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基于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了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问题,发现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校企协同、合作模式和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共生单元协同不足、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环境支撑力度有限等问题。为此,本文从优化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共生理论,职业教育中的教育机构与企业作为相互依存的共生体,需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共生理论最初源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用于描述不同种属生物基于物质联系共生共存的状态。在经济管理领域,共生理论被用以分析各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经济管理实践提供了创新的思维方法,而在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产教融合亦可视为一种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双方在合作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共生。因此,本文将以陕西省为例,基于共生理论剖析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1 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概述
1.1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概念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多方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等方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教育与生产融合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产教融合致力于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能够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还能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化,实现教育、企业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1.2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共生系统
基于共生理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共生系统是一个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具体如下图所示。
共生单元包括职业院校、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分别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构成产教融合的基础。共生模式则是各单元之间的互动形式,包括组织共生和行为共生,通过点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模式,体现校企合作的深度与稳定性。共生环境涵盖法律、制度和文化因素,为产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2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
2.1 陕西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现状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产业链对接、创新实践”为核心,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校企合作通过产业学院、职业教育联盟、实训基地等形式,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对接,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形式,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例如,陕西省通过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陕西还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调整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2.2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成效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和产教融合平台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陕西省通过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政策供给,成功认定23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建了19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4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建成6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并实现了每个市和主要行业均组建职教集团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
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方面,陕西职业教育成效显著。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武农”在全国多省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2022年,陕西高职院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达6.2亿元。此外,陕西高职院校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输出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人才超过5万人次,为陕西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持。
2.3 政府与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支持与参与
在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作为核心共生单元,各自承担着重要职责。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引导和财政激励,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深入发展。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参与者,负责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通过开设订单班、建立产教融合学院等形式,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发挥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提供实习机会和技术支持,确保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行业组织作为连接桥梁,整合各方资源,规范行业标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广泛的协同平台,助力各主体实现互利共赢。
3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尽管陕西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在共生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困境也可以归结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影响了产教融合效能的充分发挥。
3.1 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不足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不足是影响融合效果的主要障碍之一。职业院校、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各方合作难以深入展开。
(1)校企合作主体之间协调不力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主体常面临协调不力和利益诉求不一致的问题。职业院校注重人才培养和就业率,而企业更关注经济效益和短期用工需求,双方在合作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往往将合作看作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机会,而职业院校希望企业深入参与课程设计和科研合作。这种利益的不对等使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导致合作关系松散,难以形成长久稳定的产教融合效果。
(2)行业组织与中小企业参与度不足
行业组织与中小企业在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参与度不足,协同效应不明显。行业组织本应整合资源、推动标准建设,但实际参与深度有限,对校企合作支持不够。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和管理水平有限,对参与产教融合缺乏热情和信心,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作用薄弱。这种低参与度削弱了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影响了技术创新和人才供给,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共生模式缺乏深度和稳定性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临的另一大困境是共生模式缺乏深度和稳定性,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校企双方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潜力未能有效释放。
(1)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深度融合
在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融合。合作主要表现为短期实习、参观和讲座,涉及课程共建、师资互聘、技术研发等深层次合作的案例较少,合作多为临时性项目,缺乏长期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性。此外,课程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低,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有限,导致校企合作未能实现协同创新。浅层次的合作模式限制了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适应性,难以满足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2)产教融合模式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点共生和间歇共生为主,校企合作多在特定时间点或项目上展开,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点共生模式下,合作短暂且一次性,成果难以延续;间歇共生则表现为断续式合作,未形成常态化机制。这些模式缺乏稳定性和深度,合作关系松散,难以构建长期的产教融合体系,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上的协作不充分,合作效能低下,无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3.3 共生环境支撑力度有限
基于共生理论,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在共生环境方面的支撑力度有限,在法律法规、社会文化认同和制度环境等外部条件上都有不足,对产教融合的推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1)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够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法律法规支持不足、政策实施不到位的问题突出。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但执行标准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政策落实效果不佳。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缺乏力度和明确性,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约束不足。此外,法规对利益分配、责任划分等规定模糊,企业和学校合作面临不确定性,积极性受挫,法律保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知不足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感较低,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导致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相对较低,对毕业生技能水平信任不足,影响校企合作深度。职业教育的作用未被充分认可和重视,社会投入和支持有限,影响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发挥。
(3)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
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临制度环境不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的问题。现有激励措施不足,企业和院校缺乏合作动力,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化。缺乏科学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合作成效,影响各方对合作成果的预期和深层次合作意愿,制度滞后制约了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落实。
4 共生理论下的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径优化
针对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从共生理论出发,优化路径需围绕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关键要素展开。
4.1 优化共生单元,增强校企协同效应
为了改善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共生单元协同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协同合作平台和强化行业组织与中小企业的参与机制,协调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稳定、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协同合作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协同合作平台是优化校企协同效应的关键举措,平台可以包括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多种形式,依托这些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转移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打破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政府在平台中应发挥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环境,通过平台,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而企业也能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直接受益于技能型人才的输送,形成共赢的合作格局,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2)强化行业组织和中小企业的参与机制
行业组织作为连接企业与教育的桥梁,具备整合资源、传递需求和规范标准的作用,应在产教融合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机制,提升其在政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贡献度,可以有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专项激励措施,降低其参与校企合作的门槛,如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培训资源支持等手段,增强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中小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实训、人才培养等合作,形成校企共育、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局面。
4.2 优化共生模式,实现深度融合
优化共生模式、实现深度融合是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转变,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以及推广连续共生与一体化共生模式,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1)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转变
为了实现产教融合深化发展,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训环节,校企可以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同时,企业可以选派技术骨干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一线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学校也可以安排师生进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师生的实战能力。通过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能够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2)推广连续共生与一体化共生模式
在连续共生模式下,校企合作不是阶段性、间歇性的,而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期合作;一体化共生模式则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创新中心等,形成紧密的共生体,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利益和发展方向高度融合。推广这些模式需要在政策引导、机制保障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作出系统设计,使校企双方都能在合作中获得长远利益。通过构建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能够实现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合作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合作转变,增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实现教育、产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优化共生环境,完善政策和社会认同
优化共生环境十分重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可以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1)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当前,尽管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有一定的政策框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缺乏细致明确的操作细则与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未能充分显现。为此,应当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规范化建设,详细制定和完善各环节的政策措施,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与责任。同时,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在执行层面获得落实,真正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此外,政策执行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规范性的法律支持,还需在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产教融合的整体水平。
(2)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知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此,应大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充分展示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宣传职业教育的成就与典型案例,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可,树立职业教育“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形象。此外,学校和企业应通过开放日、技能大赛、企业参观等活动,让社会各界更加直观地了解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优势和成果,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当前,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缺乏针对企业和学校的有效激励措施,导致各方参与动力不足。应通过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如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资金补贴、荣誉表彰等多种形式的奖励,同时对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成效进行奖励性拨款和资源支持。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成果、经济社会贡献等多维度的考核。通过公开、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及其他参与方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校企协同和社会认同方面存在不足,但通过优化共生单元、深化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环境等路径,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产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功能。今后,陕西职业教育应持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构建长效、稳定的产教融合体系,努力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系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共生理论视角下陕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