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电力科研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归纳了电力科研企业内控建设的标准和影响因素;其次,从财务视角出发,构建了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控制成熟度指标体系,并对内控能力水平的评价流程以及评价等级进行评定。通过内控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以期指导电力科研企业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电力企业特别是科研职能部门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环境,企业的管理风险进一步被放大。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内控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逐渐受到电力科研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不断探寻科学适用的内控能力评价模型,对电力科研企业持续完善并加强内控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成熟度模型概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有效管理软件开发过程能力,美国提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作为评价标准。能力成熟度模型将软件生产能力划分为5个层次进行描述,分别是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以及战略级(如下图所示)。近四十年来,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软件评估模型,并在全球推广实施。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组织流程评价、安全工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
二、电力科研企业内控评价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一)内控评价的标准
1.内控评价的一般标准
内控评价的一般标准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恰当;二是运行有效;三是内控体系的经济性。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从两个角度展开,即多种评价方式或不同评价方向。企业评价主要涉及到企业战略发展的必要性、管理与经营情况及绩效,以及内控体系的执行效果等多个方面。通过内部控制的评价,企业可以对其运营现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企业为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定期评价其财务、资产运行以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情况。此外,为了符合信息披露的原则,企业也会针对财务控制的各种要素进行评价,并在每年的年报中予以披露。
2.内控评价的具体标准
具体标准指明确怎样落实内部控制评价事项的详细要求内容,也是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环节要完成以及依照的目的。具体标准的提出需要基于一般标准展开,而一般标准是具体标准的总结纲要,两者之间是宏观与实践的关系。同时具体标准由于明确性原则,侧重于能够实践,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所有运行流程、每个环节的参与要求都必须明确规定,以保证有效完成内部控制评价。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包含两个不同的层面,也就是要素层面以及作业层面。
(二)内控评价的影响因素
内控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企业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环境和企业特征等。
1.外部治理环境。企业所在的治理环境,如市场化进程、金融环境等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均有显著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与内部控制缺陷则呈负相关。同时审计师是否提供非审计服务也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即当审计师提供非审计业务时,强化了对企业交易的实质性了解,并提前介入企业业务,因而能够对企业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审计委员会规模小的企业更可能不矫正其缺陷;薪酬机制和声誉惩罚机制有利于对经理层产生约束作用,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友好型的雇佣政策能够显著减少与员工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等等。
3.企业特征。企业基本特征如企业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集权化程度等,对企业内部控制也存在一定影响。如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多存在于规模小、成立时间、财务状况差、业务复杂、增长速度快或正在经历重组的公司;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累计盈利能力较低,负债程度较高。
三、电力科研企业内控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具体构建
本节将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电力科研企业内控能力评价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起源于对软件开发过程能力的评估,是一种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标准。
(一)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
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模型。指标体系是评价的主要过程,基于数量和品质两种方式展开;等级评定模型是结果,主要展示评价结果。
1.构建具有电网经研院特色的内控综合评级指标体系
依据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的8个要素,作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从财务角度出发,构建一级指标,并进一步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从而构建出包含2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2.量表化操作二级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基于指标的重要水平,对整个指标体系中的24个二级指标进行量表化操作,并根据实际得分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同时基于上述指标权重的额定,根据企业财务管理操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与打分,并根据汇总后的分值将财务内部控制成熟度分为初始级、成长级、规范级、精益级、战略级。电力科研企业具体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评价流程
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内控评价体系的评价流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调研评估阶段
电力科研企业与内控评价组参与调研交流会,交流探讨企业内控建设要点,并对评价工作做简单阐述。首先,组织各部门填写内部控制成熟度调查问卷和评分表;其次,将有关数据上报至对应的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将有关数据输入到上述构建的内控成熟度评价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初步得到企业的内控成熟度的分值和对应的各个阶段的标准得分;最后,结合调查问卷中的基础信息的相关内容,整体评价电力科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营情况。
2.第二阶段:内控体系实施阶段
综合第一阶段得到的整体评价结果,电力科研企业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制定各部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优化建议,从而有效改进实际财务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全流程审计过程中,应加大对关键阶段和重要控制环节的资源与人员投入,以实时监控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
3.第三阶段:评价后处理阶段
在评价与审计工作完成后,电力科研企业内控部门人员总结第二阶段得到的相关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与第一阶段的内控成熟度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交叉印证,从而得出各职能部门内控成熟度最终得分。
(三)评分计算与阈值确定
能力成熟度评价等级按照由低到高,从“初始级”到 “战略级”,所有等级在内部控制构建、执行及风险预防方面都有对应的特征和目标。
1.初始级
将总评分<60分设置为初始级,此时电力科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对重要业务环节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即价值实现、管控存在严重风险隐患。
2.成长级
将60分≤总评分<70分设置为成长级,此时电力科研企业形成财务内控体系并初步实施有效,证明企业已对一些控制点有了基本的界定。但各二级指标评估出现分值结果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层面实施成果处于低下水平。
3.规范级
将70分≤总评分<80分设置为规范级,此时电力科研企业形成内控体系且实施规范,证明企业内控体系发展较为成熟、有效。在这个分值范围,各二级指标评估结果出现分值高低不均,但基本处于较高层次。
4.精益级
将80分≤总评分<90分设置为精益级,此时电力科研企业内控体系管理程度已能够量化,经研院的内控体系发展合理且健全,各二级指标评估结果处于高水平。
5.战略级
将90分≤总评分≤100分设置为战略级,此时电力科研企业内控体系管理水平已经处于最高阶段,管理者能站在战略高度规划企业。同时各二级指标得分均处于很高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内控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有助于完善电力科研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并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内部监督体系,从而优化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有效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