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文教学是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特定职业领域、工作任务下的中文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本文研究“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职业中文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探讨职业中文教学新理念,构建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评估考核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加快推进职业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为高端国际人才培养注能。
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副总理孙春兰提出了要加强职业中文教育,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汉语。面向国际技能人才岗位需求,加强职业中文教学研究,对于职业中文教育规范化,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达成语言和技术共识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1 职业中文教学的内涵特征
1.1 职业中文与职业中文教育
2023年12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为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化技能人才,更好地推进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标准依据。《等级标准》对职业中文和职业中文教育的概念作出界定:职业中文是指职业环境中使用的中文,职业中文教育是面向职业领域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育,职业中文教学在国际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工具性的作用。
1.2 职业中文教学特点
在概念界定上,职业中文教学既不同于教授职业技能的职业教学,也不同于教授中文知识和交际用语的通用中文教学,而是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结合专业和职业需求而开展的一种专门用途的中文教学,是为了满足各行业运用中文进行交际需求而开展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对象上,职业中文教学包含三类群体:一是海外“走出去”中资企业的本土外籍员工,二是海外办学机构(如孔子学院、中国海外职校)的技能培训者,三是来华学历留学生和长短期来华技能培训人员。其中,海外本土技能员工和来华学历留学生是职业中文的学习主体。三类群体的共性特征在于,学习者均为外国人,母语非汉语,以掌握中文和职业技能为学习需求。三类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海外本土技能人员和机构培训者具备专业技能,但不具备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而来华学历留学生大多中文和技能“双零”基础。
在教学环境上,职业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更要结合工作现场和实训实践场所开展。
在教学内容上,职业中文教学立足职业中文和职业技能的双重需求,要求中文教学与技能教学同步进行,但以专业技能交流内容为主,教学方法要求更简明、有效、边学边用。
在培养目标上,职业中文教学培养学习者以中文为基础,运用中文完成技能领域中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职场交际能力,促成学习者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双提升。
在评估标准上,职业中文教学以《等级标准》为考评依据,划分入门、初级、中级、高级、精通五个等级,其中,初级、中级、高级设A、B两类。A类适用于从事生产制造、加工等以设备或工具操作为主的相关行业中文学习者,B类适用于从事商业服务、社会生产或生活服务等服务行业的中文学习者。评估标准侧重于两方面内容的表达,一是职业中文教育中各阶段需要达到的中文水平,二是相应阶段应同步达到的职业能力,通过两方面的融合解决语言习得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的难题。
1.3 职业中文教学模式
广义的职业中文教学模式包含两种:一种是通用中文+典型工作场景教学,一种是专门用途的职业中文教学。后者专指以职业技能为主的中文学习,即《等级标准》所界定的职业中文教学。
(1)通用中文+典型工作场景教学
该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来华学历留学生和海外院校学习者的通用中文教学。由于有充足学时,故中文教学和职业教学具有独立性,二者划分不同阶段开展,即前期实施通用中文教学,学习者达到一定中文水平之后,后期再实施以中文为目的语的职业类课程教学。该模式的特色在于,在前期通用中文教学阶段,中文教师即融入典型工作场景,拓展相关专业职业词汇或句型句式,学习者在学习通用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步熟悉职场情境下的词语和句式表达,加深对职业用语的理解和应用。如通用中文“着”字句教学时,中文教师可引入工程现场这一典型工作场景,拓展“施工员、安全帽、护目镜、反光安全马甲、绝缘鞋”等职业词语,学生在理解识记上述词语的基础上,应用“着”字句说出“施工员戴着安全帽和护目镜,身上穿着反光安全马甲,脚上穿着绝缘鞋”等句子,递进式地完成通用中文到职业中文的过渡学习。
(2)专门用于职业中文教学
专门用途的职业中文教学专指职业与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走出去”企业海外本土员工或以提升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技能培训者的中文教学,隶属专门用途教学范畴。由于学时有限,该教学模式多以集中速成形式开展,强调职业教学与中文教学同步进行。学习者对中文的学习直接从职业知识学习开始,教师以职业情境为切入点,教授与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术语、定义、句式句型、职场交际用语、专业操作等内容,要求学习者掌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学即用,本文即围绕专门职业中文教学进行研究。
2 “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职业中文教学新理念
2.1 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相融合
职业中文教学以职场生存为定位,培养学习者能讲中文、能适应职场的双重能力。构建“在语言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技能应用中学习语言”的互通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避免中文教学和职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具体来讲,中文教学和技能教学要结合职场情境综合贯穿、融合并进,即从最基础的语音学习和岗位认知开始,就要将“中文+职业技能”融入典型的工作场景,由入门到高级渐进分化,找准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对应的语言要素和能力要素,把工作内容依次分解成一个个场景任务、工作用语任务、技术知识任务、技能实操任务等,带领学习者识记术语、熟悉流程、交谈工作、动手操作,促成学习者“能听”“能说”“能用”“能做”。以机电一体化职业中文教学为例,该职业初、中、高级别对应的岗位分别是机电操作工、机电调整工、机电维修工,在整个教学阶段应依据“初级-中级-高级”这一渐进式学习需求,围绕机电工整体工作情境任务,开展语言学习、专业认知和技能训练。初级阶段引导学习者入门,以掌握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熟悉工作场景、学习具有职业特征的词汇、了解汉语语法知识等为产出结果;中级阶段辅助学习者胜任,以熟悉技术标准、学习专业术语、实施技术操作等为产出结果;高级阶段赋能学习者精熟,以熟悉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实操、实施技术创新为产出结果。在语言层面、职业层面、综合产出层面有效落实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2.2 课堂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强的特色。职业中文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构建从教室到实训室,从学校到工作现场,从课上到课下的职业中文教学全过程,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实现做中学、用中学。课堂教学应强化职业中文和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现场实践应重视中文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赋能,学习者通过在实训室和真实工作现场进行职业情境下的专业知识认知、技能实践训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体验、职业交流用语应用等,做到加深专业理解,增强技能实操,提升职业中文应用能力,同时浸润职场文化和职业精神,实现职业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闭环。
2.3 中文教学团队与职业教学团队相配合
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职业中文教学存在一定局限,中文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教师中文教学经验不足,二者存在明显的割裂状态。要打破这一壁垒,就亟须推进“双师”合作制度,即中文教师和职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备课、磨课、授课,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职业中文教学任务。这里的职业教师可以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项目主管等等。以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授课形式为例:专业教师与中文教师根据学情划分前后时段授课,前一阶段中文教师开展“基础中文+职业中文”初步教学,完成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语音、语法、字词、语言交际等内容授课,后一阶段专业教师在职业情境下首先检查中文学习中相关的专业知识点,随后开展“职业中文应用+实操应用”的开放式语言任务和技能操练,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复盘到检测、由知识到应用,实现自然过渡。分步授课的“双师”教师可在同一节课中前后出现,也可在不同课时轮流出现,职业MF8OSFH16yMCqmkxxWVahw==教师亦可在实训单元独立授课。一般来讲,初中教学阶段应突出“双师”教师的合作备课与授课,高级阶段职业教师应加强职业中文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进行独立授课。与此同时,“双师”授课环境应根据职业场景和具体岗位任务做到教室学习与实践场所相结合。
2.4 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相结合
数字化转型引发的技能培养、技能提升和转岗技能培训成为未来岗位的常态,线上技能提升和智慧教学需求日益凸显。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中文教学生态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要结合语言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动机性、实践性、渐进性、互动化、场景化的共同特点,构建融资源、平台以及智能工具为一体的职业中文支撑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资源共建,建设动态性、多元化、交互性、多模态呈现方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大纲、教材教辅、融媒体资源的丰富化,实现全语境专业知识和真实职业场景技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视化。二是建设交互体验智能化的在线学习工具,实现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自由点击、按需观看、自主测评、及时反馈等,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3 职业中文教学策略实施路径
3.1 制定对应需求的教学目标
职业中文教学以培养学习者职业技能交流能力为总体目标,涵盖中文基础能力、职业技能能力、职业素养与文化认知三个维度,且要重点解决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的问题。因此,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托成果导向理念,立足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学习等级,以《等级标准》及各专业《职业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等级、类别、语言和技能领域能力为标准依据,梳理对应的学习领域和能力指标点,设计分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中文基础能力目标应融合通用中文的语音、词汇、语法、字词等基础语言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核心词语及表达,培养学习者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综合语言能力;职业技能能力目标应以专业内容为依托,围绕典型职业场景设计具体的主题目标,培养学习者的职业交际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与文化认知目标则要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精神和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
3.2 设计有效落地的教学内容
职业中文教学内容要针对学习者语言水平等级,对应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岗位要求的具体任务,设计学习者当堂课既能有效完成、又能促其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达到1+1>2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设计环节要处理好中文内容和职业内容的关系,中文教师和职业教师可相互配合研讨职业环境中中文用语需求,对教材或文本内容进行挖掘和重构,针对具体工作场景进行设计,明确学习者应掌握的中文基本知识和相关场景职业词汇、语言要素、语言技能以及职业规范。中文教师围绕职业内容和专业知识提取相应语言点,有效融入工作场景的基础词汇、常用技术类短语和句式等,形成中文教学内容;职业教师依照中文教师给出的具体语言要素和文本进行教学表述,尽量不使用超纲语言,确保学习者能够听懂并正确理解。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文学习和技能学习均需要通过大量操练以达到教学目标。职业中文教学方法要遵循“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总体思想,立足学习者学情、学习目标、学习环境等要素,采用直观、简单、好做、有效、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通过边学边用引导学习者有效完成工作场所要求的交际任务。
基于职业中文任务性和流程性的突出特点,可以采取“内容—听说—反应”三结合的教学思路。内容教学法主要指教学次序安排不是基于语言难度,而是基于技术学习的需求驱动,以话题和场景引领主题式任务教学,将中文知识融入工作场景,将工作分解为多个任务,综合采用讲授法、交际法、任务法、合作学习、体验文化等教学方法,开展中文和技能各项实战任务,做到学来即用。听说法的句型教学是基于职业中文用语以发出指令、书写标识、描述行为的特点,利用朗读、重复、替换、问答等容易操作的方法,促使学习者达到熟能生巧。全身反应法针对所学句子常与技术操作对应的特点,运用该方法容易理解、容易练习,可同步达到中文、技术双丰收的效果。
3.4 落实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
职业中文教学需要中文和职业技能深度融合,而非二者的简单叠加,教师在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方面需要综合设计。以1课时(45分钟)“双师”配合的中级职业中文课堂教学为例,可按照复习—热身—讲练生词—学习课文—讲练语法—即学即用(实战任务)—拓展学习的教学步骤依次开展教学,其中学时分配中文教学占比60%,职业技能教学占比40%。
以新丝路《中文+机电一体化》中级教材第3单元第二课时“钻床结构的部件组成及作用”课堂教学为例。中文教师首先授课,为新课学习打好基础。复习环节,回顾上节课有关钻床概念的内容,可采用快速问答的形式提问关键词语(如工艺、重要、钻床、钻头等),看看谁能最快回答,随后增加难度把上述词语连成完整的语段,全体学生以词汇接龙形式依次描述钻床的概念和作用(钻床指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钻床的主要作用是孔加工等)。热身环节,教师运用简短的激活活动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通过播放一段钻床结构部件的短视频和开展图文匹配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钻床各结构组成部分的名称(如罩壳、电动机、进给手柄等)。讲练生词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与“钻床结构各组成部分与作用”相关的核心词汇(如组成、其中、电能、机械能、转换、提供等),采用图文释义法、情境释义法、翻译法、词语搭配法、听说法、问答法、情境造句法等综合讲练形式,增强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实现由字词句训练达到课文句子的自动化表述。学习课文环节,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朗读课文、课文理解与问答、挖空和关键词复述课文等步骤,学生掌握“钻床结构各组成部分与作用”的中文语段表达。讲练语法环节,教师讲解重点语句“电动机的作用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结合动作、图片、视频、句子填空、情境造句、体验文化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语法“把”字句在通用中文和职业中文中的运用,同时就课文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梳理,至此,中文教师完成中文内容授课任务。即学即用(实战任务)环节,专业教师承接中文教师继续授课,学习任务由表达训练转变为技能实操。师生走进机电实训室或车间,专业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整体介绍钻床实物,并要求学生将钻床部件名称卡片张贴在正确位置,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描述钻床结构的各组成部分,通过对已学内容进行再现、示范、详述、延伸和增强,及时检测学习效果。随后在断电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手柄,移动工作台,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钻床的作用,教师及时反馈点评,赋能学生能听、能说、能用。与此同时,教师可在操作环节融入精细严谨的职业精神、操作规范和中国机电品牌的大国匠心故事,实现课堂中文、职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3.5 开展对接标准的评估考核
职业中文考核不同于传统的考核与评估,应以《等级标准》为纲,围绕中文应用和职业技能两个维度,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进行考核,并围绕职业工作场景下的基本常用词和句子、职业技术操作规范和职业能力实操,形成具体的考核内容,以确定学习者职业中文评价等级。此外,也应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将“中文+职业技能+X证书”真正融合,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文的同时,通过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获得X等级证书。
4 结语
职业中文教学是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的职业中文教学要遵循职业教育特色和国际中文教学理念,做到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相融合,课堂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中文教学团队与职业教学团队相配合,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要依托成果导向开展精准教学,对应《等级标准》所规定的语言能力指标点,制定对应需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落地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开展对接标准的评估考核,实现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职业技能“双提升”的目标。
本文系2023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育科研成果“‘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中文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