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好书那样身怀绝技

2024-12-22 00:00:00谭延桐
红豆 2024年12期
关键词:好书读书生命

无底船是一定要坐的

人活着的过程,说穿了,便是象征意义或隐喻意义上的“取经”的过程。而要取到真经,除了栉风沐雨、除妖降魔等,“无底船”也是一定要坐的。或者说,只有坐上了“无底船”,才会脱胎换骨。

“无底船”一说,是南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守将张贵的独创,是作为战船来使用的。无底船的主要特征是,战船当中无底、两舷有站板。据说襄阳之战,张贵便是凭借百余艘“无底船”,中竖旗帜,军士立于两舷,诱敌接舷登舟,溺死许多元兵,最终打败敌人。后来“无底船”这个独特的说法,便被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加以改造,成了一种接引的象征。

唐僧师徒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凌云渡。此时灵山在望,但有一条几里宽的大河横亘眼前,挡住了去路。四望茫茫,只有一座光秃秃并且滑溜溜的独木桥。要想从独木桥上过去,怕是只有悟空才能做到了。正当大家都在嗟叹之际,一艘无底船突然远远驶来,掌舵的正是接引佛。唐僧诧异,不敢移近半步,问:“你这无底的破船,如何渡人?”接引佛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孙悟空合掌称谢:“承蒙盛意!——师父,上船去。他这船虽无底,却也稳当,纵然风浪再大也不会翻。”于是悟空一推,唐僧便上了船。刚刚上船,唐僧的尸首便顺江而去,因此唐僧完成了从凡体到佛体的转化。随后接引佛便对唐僧说:“你已经脱胎换骨了。”于是歌声便适时地响了起来:“莫看滔滔碧波,有船就能渡河。莫看船儿无底,有心就能渡河……”

世上的无底船,何止张贵的无底船和接引佛的无底船呢?细细想想,难道一本又一本的好书,不也是一艘又一艘的无底船吗?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拒绝坐在那艘叫作“西游记”的无底船上,我们怎么可能会有关于“无底船”的更多领悟呢?“没有底,能装的东西就多了。”这确确实实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船没有底可以普度众生,书没有底可以引渡心灵。总之没有底,想装进多少,就能装进多少,比如我们的热血,我们的遐想……

有人喜欢走捷径,可是世界上真的有捷径可走吗?如有的话,会腾云驾雾、翻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早就背着唐僧去取经,也就省下了十四年的千难万险、九九八十一难。就算是有捷径,那么人世间唯一的捷径,也是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也是必须坐上无底船的。否则,肉体凡胎是永远也抵达不了佛境的。要想脱去凡胎化为佛身,要想在拥有了自己的法身和灵体之后进而修成正果,俗物、俗事、俗套等,是一定要抛弃的。

不妨简单地回忆一下——通天河面前,三藏道:“你三个计较,着哪个驮我过去罢。”行者道:“八戒驮得。”八戒道:“不好驮。若是驮着腾云,三尺也不能离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驮着负水,转连我坠下水去了。”在这里,八戒已说得非常明白了:不是不想背着唐僧过河,而是根本就背不动。大凡腾云之人,必须是脱了凡胎才行,才能浮在云上。否则,就不仅不会浮在云端,还会拖累自己。悟空呢?则是更加明白。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可见俗世业力的牵连与羁绊,是何等地要人的命了。说到这里,也许你就应该明白了:无底船的“无底”,说穿了便是无俗。至少是包含这样的一个意思在里边的。摆脱了世俗之后,生命才会轻盈而且轻灵啊。说白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修行之路,“修行”的意义就是既要“修”也要“行”,两者始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与读书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同样的道理。

随俗浮沉的人,即使是硬生生被推上了无底船,也是极有可能会在惊慌失措中被溺死的。是的,有时候即使你不想坐上无底船,也必须像孙悟空那样没有商量地把你推上无底船。你看:“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轱辘地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孙悟空的动作,可以说是相当鲁莽的。可若是没有这个看似鲁莽实则果断的动作,唐僧也就只好在凌云渡这边永远地待着了,取经的事儿也便功亏一篑、化为泡影了。

有推的,有扯的,你才会完成你的蝉蜕蝶化、圆转入神的过程,才会最终喝到佛祖赐给的佛子茶。因此人这一生,无论如何也是要感谢那些在关键时刻推了我们一把、扯了我们一把的人的。他们的动作,也许我们很不喜欢,可毕竟他们是为了我们最终能够坐上无底船。

毫无疑问无底船是世界上最可信的船,是我们最可靠的凭借。只要你登上了它,你的“旧我”自然也便脱去了,你的“新我”自然也便诞生了。这时候佛子茶独特的芬芳也便开始在你的世界里大面积地弥漫了,这时候你也便有了佛姿佛容、佛步佛行了。

书捧在手上,来接引我们的无底船就已经准备好了。好,上去吧。上去了,彼岸也便频频地向我们招手了。接连不断的时间之河上的涛声,便是最动人的歌声了。

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的贵人

无论怎样都是要热爱读书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山河,任何时候都是需要一些文化的、艺术的、思想的、精神的、隐形的、神奇的巨手,来整顿、来调理、来布置、来装扮。拒绝整顿、拒绝调理、拒绝布置、拒绝装扮,只会日益紊乱、日益无序、日益荒芜、日益破败、日益不堪。

读书和不读书之人确确实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读书的人浑身都是信心、热情、睿智和力量,不读书的人就未必了。究竟是读什么样的书,自然也是大有讲究的。事实一再地证明只有那些经典阅读、深度阅读、有质量的阅读,才会让我们汲取更多的养分。究竟拿什么来滋养我们的心灵,养育我们的生命,肥沃我们的岁月?毫无疑问,最称心、最放心、最理想、最有效的,便是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好书既是我们的贵人,也是我们的恩人。它们的好意都是无私的,它们的祝福都是永恒的。要读就要读好书,否则便是在浪费生命。没有比浪费生命更为可悲的了。有的人觉得不可悲、无所谓,那是已经麻木了。麻木的生命和木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气不断上升。随着心气的不断上升,让自己得以不断超越。这时候一切的繁杂,自是不在话下了。不读书无论怎么说,其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等,是很难能跟得上读书之人的。即使貌似跟得上或勉强跟得上,也会累得气喘吁吁,这便是有些人总是活得疲惫不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游刃有余,悠游自在,挥洒自如,是不可能发生在他们的生命中的。不读书的人,即使是游遍了整个世界,也不可能会有寰球眼光和世界视野。极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井底之蛙。其生命自是捉襟见肘,不能周全的;其世界自是这里缺了一块,那里也缺了一块的;其人生自是破败不堪,甚至满目疮痍的。

是的,要读书,而且要苦读。没有过苦读经历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就一番绚丽的事业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那无依无靠的母亲不得不带着幼小的他改嫁到山东的一户朱氏人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便开始在应天府的南都学舍发奋读书,不舍昼夜。据说五年期间,除了洗澡他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过一次觉。除了吃饭就是苦读。一次次的苦读使得他和常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他的生命的超越性,他的文学的卓越性,很显然就是这么熬炼出来的。

读书的人,必然爱书。在读书人的眼中,书胜过万担黄金。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苏联作家高尔基。四岁丧父的高尔基,因为孤独,从小就跟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的房间不知怎么突然就失火了,他抱起书就开始往外跑……抱出了一些,然后再冲进去继续抱。除了书别的任何东西他都不去考虑。为了抢救众多的书,他险些被烧死。后来他对人很认真地说:“是书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的,如果没有书,我早就沉没在一片烂泥塘里,被愚蠢和下流给彻底地淹死了。”爱书胜过爱自己的生命,高尔基做到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在文学的舞台上成了一个非常高大的人。

那些自然、鲜活、灵动、高贵、优雅、闪亮的生命个体,哪一个不是在好书的世界里浸润了再浸润,浸润经年的一个结果?读书就要埋下头来,入佛以静思,入魔以痴痴。因为也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心总是不在状态,或总是缺乏饱满的状态,也就只能事倍功半。

人这一生,要练就一些内在的功夫,否则就是无论如何也搬不动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甚至就连一两斤欢喜也很难拿得动。更不用说是不断地扫清眼前的障碍,摧毁时间里的苍茫了。内在的功夫究竟从哪儿来?读好书!唯有读好书!!

不读书的人,体力再好也心力不足。心力不足就难免会摇摇晃晃,甚至是盲人瞎马。那样的活法绝对是属于活一天算一天的活法。他们的心灵既没有自己的坚定不移的方向,也没有坚不可摧的生命理念,是不可能活得比一般意义的人更像一个人的。

自始至终和好书在一起,便是有一位贵人或恩人始终都在自己的身边。它们既是自己的参谋,也是自己的保镖。

读书是最好的补血方式

缺什么就应该补什么,缺而不补便是永远的缺失。生命系统一旦有了缺失特别是严重的缺失之后,自然也便残缺不全、稀里哗啦、噪声不断了。此刻,一声声,在呼唤着我们的,是补血!补血!!补血!!!我们的生命是万万不能气血不足的。

这个“补血”,自然是与我们的精神气血中的“读书”密切相关的。最好的“补血”方式,永远都是读书。之所以一定要读书,是因为书的世界里应有尽有。那里的白莲花,大如盘,鲜净可爱,而且可以当仙药来使用。

爱读书的人气血充盈,生机勃勃。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陈梦雷的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正因陈梦雷酷爱读书并且读书破万卷,康熙皇帝才专门赏给他一套房子,供他存放万卷藏书;也正因他热爱读书,康熙皇帝才赏识他信任他,让他给三皇子胤祉做老师,并赐给了他一副楹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还正是因他一向喜欢以读书的方式来“补血”,他才得以美意延年而活了九十一岁。众所周知的《古今图书集成》便是他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一万五千多卷图书进行分类编撰而成的。如果陈梦雷不是爱读书的人,像《古今图书集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就不可能独立完成,世界上自然也便少了一部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大型类书了。

拒绝读书的人,是“失血”严重,是十分苍白的人。你听,读书的人说“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读书的人却说“你咋不上天呢”;你听,读书的人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读书的人却说“你睡啥呀起来嗨”;你听,读书的人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不读书的人却说“和你聊不到一块儿去”;你听,读书的人说“勿聒噪乱视听”,不读书的人却说“不要瞎嚷嚷”;你听,读书的人说“君额上似可跑马”,不读书的人却说“你脸大”;你听,读书的人说“执子之手,子执资斧”,不读书的人却说“我带着你,你带着钱”。这能一样吗?谈吐不同,境界也不同,正是读书和不读书之人的巨大分野。当然还有命运的分野。用读书的方式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补血”的人,其命运都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通过读书的方式先“补血”,然后成为文化疆场上的血性儿女的?

读书是大补,既补脑也补心,更补血。因此说书是世界上最好的补品,怕是没有一个人会否定。也只有那些坚信不疑的人,才会从书的世界里领受一份份上好的补助,或直接地补入自己的骨血,或直接地补入自己的思想。补入之后,自己的生命世界里的白莲花,也便大如盘,并且鲜净可爱了。

为什么一定要读书

任何一本好书都是一个特殊意义上的魔盒,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地打开它,里边就会源源不断地跑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意味、意蕴和意境。而这样的一些意味、意蕴和意境,总会摇身一变,变成我们心灵的营养品和人格的养料,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所知有限,而书所知无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古今……书中的无限,自然是可以贴补、救济、改变我们的有限,进而不断地去拓展我们的生命视域以及精神空间的,甚至还会引领或推动我们向精神贵族的方向一步一步迈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从一眼又一眼的井里爬出来或跳出来,不再是可怜的井底之蛙,不再继续坐井观天。不然就沦为孔子所说的“三季人”,并且总是自以为是、振振有词。以有限之身,行无限之事,便是蝉蜕蝶化之后的我们了。

读书会让我们的眼睛长出眼光来,会让我们的耳朵长出听觉来,会让我们的鼻子长出嗅觉来,会让我们的唇舌长出味觉来,会让我们的脑袋长出脑子来,会让我们的心脏长出心灵来,会让我们的双手长出力量来,会让我们的知识长出判断来。不读书,一辈子很容易停留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上:只有眼睛却没有眼光,只有耳朵却没有听觉,只有鼻子却没有嗅觉,只有唇舌却没有味觉,只有脑袋却没有脑子,只有心脏却没有心灵,只有双手却没有力量,只有知识却没有重估一切价值的能力。也很容易与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人否亦否、拾人牙慧、捡人涕唾、盲人瞎马、随俗浮沉等的一族混为一谈。甚至,以终生都在咀嚼众人的观念的唾液为乐、为豪。

我们的心需要火红、明亮、温暖的颜色,需要最起码的鲜活、生动和温度,需要蓬勃、活力和热情。读书能够让我们的心长出火红、明亮和温暖的颜色,至少是会悄悄地镀上一些火红、明亮和温暖的颜色,以避免我们的心灵总是黯淡无光。心灵是内心世界里的灯,只有书有资格来点燃,进而助燃或拨灯续焰。

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感到很寒冷,即使是在火热的夏天里也会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书便是我们的暖阳,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炉火,不断地驱散我们内心的料峭,直到我们的心慢慢地苏醒过来,不再继续感到寒冷。心暖了,岁月自然也暖了,暖融融的了。这时候我们便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旦出现在了某个特殊的擂台上,我们便会拒绝妥协,拒绝倒下。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是浑身是胆、浑身是劲的我们。舞动生命,移动群山,转动乾坤,推动世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感到孤独、落寞和寂寥。如果有书自始至终都在陪伴着我们、体贴着我们、抚慰着我们,我们的孤独、落寞和寂寥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稀释和缓解。至少,我们的生活是不会那么无聊的。要知道,无聊,从来都是一个隐形的杀手。非常多的人都不是病死的,也不是老死的,而是无聊死的。无聊,掏空一个人,击败一个人,太容易了。好书,是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去击碎那些突然而至的苍茫和混沌的。无论怎么说,好书都是我们“充实而且有光辉”的保障或保镖。

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每当这时候,若是有书在握,书便会变成我们手中的一样武器,并且迅速地展开它的攻势,大有不把无奈、无助和无望彻底地扫地出门就绝不罢休之势。任何时候,书都是仁爱、智慧而且勇敢的,如何帮我们、渡我们,它最懂。何况,它也确确实实是有种种的改天换地的能力,甚至神力。它的综合能力,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信任它,没有商量。对它总是半信半疑,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肯定是要吃亏的。吃尽了苦头,再掉转头来,就不会再有多少精神了。

有时候我们的心会很困顿、很疲惫,甚至是在昏睡。这时候任何一本好书,都是能够及时地叫醒我们,并且给我们的生命灌注无穷的力量的,直至看到,我们的世界里终于呈现出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好局面。书是不忍心看着我们受苦受难的。它温暖的手,随时都会伸向我们。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其《记黄鲁直语》一文中也曾这样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其意直指人心,直入肺腑,直彻心源。

我反反复复地和我的学生这样说,书香比花香更重要,可以没有花香,但不能没有书香……书可以当灯来使,既照亮我们的内在宇宙,也照亮我们的生活和春秋,不至于让我们的内在乾坤总是黑灯瞎火……好书都是气功师,能够给我们默默地发功,因此促使我们的内在阴阳趋于平衡、趋于谐美……好书都是“无底船”,也只有坐上了好书这样的“无底船”,我们才会脱胎换骨……任何一本好书都是我们的贵人。这样的贵人只会让我们活得越来越高贵、优雅、浪漫、美好和有诗意……如果每天都是“读书日”,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便每天都是节日。这“一个人的节日”,即使不是张灯结彩,也会是灯火通明。

好书有佛心,有神通,这不必去置疑。也只有在好书的世界里才会有云蒸霞蔚、姹紫嫣红的大乘气象。如此之气象任何时候都是用来养育生命、滋养心灵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带光行走,与书有关,而且是密切相关。于是我便匆匆写下了这样的一些长短句:

好书

我热爱你,信赖你

自始至终,永永远远,也不会变

暖风变成了冷风,晴天变成了雨天……

即使一切都改变了,我对你的热爱和信赖

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损坏和改变

只有你,还保持着你的确确实实的美好

不诓人,不欺人,有多少光

就捧出多少光;有多少热

就贡献多少热,毫无保留

你,最最不缺的,就是光和热

并且,一概都是优质的,一万年也不会变的

人世间的学问,被你一网打尽

人世间的情意,被你一一收藏

只有当我像一只蜜蜂一样贴近你的时候

我的世界,才是一个真正的

有花有香、有声有色、有情有调、有滋有味

的世界

也只有当我切实地走近你之后

我才会获得一个又一个明亮的空间

并且,与那么多的奇异的故事

以及神话和传说,猝然相遇

好书,懂得的最多

以好书为师或以好书为友,一个人

就不可能会是苍白的

更不可能会是空洞和乏味的

肺腑里,一旦打上了“好书”的烙印

就没有一个是黯淡的

五脏六腑皆锦绣也,便是这时候的一种逼

真的描述

当我说出“好书”二字的时候

我就总是无限心醉,并且神往

我就没有理由不去走近一本又一本的好书

并与好书和睦相处,相互映照

用目光,做优质的吸管

吸……把书里的经过了磁化并带有电荷

的一切

全部吸进心怀。要知道

它们,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营养的

也只有那样的营养,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日益发挥它们的不可思议的酵化作用

倦了,就暂时先放下

让书里的香气,任意氤氲,任意润蒸

书在,锦绣的一切,就都在

暴风,是无论如何也夺不走的,只因

任何一本好书,都是魔盒,有着无边的风月

用目光做吸管,把书里的那些高级饮料

或高级营养液,吸进自己的骨髓

自己的骨头,就是硬的,拒绝弯曲的

即使是一本薄薄的书,只要它是好的

就是值得去亲近的

亲近它,就是亲近自己的新生活

读书的人,心,生活,就永远都是崭新的

没有理由不读书

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是世界读书日,是不是少了点儿?只有这一天的时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外在氛围的托举而想起了书,挨近了书,甚至只是想起却坚决地就是不挨近,怎么行?又怎么可能不会经年累月地去重复着自己的单调、枯燥、乏味、苍白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不会盲人瞎马,摇摇晃晃?又怎么可能不在一种模式化、定式化、套版化、公式化、习惯化的生活中沉浮,且无力自拔?

对真正的爱书人和读书人来说,应该每天都是读书日,每天都在读书的渴望和行动之中。否则书该是何等寂寥甚至孤苦啊!人类该是何等困顿甚至无助啊!书的救赎,书的拯救,我们怎么可以视而不见?也难怪,那么多的人都在无边的苦海里哀叹声声。是书无情,还是人类无情?不用细想,也是会见分晓、知真相的。普遍来说,现代人在书上所投入的精力和热情,都是远远不够的。也难怪人类总是迷茫,甚至焦虑。心灵的补品和补药,好像集体商量好了似的拒绝了,心力不衰退才怪。

我们要经常看看书,和书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如此书才会美,我们也美,并且都是从里到外的美。也唯有这样的美,才会让我们远离华而不实的生活,一步步,步入繁花似锦的境地。这样的境地才是我们所真正憧憬、切实渴望的。否则我们也难免犯这样的一个错误:错勘贤愚,且自以为是;活在慌乱之中,却自以为活得很幸福。沦为一台赚钱的机器,每天都被某种惯性推动着,会幸福吗?真正的幸福是那样的吗?为什么玻璃大王曹德旺采访了一百个家庭,竟然没有一个家庭是幸福的?这样的警钟,难道敲得还不够响吗?要敲得多响亮,昏睡的人们才会听到?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幸福,岂不知他们的生活一直都是残缺的:除了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像样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像样的精神生活,更不用说是有品位的诗意生活了。因为不读书、不觉悟,也就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自我欺骗之中了。骗得了自己是骗不过别人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好骗的。

读书之人若是能像清代咸丰年间的名臣、嵩武军将领张曜那样,有一颗切切之心和敬畏之心就好了(《同光风云录》里记载)。你看,这故事,也是我读书读来的,若是我不读书,也便不可能知道这事儿——张曜出生在浙江钱塘,即现在的杭州,因在钱塘杀了人而不得不逃到了河南固始。在固始,他凭借自己的悍勇,被当地人推为首领。一次,捻军攻打固始,固始县令见城池将陷,便发榜称:谁能够守住城池,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众人见榜,便纷纷说,这事儿,非张曜不可。果然张曜奋勇退敌,因其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固始县令,原任固始县令自然是如其承诺,将女儿蒯氏嫁给了他。蒯氏既美丽又娴静,而且擅长文辞,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相比之下,张曜则自幼失学,胸无点墨。于是以目不识丁为耻的张曜便拜夫人为师,并且自始至终都对夫人执弟子礼,行三拜九叩之礼。毕竟张曜是武夫,学起来有点儿慢,每当这时蒯氏便用教鞭敲他。张曜则毕恭毕敬,任其责罚。一想到因为他没文化,经常受到朝臣们的歧视,御史刘毓楠在背后议论他的时候曾说他“空空如也”,因此无论夫人怎样责罚他都是能够忍受的,并且一再地嘱咐自己:跟着夫人,好好读书,因此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文能武之人。他每次学习,都会穿起朝服,躬身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专门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带在自己的身上,以此自警。后来张曜果然跃升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并创作了《河声岳色楼集》。不仅如此,他还奉读书为上,在宁夏期间专门修筑了河声岳色楼,并且经常登楼吟咏;在新疆期间兴办了义塾,因此当地的非汉族人群也能“颇闻弦诵声”;在山东期间既在青州设立了海岱书院,也修复了曲阜的洙泗书院,并且参与编撰二十二卷本的《山东军兴纪略》,发起重编《山东通志》。因为张曜特别爱读书,并因此而爱上了写作,因此就连做梦都在想舍弃武将,而从事文职。有一次左宗棠想调张曜赴西北平回,张曜因不愿再做武将,故不应命。他的夫人便责备他说:“你抗命,你以为朝廷不会杀了你吗?”张曜闻言,想想也是,便立马改变了主意。但他还是一心想着:文!文!魂牵梦绕的文!……后来,在左宗棠的奏请下,张曜便如愿地于一八八一年由武将改为文职了。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高兴的一件事儿。因为张曜对读书这事儿充满了敬畏,因此,他对他的擅长文辞的夫人充满了别样的爱恋,简直是爱到了骨头里。晚年,张曜在山东任巡抚期间,经常对他的属下说起他夫人的才识,一说起便会喋喋不休,还半开玩笑地问他的属下:“你们怕老婆吗?”有人就说:“不怕。”张曜就一本正经地说他:“你胆子好大,老婆你都不怕。”还曾对人这样说,把夫人当自己的老师,白天对夫人执弟子礼,其中的乐趣,确实是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啊!因为张曜特别爱读书,死后皇帝便给了他一个谥号“勤果”。张曜以妻为师,以及“惧内”之事,流传甚广。一九五二年,毛泽东在济南游大明湖时,见有张曜祠,还对陪同者说起张曜怕婆子的故事呢。像张曜那样文武双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现代人每天都在忙碌中,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糊口,甚至忙着游戏,忙着娱乐……岂不知,如果总是不读书或读书甚少,再忙碌也是很难过上有花有香、有灯有光、有火有焰、有滋有味、有情有调的生活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你是不是忙得不对头。绝大多数人,都是忙得不对头的。他们压根儿不知,要想活得有质量,就必须有眼光。而眼光,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地培育出来的。没有眼光,无论你多么勤劳,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实践早就已经反复地证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说。很显然读书的过程,便是磨刀的过程。也许你也已经发现了,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活得很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备足了能量的。只要把他们的能量一一释放出来,他们就会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总之,读书人的生活是不可能会几十年不变的,而不读书的人,几十年不变的却大有人在。

书中的蕴含不能不知。而要悉知就必须走近它、靠近它、贴近它,让它把它的神韵不断地传递给我们,贯穿我们的生命中、一生中。如此我们便是有贵人、有靠山、有庇护、有保障的人了。我们的心,也便不再荒凉不再饥荒了。

每天都是读书日,每天都在校正中或调整中,便会避免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人这一生,只有三万来天,弯路是走不起的。即使走得起,走多了也会疲惫不堪,最终对未来彻底地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想远离穷困、告别平庸的话,就没有理由不读书。书读得越多人就越是有涵养、有素质、有品位、有境界、有指望。不读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指望的。

清代藏书家童铨的“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我是非常喜欢的。喜欢的原因,自然是它进一步地突显了我的没有理由不爱书,没有理由不读书的生命理念。这个理念,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黄金理念。

【作者简介】谭延桐,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作家、音乐家、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的著作共十九部,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多种文字。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颁发的文学奖和音乐奖二百余项,曾被评选为中国桂冠诗人、中国当代散文十家等。

责任编辑""练彩利

特邀编辑""张""凯

猜你喜欢
好书读书生命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好书共享
陆家嘴(2019年10期)2019-09-10 00:52:01
好书推荐
教育(2017年28期)2017-07-30 08:32:47
我们一起读书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