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主题。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华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力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摆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在英语课堂中介绍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灿烂成就和优秀人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入中华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诸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入诗词歌赋、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等中华文化元素,能够为英语课堂增添新鲜感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高考试题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在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介绍中华文化的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化为诗词歌赋、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哲学思想等多个考查要点,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文化自信。具体来看,在阅读理解部分,经常会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节选,考查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精髓、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在完形填空部分,往往设置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相关的语境,考查学生在特定文化情境下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在书面表达部分,经常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文化符号,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2.2 新编教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对教学内容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在文化导向上作出了积极调整,大幅增加了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教材为例,在话题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中外文化的平衡,既有反映西方文化的内容,也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篇章。在语篇选材上,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等文化元素,如《论语》《孟子》的哲学理念,屈原、李白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的介绍等。在话题编排上,注重不同文化的对比和融合,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3 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文本解读浅尝辄止
尽管新课标和新教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播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内容支撑,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传统文化的文本解读还存在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的问题,未能真正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关注语篇的字词句翻译和语法知识讲解,对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关照不够。即便涉及文化背景知识,也多停留在表层事实的罗列,缺乏必要的文化对比和延伸拓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试压力下,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讲解上,文化教学成为“锦上添花”;二是教师自身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学素养和方法,难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三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限制了学生文化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探究和交流。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隐性资源
教材是开展英语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编排和选材上,注重吸收中华文化元素,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并非全部以显性方式呈现,还有许多隐性的文化信息需要教师去主动挖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审慎分析教材内容,善于发现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7 LESSON 2: Beijing Opera”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介绍中国京剧艺术。课文对京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代表剧目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配有京剧舞台照片,内容丰富,形式直观,是学习中华戏曲艺术的优秀素材。但若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学生很难真正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因此,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去感受和思考京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首先,要引导学生探寻京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京剧源于明清时期的各地方戏,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是中华戏曲艺术的瑰宝。通过追溯京剧的发展历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京剧独特的表演方式,如程式化的身段、夸张的脸谱、写意的舞台等,引领学生感受其中体现的中华美学精神,如形神兼备、写意传神等,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审美特质的认知。其次,要引导学生赏析经典剧目中体现的传统美德。京剧以歌舞演故事,通过塑造经典形象,抒发民族情感,弘扬传统美德。教师可以选取《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忠孝节义、济世爱民等传统价值观念,感悟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同时,通过对比中西方戏剧的异同,学生还能够加深对不同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增强文化的包容性。最后,要重视京剧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智慧。京剧表演融合了声、台、表、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训练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京剧表演的片段,如武打、水袖、髯口等,分析其中的程式动作和表演技巧,领会蕴含其中的民族智慧结晶。如京剧特有的水袖功,通过水袖的抖动和舞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中国人含蓄委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夸张的脸谱化妆,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艺术“形神兼备”的特点。通过分析这些细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3.2 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增强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句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深入分析词汇、语篇、语用等语言要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对比探究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增强文化意识,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重视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辨析。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也是文化的缩影。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例如,“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常象征危险、暴力,如“red alert”“red flag”等,而在中国文化里却代表喜庆吉祥,如“红双喜”“红包”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差异背后的文化渊源,了解词汇产生和演变的社会文化语境,加深对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比较语篇结构的文化特点。英语语篇多采用演绎推理,先总后分,层次清晰;而汉语语篇则善于归纳综合,言简意赅,注重言外之意。通过对比分析语篇结构的文化差异,学生能够领悟不同民族的思维逻辑,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立场去理解语篇,增强语篇解读的文化意识,增强母语表达的灵活性。再次,要注重语用策略的文化内涵挖掘。语用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习俗的把握。例如,英美人赞美他人时常用含蓄委婉的方式,如“not bad”“It's interesting”等,而中国人则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如“你真棒”“太漂亮了”等。通过分析语用策略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语言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寻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许多英语名著如《傲慢与偏见》《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都深刻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其中体现的人性解放、个性张扬等人文精神。同时,选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言语背后的价值理念,如“忠孝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认同。
3.3 创设古诗文阅读与翻译活动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设古诗文阅读与翻译活动,引导学生在诗文的意境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在翻译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传播意识,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要精心遴选蕴含中华文化精髓的古诗文篇章。选材要考虑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难易程度等因素,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艺术感染力,既要体现民族特质,又要便于学生理解和翻译。如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寄托深厚情感、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上佳之作。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择取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文,引导学生在多元比较中领略中华诗歌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体验古诗文的意境美。古诗文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营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会诗文的音韵之美,在赏析评说中感受诗人情感的真挚动人,在情境想象中领会诗文意象的丰富内涵。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景象,感受诗人思接千载、目击众山的浪漫情怀,体会诗歌“象外之象”的意境美。再次,要在翻译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古诗文翻译是一项集语言、文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对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中关注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如词汇的多义性、句式的精练性等,思考如何在英语中准确传情达意,做到“信、达、雅”的统一。例如,在翻译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要思考如何翻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要表达思念之情,又要体现诗歌的含蓄美。通过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鉴赏力。最后,要注重在翻译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表达,思考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诗歌艺术,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翻译活动,如主题朗诵会、诗歌翻译赏析会等,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诗歌故事,用翻译作品参加国际交流,在实践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3.4 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不同文化的特质,提高跨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不仅是学好英语的需要,更是适应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交流的必然要求。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7 LESSON 1: Masterpieces”为例,该课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的艺术瑰宝,如中国的长城、兵马俑和罗马斗兽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文化遗产所反映的中西方文明特质,思考背后所隐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艺术的表现特点。中国传统艺术多以散点透视、留白等手法来营造“意在笔先”的意境之美,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天人合一理念;而西方艺术则善于运用焦点透视、明暗对比等技法来追求“以形写神”的逼真效果,彰显人性解放、个性张扬的人文精神。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中西方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长城、兵马俑等建筑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国家统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罗马斗兽场则体现了古罗马帝国的统治智慧和社会特征,这座建筑既反映了帝国的强大工程技术,也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对民众的管控理念。通过追溯历史源流,学生能够加深对中西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认知。再次,要设计情景对话、辩论等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与文化差异相关的话题,如“中西方艺术哪个更优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孰优孰劣”等,引导学生用英语阐述观点,展开讨论。在交锋碰撞中,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增强逻辑思辨能力;在求同存异中,学生能够懂得尊重差异,坚守文化自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认同。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往往会对中华文化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和更自觉坚定的认同。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体认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比较交流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之,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突破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学会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主体意识,提升文化鉴别力和文化传播力。这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绝非简单的对比和评判,更非文化偏见和民族优越感的滋生土壤。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发展地看待不同文化,在深入了解和体认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互鉴共荣。这对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文化差异教学还需要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课程方案,为文化差异教学提供政策指导;学校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供必要支持;社会各界要营造尊重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只有全社会共同重视、协同发力,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差异教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培养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贡献。
3.5 激活既有生活经验,培养家国情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将文化学习与自身生活、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唯有将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外化于行动,才能真正内化于心,铸就文化之魂。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文化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着传统节日、民俗礼仪等文化熏陶,这些生活经验是开展文化教学的富集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传统节日的习俗,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介绍中国春节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春节的记忆,用英语讲述除夕夜守岁、大年初一拜年等习俗,感受浓浓的年味和亲情。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文化需要在实践中感悟和传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非遗展览等,引导他们动手体验传统手工艺,在沉浸式的文化探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在服务实践中展示传统美德,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如在重阳节前夕,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献上祝福,讲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关爱互助中传承文化温度。再次,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家国情怀紧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例如,在学习介绍中国名胜古迹时,教师可以讲述古迹背后的爱国故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引导学生继承英雄豪杰的爱国情怀,立志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最后,要鼓励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往往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如崇尚和谐、注重伦理等,明辨Cultural Confidence和Cultural Arrogance的区别,在比较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引导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看待世界文化,取其精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实效。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