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的提出,百万亿元投融资需求之下,绿色金融再次被赋予强大的使命。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八年间,绿色信贷余额从7.5万亿元增长至35.75万亿元。
2024年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潘功胜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时表示,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持续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约束机制。
2024年10月12日,央行与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可持续发展潮流下,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新一轮迭代,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2024年10月16日,上海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由中信集团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以“推动全球ESG合作、发展与共赢”为主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之道和全球变革的驱动力,共同谱写全球ESG合作的新篇章,共谋发展与共赢的未来。
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ESG正加速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倡议支持更多国家建立符合国情、接轨国际的ESG政策体系、披露标准和评价方法,倡议中国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助力增强中国ESG体系影响力。中信集团正积极构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对接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ESG服务机制,以“融资+融智”助力更多企业“减碳增绿”。
中信集团总经理张文武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信集团成立45年来,坚持开放合作,在主动融入全球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中,实现了发展质效的不断提升。中信将模范践行ESG理念,加强ESG国际合作,聚焦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社会公益等领域,落地更多标志性项目,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政策助推绿色金融
2016年七部门颁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定义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除严格标准的绿色金融工具外,广义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包含转型金融、碳金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领域。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在“30·60”碳目标的基础上,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几项总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依托中信集团碳技术及碳咨询能力,制定了《中信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助力“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达成“碳中和”目标,成为国内首个金融机构支持的“零碳大会”,助力子公司落地市场首单或最大单等标杆性项目21项,形成典型案例8个,并整合至《中信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与绿色金融相比,转型金融涵盖范围更广,它不只支持在转型中受益的主体,也支持在转型中处于困境的主体。在中国现实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禀赋下,转型金融被认为对绿色金融发展具有独特作用。
在2024年初,上证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鼓励A股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
在顶层政策不断驱动下,中信证券研究部从2021年起聚焦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研究,从相关ESG理念基础研究出发,遵循“国际视野、中国智慧”原则,相继完成股票与债券通用评级体系建设、多行业评级体系建设、ESG权益投资策略应用研究工作等。
通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中信证券已经从1.0版本迭代升级至3.0版本,A股覆盖范围从中证800提升至全A股覆盖,并覆盖478家H股。
行业评级体系建设方面,中信证券研究部参考国际评级体系的经验与全球ESG实践的行业优秀公司,相继实现了11个细分行业的本土专精ESG指标“解码”,为每个行业都打造了符合现阶段国情、特别是与双碳目标高度相关的ESG特征指标。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深化,债券与固收领域的ESG评价研究也逐步获得市场关注。2023年,中信证券研究部推出针对一般发债主体和城投债的ESG评价体系,大大扩展了ESG评价涉及的标的范围,在丰富ESG研究领域的同时,实现了股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完整体系建设。
显然,绿色资金的持续支持将至关重要,未来绿色金融政策有望与财政、税收、产业、环保等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释放推动生态环保建设的政策组合效应。
资金需求与商机显现
双碳目标是中国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多项研究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
2021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市场资金也纷纷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如碳中和债、蓝色债券、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乡村振兴债券等先后获得发行。在各项政策支持引导下,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效卓著。
绿色信贷最为明显。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绿色贷款余额超35万亿元。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7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86万亿元和12.0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从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5.42万亿元、9.38万亿元和5.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29%和21.2%,前三季度分别增加2.34万亿元、1.51万亿元和8010亿元。
从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中信金控旗下各金融子公司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业绩也非常亮眼。截至2024年11月底,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5903亿元,年增29%,三年增逾三倍,“中信碳账户”用户突破2000万户;两家券商承销绿色债券规模突破850亿元,位列市场第一;中信银行完成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自由贸易(FT)跨境融资,中信证券发行全球首单蓝色可交换债券,完成全国碳市场规模最大碳资产回购交易,中信建投证券发行全国首笔“碳中和绿色可续期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成功落地湖北碳市场首批借碳交易业务,成为市场新标杆;中信信托绿色金融信托业务规模159亿元,年增21%;中信保诚人寿绿色金融投资规模达到175亿元,年增81%。
中信证券研究部分析认为,着眼未来,资本市场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以及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各类绿色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投向绿色项目;二是弘扬绿色投资理念,奠定ESG投资体系发展的基础;三是依托碳市场建设,发展碳金融工具,并引导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参与。
中信践行与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余额超过5900亿元,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3500亿元,绿色股权融资服务规模超1000亿元;完成全国首笔组合碳资产回购交易、全国首例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缓释工具,落地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券,打造行业首个贯通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的平台……
这些都是中信集团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依托中信金控平台,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等金融子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中信金控总经理曹国强表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中信金控作为中信集团综合金融服务板块发展平台和主体,是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秉持“一个中信、一个客户”服务理念,中信金控整合金融全牌照资源,构建起“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咨询、绿色生活、碳管理”五位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绿色生态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通过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最大限度激发金融生态建设倍增效应。
在绿色融资方面,中信金控旗下子公司组合运用各类融资手段,持续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产品推广,推进碳资产及CCER(核证自愿减排)质押融资、气候投融资试点,扩展绿色租赁服务外延,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等重点绿色领域持续加大融资支持。中信金租绿色租赁业务占比连续七年超五成,获评2023年度最佳绿色金融租赁公司。
在绿色投资方面,创新碳排放权收益结构性存款等财富管理产品,中信金控将绿色金融相关理财产品、基金纳入“中信优品”“中信创品”体系。中信银行累计发行挂钩绿色金融债券的结构性存款产品191只,募集金额超千亿元;华夏基金作为内地最早开展ESG投资的基金公司,已设立15只ESG主题和绿色主题投资产品,总规模超过300亿元。
在绿色咨询方面,各金融子公司依托中信智库研究机制,与外部科研院所、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平台等组织开展合作,面向绿色产业输出投研能力,并开展ESG评价咨询服务。目前,旗下证券公司的ESG评价体系实现A股全覆盖,并覆盖近500家H股公司,搭建了对接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ESG服务机制。
在绿色生活方面,中信银行推出国内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不仅科学核算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行为,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的贯通,还围绕衣食住行等18个生活场景,让绿色行为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价值化。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超2000万人,累计碳减排量超16万吨,在同业中排名第一。
在碳管理方面,中信集团在三大财务报表之外,创新编制“第四张表”——碳损益表,以收入成本来度量碳排放产生的企业效益,用货币化方式来解决碳的外部性问题。旗下公司协同作业,聚焦大型集团、重点行业绿色管理需要,为客户提供全景式碳管理服务,涵盖碳核算、碳足迹、碳资产开发、碳交易全链条,已协同服务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2024年,中信金控制定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各子公司的绿色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
在协同引领下,中信银行联动相关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一站式”综合融资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依托中信金控投行业务子委员会盘活资产工作组,发挥“中信联合舰队”的金融协同优势,联合中信建投证券、中信建投基金管理等,推动绿色金融资源与河北丰富的绿色能源和产业承接空间进行优势互补,落地首个以河北地区风电新能源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项目、全国首单陆地风电公募REITs及首单民营企业风电REITs——明阳智能新能源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为风电行业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和资产交易模式探索了新路径。
中信证券通过提供资本市场解决方案,创设全国首例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缓释工具,填补碳市场空白。中信建投资本联动中信银行、中信投资控股等公司,设立绿色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获得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基金规模30亿元,正在以“股债投保”联动模式,服务更多绿色创新企业,为绿色发展底色“提纯增绿”。
自然有绿,生命永远在更新;金融助力,经济持续有活力。中信集团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各子公司的特色能力与资源,整合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积极贡献“中信力量”。
(编辑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