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讲网络“黑话”、玩梗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当网络语言包裹低俗、暴力、歧视等不良内容,且被不分场合、无节制地使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凸显。
所谓“黑话烂梗”,即是以一些新奇但含义模糊甚至有些低俗的词汇或语句为主要特征的“流行元素”。如今,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驳杂多样,“黑话烂梗”让规范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扭曲。
有老师反映,即便班级里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在课间频繁说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黑话烂梗”。布置作文题目“我的好朋友”,一些学生动辄写下“奥利给”“干就完了”等看似颇有气势实则空洞无物的语句,偏离了作文该有的真情实感。
毫无疑问,“黑话烂梗”算不上是什么值得宣扬的“文化”。恰恰相反,它是文化的反面,侵蚀语言的净土。可许多青少年并没有察觉到其中的不妥、浅薄以及对规范表达的干扰,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潮流、一种能在小伙伴中凸显自己“时髦”的方式,渐而沦为该类乱象的“传播者”和“受害者”。套用文化传播理论中对“表层传播”和“深层传播”的分野,中小学生对“黑话烂梗”的使用,只是“表层传播”(形式上的模仿)的泛滥,而缺乏“深层传播”(内涵的理解与传承)。
由于好奇心的存在,他们在“语言跟风”中感受到了某种乐趣。人们越是表现出不理解或者反对,他们可能就越觉得有趣。
社会公众特别是家长群体无不期望校园语言环境更加纯净、规范、富有内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首要的一点是,必须思考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总有家长抱怨“都是网络害了孩子”,但网络本身只是一些电子设备、网络线路、数据服务器等组成的工具集合,是所有使用者共同营造了整个网络环境。校园的问题,只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表象”,根源还在于成年人自身以及网络文化氛围。
应当反思当下互联网的语言传播模式——纵然是在相对私密的社交群组里,成年人也会时不时地说出一些“黑话烂梗”,环顾当下网络世界,随意跟风、盲目传播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孩子们的“黑话烂梗”,其来源一方面可能是网络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身边一些大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在一些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更是充斥着各种毫无价值的“黑话烂梗”,稍有不同意见就可能引发一场“黑话大战”。单独看一个具体事例,可能算不上什么严重问题,也不至于采取特别严厉的措施,但大量同类的事例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语言风气。
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它和规范的书面语相比在严谨性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听之任之。“黑话烂梗”或许很难做到完全杜绝,家长和老师都应当提高警惕,但简单粗暴的禁止绝非良策,反而可能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事实上,只有当中小学生明白“黑话烂梗”非但不能准确表情达意,还会对语言素养的提升造成阻碍时,他们或许才会重新审视这类话语的存在意义。
有鉴于此,学校可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诗词创作比赛等,让青少年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黑话烂梗”,并积极引导孩子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积极健康的语言文化内容,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的语言教育防护网,助力孩子们在纯净的语言环境中成长,进而摆脱“黑话烂梗”的语言泥沼。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