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儿科护理 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12-21 00:00:00孙晓虹潘萍
知识文库 2024年22期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职教20条”明确指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靠不断探索深化“三教”改革,而“三教”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新时代的职教课堂需要教师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和行业需求为起点,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其中信息技术无疑是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职儿科护理课堂教学为例,探索如何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儿科护理是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够关心、同情、爱护和尊重患儿,能为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照护的护理人才。当前中职儿科护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

笔者以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主线,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按照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实施的逻辑将知识进行序化,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实施中职儿科护理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实践研究,以期为儿科护理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

1 SPOC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1.1 SPOC概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线上课程,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主要针对在校生开设,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支持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的线上课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的SPOC实验证实SPOC是为特定学生定制的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果。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创建真实的情境后提出工作任务,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原有经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验任务的逻辑,同时不断地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进而高效构建职业知识框架。

2 中职儿科护理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

笔者将SPOC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深度融合,构建中职儿科护理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借助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针对在校生的线上课程,利用SPOC弥补任务驱动教学仅用于课中的局限性,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任务驱动。课前平台发布导学任务,学生预习反馈,教师确定难点和教学策略;课中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化解重难点,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原有经验分解实施,在做中学,践行知行合一;课后通过督学任务,学生拓展提升,教师分层辅导,反思改进。在新模式下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则利用平台对学习数据全程采集分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中职儿科护理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

笔者按照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4周,每周4学时(45分钟/学时)的儿科护理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班级人数42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12人。

3.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自中职“十二五”国规教材《儿科护理》(高凤、王瑞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章《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共16学时。课前与儿科护理专家共同对每学时进行职业分析和任务分解,制订工作任务,本章共设计21个任务点(见表1),以第五节新生儿黄疸为例(见表2)。

3.2 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遵循高阶性,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学会护理操作的同时具有关爱儿童、珍视生命的人文精神,能够懂理论、能思考、会应用、善协作、有爱心。

3.3 教学实施

利用SPOC平台,课前任务导学、课中任务促学、课后任务督学。

(1)课前任务导学

提前一周平台发布导学任务单,以新生儿黄疸一节为例(见表3),任务包括观看微视频、图片、文档,完成调查问卷、课前测验等。依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任务设计精练,较易完成,预习视频不超过10分钟,防止一次性学习内容太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前任务中的课前测验和调查问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技能进行诊断分析,确定教学难点,进行异质分组。

(2)课中任务促学

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的模式将课中任务教学分解为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评价5个环节(见图2)。师生共同围绕任务,把再现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把学生被动参与学习变成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总结经验,获得知识和技巧,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任务导入。教师利用视频、图片等还原工作情境,导入真实临床工作任务,实施学科德育渗透,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最佳心理,激发兴趣,培养责任感和职业认同。

任务分析。教师剖析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编制活页式任务手册重构教学内容,学生领取任务,明确要求。

任务准备。教师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化解重难点,落实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

任务实施。任务实施环节分为自主尝试实施和指导后实施两个阶段。自主尝试实施阶段,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自主完成任务。例如在“新生儿低钙血症”一节,学生观看新生儿低血钙抽搐的视频后,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尝试协助医生进行急救护理,学生以4~6人为小组,展示模拟抢救并汇报抢救流程,展示汇报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设计讨论环节,例如,抢救中应该先注射镇静药还是先注射葡萄碳酸钙、是否应该同时注射维生素D等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的自主尝试实施阶段后,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等指导下掌握关键步骤,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在指导和实施阶段,教师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时机,学生利用实训条件和多种信息技术完成知识迁移。例如,在足月儿的护理、断脐、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5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使用VR/AR还原“产房病房”,弥补无法在真实场景操作的缺憾,将抽象知识直观可视化。在两个实施阶段,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利用SPOC平台,每一个任务均设计考核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策略,分层分类指导。

任务评价。分组通过平台提交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评价总结,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知识框架化,提高学生 “知识记住”的效率。同时准备拓展案例,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一节,教师提出“如果没有温箱你会如何为新生儿保温”的拓展任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课后任务督学

在SPOC平台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借助平台提交作业及测验,对教师和同学发起的话题及调查问卷互动交流。通过完成课后任务,学生复习巩固,拓展提升;教师通过平台对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调整策略,完善改进。

(4)评价与考核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态度、职业情感、自主探究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采用分数评价+书面评语的形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占40%;客观评价由SPOC平台汇总客观题测试和在线学习完成情况组成,占60%,评价内容及比例(见表4)。

4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开放式访谈、成绩分析等形式从学生、教师、行业三方进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

4.1 新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该模式评价核心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的综合能力。笔者主要采用理论知识测验+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评价学习质量,同时采用调查问卷、开放式访谈等形式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1)学习质量评价

理论知识测验由60道客观题组成,新生儿体格测量、蓝光照射技术、温箱操作技术作为操作技能考核项目,两项测验学生参与和完成率均为100%。随机选取本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对照组,实验班级两项合计后平均得分(94.1±8.2)分(百分制),明显高于对照组(84.2 ±7.5)分(P<0.05)。

(2)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法。问卷共设计了四个选项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选项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每一问题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结果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性问题为“为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你有何建议?”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有88.1%的学生同意新教学模式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职业认同。对开放性问题,学生的建议集中在希望预习任务减少;部分希望在拓展作业中适当增加与护士上岗证考试有关的习题量。

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显示SPOC为学生提供了交互性极强的知识网络,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程任务驱动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SPOC与任务驱动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效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新模式有效推动教法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前是资源的学习者和整合者,课上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后是指导者和监督者。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主动适应行业需求,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与技术能力递进规律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实践技能的示范和传授能力从而不断增强,线上课程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4.3 新模式能满足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

笔者邀请医院护理专家听评课后进行教学评价,行业专家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主动适应临床和岗位需求,以临床真实工作任务的操作过程为主线,对接职业标准,重构课程结构,提高了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

5 结语

如何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改革的主战场无疑是在课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改革深度融合是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实践表明,中职儿科护理SPOC+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全程任务驱动,凸显了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行动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显著提高了中职儿科护理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