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破壁的关键

2024-12-22 00:00:00陈惟杉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45期

今年以来,决策层多次提及推动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此后,民企入股5座新获核准的核电站,这被视为重要信号。

除通过重大项目释放信号,当下还需要实际破除民营资本面对的种种壁垒。特别是对于一些领域而言,早在十余年前各种文件已经三番五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看似没有壁垒,但是种种隐性壁垒让民营资本望而却步。

比如,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文件,明确提出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但是十多年来,“民资入铁”案例寥寥无几,民企控股铁路的案例更是仅有杭绍台、杭温两条高铁线路。

导致民企踯躅的原因之一是无法获得运营权,哪怕是民企控股的铁路仍需由国铁集团代为运营,这意味着其只能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是在现有运营机制下,铁路的投资回报又十分有限,几乎只能覆盖融资成本。有民企人士因此向我感慨,应该给民企更多尝试的空间,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

显然,允许民营资本投资铁路只是推动“民资入铁”的第一步。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龙所言,只有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电力、油气等传统意义上的垄断行业“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正是将其中的竞争性环节向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开放,比如负责直接向居民、工商业用户供应天然气的城市燃气环节。

但是开放只是开始,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才是关键。因为这意味着触动既得利益,而重新分配利益蛋糕总是最难的事。

封面反馈

44/2024 总第1166期

@剑胆琴心:民企需要更宽松的市场环境,希望有关方面减少行政干预,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裁判员。

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国新闻周刊》已对持有新闻记者证人员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社通过新闻记者证换发人员名单公示。举报电话:010-88311761。

李佳、谢莹、王妍、刘婉媛、贺斌、田昊、胡韵、李明子、宋春丹、黄卫、徐明、杜国东、吴瑾、陈惟杉、王晨波、温如军、周群峰、倪伟、霍思伊、易子伊、仇广宇、余源、李静、王宇、陈威敬、佟西中、叶珠峰、郑立颖、胡克非、赵雨萌。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