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啸江湖

2024-12-21 00:00:00孙萍
新青年 2024年12期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古代众多兵器中,剑被称为“百兵之君”,与其他兵器相比更显中正儒雅。武侠小说中,江湖上声名显赫的高手很多都是用剑的,比如《绝代双骄》中的燕南天、《陆小凤传奇》中的西门吹雪、《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剑在他们手中或锋锐犀利、出其不意,或凌厉刚猛、无坚不摧,或飘逸灵动、潇洒自如。一招一式之间,将江湖中的铁血丹心和侠骨柔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有九大名剑。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当然,还有很多名剑不在此列,比如湛卢、鱼肠、赤霄等。经过漫长岁月,很多宝剑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无迹可寻。

《史记》中记载:中国九大名剑皆出西平。这个地方如今就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西平棠溪附近铁矿资源丰富,棠溪河水中富含铁及其他矿物质元素,用棠溪水淬剑可以让宝剑坚韧、锋利,削铁如泥。在古代,这里就是有名的冶铁铸剑之地,相传铸剑大师欧冶子曾在此地铸剑。如今,你来到西平,还可以看到战国冶铁遗址,感受中国深厚的冶铁铸剑文化。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铸剑技术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战火中。但经过后人的不断尝试,终于让复原后的棠溪剑铸造方法重现人间。

想要铸出一把上好的棠溪剑,需要经过锻打、热处理、打磨等多道复杂的工序。锻打分为热锻和冷锻。热锻就是要用烈火塑胚,将铁块进行千百次的折叠锻打,形成基础的剑条。然后,将其放入两千多摄氏度的炉火中,烧红后取出,趁热打铁,如变凉则继续回炉,重复这个“千锤百炼”的过程,直到锻造出剑胚。接下来是冷锻,即用铁锤继续锤打剑身,通过高强度的撞击提升剑的硬度和韧性,同时矫正剑身的造型。热处理包括正火、淬火、回火和退火四个工序。这里的淬火,便是使用棠溪水,为宝剑“画龙点睛”。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粗磨、细磨和精磨后的剑身光亮、寒气逼人。接着,通过开刃让这把利剑崭露锋芒,再配上剑柄和剑鞘,棠溪宝剑便再现江湖了。

其实,论杀伤力,剑不如刀,论攻击范围,剑不如枪。但为何剑却能在众多兵器中“独领风骚”呢?这是因为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剑讲究平直端正,代表了刚正不阿的一身傲骨。剑之所指,心之所向,彰显英雄本色。剑的豪迈之气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龚自珍的“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贯休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和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诗句的剑气纵横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凌云壮志和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满腔热血。

剑自带一种高雅、神秘、浪漫的气质。古代佩剑代表着身份地位,所以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佩剑为饰。《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隋书·礼仪志》中还记载了不同品阶的官员所佩之剑的不同规格,“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从另一方面来说,剑是侠义、正义的象征。正所谓“君子佩剑,以彰其德”。剑在鞘内时锋芒内敛,出鞘后则锋芒毕露,与平时谦和有礼,遇到不公不平之事时则敢于“亮剑”的君子品格尤为相像,所以剑成为了古代君子的“标配”。

剑还代表着权威、威仪和力量,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比如皇帝授予臣子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在戏文、小说里,尚方宝剑可以上斩皇亲国戚、下斩贪官污吏,是能平天下不平事、让正义战胜邪恶的“神兵”。古代很多带兵将领也会佩剑,即使他们拿着冲锋陷阵的武器并不是剑。这剑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把简单的兵器,而是代表着战场上的绝对指挥权,代表着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威严和气魄。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剑和众多兵器一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剑承载着人们心中的浩然正气,从传统兵器逐渐演变为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剑是侠义精神的艺术书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剑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剑的文化意象早已融进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剑者,平纷争、保家国、护正义。手中有剑,心中有道,胸怀天下,行侠仗义。武侠小说中的侠客通常会在经受重重磨难后最终实现人生蝶变。而对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来说,江湖的刀光剑影其实从未远去。若想在江湖中闯出一方天地,需得铸出一把好剑,练就独门绝技,待到华山论剑时,方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