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2024-12-23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2期
关键词:王伟学校老师

11月15日,记者来到盱眙县实验小学时,正逢大课间,学生们排队陆续走出教室,准备去操场做操,几名领操的学生见到王伟时主动打招呼问好。

今年秋季学期,王伟被选进这所学校教六年级数学,同时还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他说:“进校后,教的学生多了,工作量比之前增加不少,新学校的老师都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我也让自己像一个新教师一样去工作,从头开始。”

今年上半年,王伟还在盱眙县希望小学教书,他在那所学校工作了24年,从青葱少年成长为骨干力量。再算上在希望小学读书的时间,他和希望小学的“缘分”更长。

于他而言,希望小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早已成了埋藏于心底的另一个“家”。

不读书就没出路

1991年初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冲进乡村,冲倒房屋,冲毁农田,也冲垮了时名仁集乡(现为淮河镇)的3所学校,大批孩子失学在家。1992年,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台湾同胞捐赠20万元兴建的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盱眙县希望小学在明祖陵镇落成。在当年9月的首场开学典礼上,300多名新生卷着裤腿,赤脚踏在泥地里参加升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的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憧憬。

到了上学的年纪,王伟成了希望小学村教学点的学生。但是,他要面对一个新的处境——留守儿童。他刚入学,父母都去了无锡谋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一趟,因通讯不便,兄弟俩平时和父母基本没什么交流。他说:“那个时候,迫于生活压力,有的家庭面临两难选择:留在家乡,除了种地没有太多收入;外出谋生,又不能带着孩子。”

王伟和弟弟只能跟奶奶生活。奶奶没读过书,无法在学业上提供指导,只能照料吃穿。放学回家,校园里的生活找不到人交流;娱乐活动很少,镇上有一家录像室,但是不让学生进,他唯一的快乐便是跟村里的小朋友玩耍。

因此,他从小就对“家”的概念比较模糊,亲情缺失的状态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不重视“家”,另一个是更渴望有个“家”。

到年底,和父母见一次面,父母给王伟和弟弟在为人处世方面定了一些规矩。过完年,父母又走了,短暂的相处时光总感觉弥足珍贵。

好在乡间重学的风气浓厚,村民们都会养猪养牛贴补家用,有的家长对不愿意学习的孩子说“不读书就养猪放牛”,没有什么出路。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耳提面命:谁谁谁家的小孩考上大学了,你也要好好学习。

耳闻目睹,幼小的王伟不想养猪放牛,把学习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待,而老师一些不经意的举动为他未来的人生埋下一颗种子。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厚厚的积雪模糊了道路和路两边的沟渠的界限,王伟步行上学途中不慎滑入沟中,衣服沾上雪后慢慢就湿了,等他赶到学校已经迟到了。他站在门口喊“报告”,正在上课的董老师就问他为何迟到,他说完原因后就哭了。董老师先找其他老师代课,然后赶紧把他带到学校的锅炉房里取暖、烘衣服,还陪他聊天。当时,两人聊了什么他现在有点记不清了,但董老师淳朴的举动让他心里产生一股暖流。

在希望小学,师生之间类似的“镜头”有很多,王伟说:“老师做这些事情都是出于本能,表达的也是最纯朴的感情,面对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就做了。”

带着这些感动,日子一天天往前过,小学毕业、上初中、考入师范院校,2001年,16岁的王伟学成返乡,成了希望小学的老师,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

因政策调整,王伟从师范院校毕业时不再包分配。上班伊始,他只能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拿200多元工资,“日子过得真是不容易,先是步行去学校,后来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代步。”父亲知道后劝他,这点钱连生活都保障不了,不如去无锡求职,月薪可能有10倍之多。

王伟跟父亲说,自己想当老师,想再试试。

“两个10年”,管生活又管学习

年轻的王伟似乎有点“言不压众”,班里有两个留级的学生跟他年龄一样大。学生经常追着他问年龄,他一直没说。

2002年,王伟通过考试,成为正式教师。

在希望小学,老师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得关心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事情与困难。

王伟把过去24年分成 “两个10年”,前10年,他把超过50%的精力放在学生的生活上。

学校里超过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往往趋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自卑、内向,很少跟人交流;一个是“显眼包”,在学校里尽情露脸,他们只有在学校里才有人关注,回到家就“偃旗息鼓”了。他要随时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

有的孩子虽不是留守儿童,但家庭条件确实不太好,冬天上学就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坐在教室里被冻得不成样子,王伟只好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孩子穿,自己硬扛;很多小孩经常不吃早饭,有的孩子,其家人在农忙时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根本顾不上他们,让他们自己起床去上学。王伟还得想办法给这些孩子找点吃的。

有的家长和孩子相处遇到问题,第一想法不是在家里解决,而是去找老师帮忙。有时候,王伟会送学生回家。到学生家一看,家里的老人在地里收花生,老人年岁大了,干活干不动,他就留下来帮着干一会,晚上再骑车回家。

为了让留守儿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希望小学在政府的帮助下设立了校外辅导站,需要部分老师参与管理,跟孩子们同吃同住,王伟第一时间报了名。白天,他在学校里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晚上,他与100多名孩子相伴入眠。晨起鸟鸣、日落黄昏,他和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晚上睡觉时,看看孩子睡得老不老实,替孩子掖掖被子,这样的生活对这批孩子来说是几乎没体会过的,他们很珍惜这段时光。他从学生心目中的“大哥哥”变成“代理爸爸”,这批孩子中,很多人从考入大学到现在,仍跟他保持联系。

到了2008年,王伟发现,学生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吃穿各方面都有改善。

在希望小学工作,王伟心中久违的“家”的感觉变得清晰,这里有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自己的长辈,有同龄的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共事,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他说:“学校特别注重营造‘家’的氛围,希望小学就是一个大家庭。”

2012年,希望小学迎来新一任校长。王伟来到了第二个“10年”。

新任校长注重教育公平,尽量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那该怎么办?先从老师开始,学校创造条件,让一批年轻、有想法的老师外出“充电”。

“我工作两年后去淮安市参加教研活动,第一次看到了投影,知道了‘PPT’‘FLASH’。回来后,我决定买电脑。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600多元,一台电脑花了近一年的工资。前一个‘10年’,除了开会或业务学习,我几乎没离开学校。”王伟说,“一开始外出学习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城里的老师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我们一开口,城里的老师就知道我们是乡村学校出来的。”

他不管别人怎么看,开始研究新东西。自己在网上学,也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慢慢地,他觉得自己有点开窍了。

等到跟城里的老师同场竞技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差距好像不太大了,后来甚至超过城里的老师,能拿一等奖了。

他的教学信心一下就提升了。

不舍的告别

一花独放不是春。校长告诉他,得带动一批老师提高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外面那个看不见的课堂。此后,这样滚动式的学习、培训持续推进,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越来越好。

王伟的“曝光率”变多了,到淮安市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相关部门的领导很关注他;到省里参与项目,接触的是省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他同样迎来关注的目光。苏南一些学校干脆抛来“绣球”,邀请他去任教。一些传言开始发酵,“王伟肯定要走的,这里留不住他。”有的朋友见到他直接问:“你不是已经走了吗?”对这些说法,他一笑了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思考,他毅然决定留在家乡,继续在乡村学校为盱眙的教育贡献力量。

上小学时埋下的那颗种子已经在他心里长成了参天大树,他说:“最终我还是要回到课堂,我把班里的孩子教好了,才有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最终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还是学生,其他的都是附加或次要的。”

一个变化让人有点措手不及,王伟得再次定位事业的坐标。

从2016年开始,希望小学里的学生开始减少,有的孩子去城里上学了,有的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城市去了。随着婴儿出生率逐年走低,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师生比逐渐失衡,曾经喧嚣的校园一点都不热闹了。

为了调配教师资源,县里出台政策,从乡村小学选一批老师到城里的学校教书,王伟在列。

要不要走,到底是走是留,他有点困惑。他很想守在希望小学,但领导和前辈告诉他,不要为了坚守而坚守,那样只是守住一个乡村教师的“标签”,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服从变化的趋势,把自己的光和热播撒给更多孩子。

在希望小学学习、工作近30年,王伟在这里收获温暖、传递爱心,这里有付出,有感动,有“希望”,这里就是他的“家”。

王伟对希望小学太熟悉了,希望楼、思源楼、景行楼,学校里的土路变成水泥地,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音乐教室里飘出了钢琴声……24年的陪伴,王伟心里依依不舍,伤感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虽然人事关系还在希望小学,但他只得在心里跟它告别。

今年暑假之前,他带着学生拍了一个小短片,拍摄在教室里上课的镜头时,他跟学生说:“这可能是我教你们的最后一节课了。”学生听了很奇怪,可有的孩子一下就反应过来了,问他:“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不在学校教书了?”

拍摄完视频,王伟送几名学生回家,一位名叫小雅的孩子自顾自往前走,不跟他说话。他就喊:“小雅,你今天怎么不跟我说再见了?”等小雅回过头,他发现小雅流着泪水。

对话

《风流一代》:进入新学校工作,你如何跟学生拉近距离?教学方法上有没有新变化?

王伟:我在新学校教的是毕业班,并不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先从关注他们的心理入手。

我觉得,想提高考试的分数不是很难的事情。如果提高成绩是靠熬时间、大量刷题这种方式,那不是我想要的,尽管这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方法。

在新学校工作两个多月,我关注的是学生喜不喜欢我这个老师,在课堂上是否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最喜欢听到的不是哪个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学生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在家里张口闭口都是王老师怎么说,王老师要求怎么怎么样。”这说明学生接受我了,喜欢我了。接下来,我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然后在后续的时间里全力付出,让他们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好转,尽己所能给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给新学校一个答复——我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对得起每一位学生。

说实话,小学阶段,我觉得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基础打好,到了初中学习成绩都不会差。家长在小学就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考不好就批评,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慢慢就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就这么大压力,后面怎么办?初中、高中继续加压?小学阶段的压力大到无法承受,到了初中、高中,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问题。

《风流一代》:周末或节假日,你会不会回希望小学看看?

王伟:一想到开车往那个方向走,心里就很矛盾——想去看看,但是去了又后悔。之前我在那里任教,一到大门口,保安打开大门我就进去了;现在,我往希望小学门口一站,保安会问我:“你回来有什么事?”那一刻,于学校而言,我已经是客人了,我不想体会这种感觉。

我曾经说过,等哪一天希望小学需要我了,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我坚信,不管到哪里,没有任何场景能替代留在希望小学的青春时光,现在只能把希望小学放在心里。

猜你喜欢
王伟学校老师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DUATED LATTICES VIA MULTIPLIERS*
小 蝌 蚪 的 尾 巴
Convection: a neglected pathway for downward transfer of wind energy in the oceanic mixed layer*
艺术百家 王伟
电影文学(2017年10期)2017-12-27 00:47:46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