学习苏州话、品尝苏州美食等活动来了解苏州、融入苏州。马旻睿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文博知识和影响力,为这些孩子做更多的事情。
这两年出现了一波“博物馆热”,很多大博物馆的门票一票难求、热门展览一票难约,但马旻睿观察到,很多时候“博物馆热”只是浮于表面,以打卡拍照为目的的人远多于真正静下心来观察文物、感受历史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马旻睿也结识了一些做研学的朋友,发现他们所能招收到的学员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马旻睿比较了解文博,也能够接触到那种非常优质的研学课程。如果他将优质的研学课程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给更多的小朋友,让小朋友们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触及文化内核,让他们真正爱上逛博物馆,博物馆的文化养分一定可以滋养他们一路成长。马旻睿认为,这才是他所期望的“博物馆热”。
就这样,马旻睿设立了“知往拓新”公益研学营,这个名称还是他在B站账号的粉丝群中征集来的。暑期在吴中区城南街道进行了成功尝试后,马旻睿立刻推进研学月度化的工作,团姑苏区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马旻睿选定双塔街道作为月度化研学的第一站。
选择双塔街道,是因为马旻睿初中就读于苏州振华中学,高中是在苏州十中,这两所学校都在双塔街道辖区内。苏州十中博雅、人文教育的理念更对马旻睿如今选择文博道路产生了极大影响。马旻睿决定,研学营的第一条线路,要回馈给双塔街道的孩子们。
10月19日下午,15名孩子走进了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启了一段充满知识与乐趣的研学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一进入博物馆,孩子们就被一系列文物展品所吸引,这些文物时间跨度从史前文明到春秋战国。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吴王夫差剑、吴王余眛剑等具体文物,讲述课本中“专诸刺僚”“卧薪尝胆”等故事,让孩子们近距离、沉浸式了解文物背后的秘密,直观学习苏州历史,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看到现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投入的状态,马旻睿对研学效果很满意。几场活动下来,他的信心更足了。
热爱姑苏
马旻睿觉得苏州可以向孩子们讲述的历史故事太多了。在苏州博物馆“苏州一万年”的展陈中,从旧石器时代讲起,孩子们被苏州丰富而博大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
除了苏州博物馆、吴文化(吴中)博物馆等场馆,马旻睿还结合苏州不同街道的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等资源,开辟不同的线路,既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苏州的历史,也了解现当代苏州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美好宏图。
虽然公益之路才刚刚起步,但马旻睿明白自己并非三分钟热度。目前,公益项目的费用支出都来自于他在B站的视频收益,他已向苏州市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了8500元作为项目的首笔启动资金。他不仅要让孩子们免费参观学习,未来还要拓展到更多城市,形成全国性的研学网络。
在马旻睿的脑海中,有一幅清晰的蓝图:当研学营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后,有一天,他会组织不同城市的孩子去探索中国历史的不同片段,而后用他们的所见所闻,最终拼凑出完整的历史画卷。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刻的感知。
因为从事公益,他对视频制作思路也有了更多思考。起初,他的视频只是介绍文物“是什么”,局限在文物的基础信息上。后来视频内容升级成为“为什么”,变成讲文物的制作工艺、时代背景、发掘故事之类。而现在,他更多地去讲解“如何理解”,也就是文物或者遗址的地位与价值。
马旻睿闲时还喜欢弹古琴,这是他中学时期习得的技能,虽然到高二时因为学业繁忙中断了,但对古琴的爱好就此建立了起来。马旻睿热爱千年姑苏,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他期待以视频为媒介,为文博发声;利用公益的力量,为孩子们开启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