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孔府参观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脉赓续,固本开新。2014年以来,山东省图书馆依托位于孔子出生地、成立于元代的“尼山书院”历史品牌,探索出“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全省建成以“尼山书院”命名的各级图书馆书院154个,年均举办阅读活动2.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195万余人次,在推动全民阅读、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经典、涵养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系统布局,确立长效发展新机制
坚持以科学现代理念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和机制。注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突出时代性、生活性,复制传统文化中最优质的基因,延续文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科学化管理。加强顶层设计,采取现代管理运行模式,2014年5月22日聘请许嘉璐先生担任尼山书院山长,成立了由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图书馆及社会各界贤达组成的尼山书院理事会,保障了尼山书院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发展。在“图书馆+书院”建设模式上,形成了政府主导、图书馆承办、社会参与的机制,以及共建共享、合作推进的发展模式,实施过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这一过程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不做表面文章。坚持典型带动,在有条件的图书馆率先实施,先行先试,总结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工作开展。
二是标准化建设。在建设布局与服务内容上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实际和群众需求,尼山书院在设施布局上要求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一个文化体验室。在活动内容上突出“五个板块”,包括礼乐教化、经典传习、国学新知、道德实践、情操培养等。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则参照尼山书院的建设与服务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建设和服务。下发《“尼山书院”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尼山书院、乡村儒学社区儒学讲授及活动内容的意见》,对尼山书院、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的建设和业务活动内容,尤其是授课教材、授课内容等进行规范。
三是社会化整合。首先是整合文旅体系内的各种资源。例如,通过与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一系列有关礼仪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展示及体验活动。这些活动的定期举办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是高校人才资源。鼓励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尼山书院的建设中,推动尼山书院与山东省人文科学合作联盟的协同发展,强化其在人才和学术方面的支持基础。例如,2014年9月,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尼山书院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率先推进省图书馆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开展合作,打造“馆校合作”模板,逐步在全省推开。再次是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建立健全宣传文化、教育、团委、文联、老龄等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参与积极性,积极招募志愿团队,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尼山书院建设。
四是公益化服务。坚持公益性服务的原则,广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学推广中坚持有教无类,不设定门槛,不强制灌输,更加接地气。内容设置上,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综合考虑各文化层次群众的接受能力,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在工作实践中,经典的诵读与解析,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传统儒家生活礼仪的演示,古琴、诗词、茶道、香道、情操培养等,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大群众的话语体系和行为规范,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同时,关注青少年和特殊人群,推动书院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扩大服务的广度,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
● 多措并举,打造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主阵地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破题开路,以阅读推广为载体,为文化传承发展打头阵作示范,山东有基础、有条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图书馆+书院”模式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潮起来、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的有效途径,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一是传承国学经典,让更多民众“融”进来。对儒家经典进行阅读、传习、研讨,既是尼山书院对古代书院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图书馆+书院”模式适应时代需求的举措。2014年以来,山东省尼山书院举办系列经典讲读课程620余场,学术与普及相结合,惠及广大群众。如在全国首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邀请国内外名家学者举办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每年一个系列,一个系列12讲。目前已经举办孔子公开课、孟子公开课、阳明学公开课、荀子公开课、朱子学公开课、顾炎武公开课、董子公开课、船山学公开课八个系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双一流”高校知名教授登台开讲,系统讲授儒家代表人物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同时,推动经典阅读普及开设,如《论语》精讲课、《孟子》精讲课、《大学》精讲课等。
二是开展礼乐教化,让传统文化阅读“活”起来。在中国传统的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期间,积极推动并深化礼乐文化的实践与传承,通过深度挖掘这些仪式和节日背后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意义,努力塑造一个充满礼仪的中国形象,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开设“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系列讲座和体验,丰富节日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和揭示节日的时代现实思想,赋予时代核心精神和主题。举行开笔礼、成人礼、新六艺射礼体验等礼乐教化活动,开设《常礼举要》课程和淑女课堂,教习社会交往和家庭礼节。
三是开展情操培养,让阅读品味“雅”起来。强化互动体验,举办艺术院团体验日、新六艺体验日、非遗体验活动等各类体验活动5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举办各种书香雅集活动,如“明湖七夕诗会”、古琴雅集、香道茶道、雕版体验会等活动。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进行研究阐释、活化利用,使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成立尼山书院国乐团、尼山书院吟诵学社,逐步形成尼山书院礼乐教化体系,通过大众教育等传播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是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阅读“燃”起来。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紧扣时代脉搏,让红色文化在人民心中扎根,发扬光大。国内首开面向社会大众打造的“红色经典公开课”。“公开课”自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文化经典,以通俗生动的讲述、深入细致的阐发,讲活红色故事,传承弘扬革命文化。该课程每年推出一个专题,目前已举办四个系列,共计40期,每月举办两讲,采用“现场授课+线上直播”形式,惠及听众100余万人次。同时,制成慕课走进校园。
五是建设儒学讲堂,让国学阅读“浓”起来。据统计,山东省目前建立了2.4万个乡村和社区儒学讲堂,举办了超过11万场活动,吸引了267万人次参与。儒学讲堂立足社会,面向乡村、社区、家庭、学校,通过讲座、论坛、曲艺、经典诵读、体验互动、新技术加持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努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为涵养城市文明注入了强劲活力。此外,通过与尼山书院的建设相结合,探索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社区儒学讲堂的建设。目前,山东省共有1600余个社区儒学机构,举办了超过1万场活动,吸引了86万人次参与。
● 创新驱动,赋予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新的时代属性
一是创新建设模式,传统文化阅读实现平台搭建新高地。“图书馆+书院”将公共图书馆与书院建设结合起来,将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功能与书院传统功能结合起来,并将书院功能与现实、与社会、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这是一项非常突出的创新点。尼山书院在建设中的主要创新点,表现在其立足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进行推广。结合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平台,建设尼山书院,实现“五个板块”的服务功能,开国内图书馆服务模式之先河。同时,融合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进行尼山书院建设推广,并成功结合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体系,更是服务模式上的最大创新点。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传统文化阅读实现多样化发展。增强书院活动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时代性,通过动漫、讲读、体验以及书画、音乐等方式,使书院文化传承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活动内容更丰富系统,传播手段更加立体多元,感受效果更加持久亲切,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国内首家图书馆数字国学体验室,通过VR、3D打印等新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性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新技术手段,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触摸屏等媒介,建设网上虚拟尼山书院,提高数字化水平,强化与群众之间的新型互动,让大家以更多方式、更多渠道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展“互联网+书院”的思路,整合各地市讲座和活动资源,为市民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辅导,强化活动信息推广力度,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百姓身边,让“图书馆+书院”模式成为山东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知名品牌。
三是创新服务内容,传统文化阅读实现“诗和远方”的结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事件,这种融合被称为“诗和远方”的结合,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也带来无尽的发展空间。近几年,研学游骤增,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抓手。2022年起,山东省尼山书院在梳理自身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大明湖畔地理位置优势和原有的国学公开课、红色经典公开课、“诗词里的山东”公益课、尼山茶文化公益课等活动,创新开展阅读推广,拓展服务阵地功能,推出系列研学游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游客1200余人参与体验。2017年起,尼山书院夏令营、冬令营形成全省联动,枣庄、泰安、滨州等地纷纷参与。这些活动的举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品格,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
四是创新推广手段,传统文化阅读实现跨区域融合。尼山书院深入贯彻“两创”方针,将“图书馆+书院”模式推广至边疆地区,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2021年起,新疆全面推动尼山书院模式建设,昆仑尼山书院在新疆地区落地生花。项目整体以结合山东省图书馆和尼山书院的“图书馆+书院”模式为基础,以环境空间打造为加持,通过传统文化讲堂、沉浸式文化体验、专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外,立足于昆仑尼山书院这一传播阵地,不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向全疆各地州辐射,联动地州进行书院挂牌,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助推全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海外交流不断深化,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文化合作,先后接待来自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参观交流。海外尼山书院建设已在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拉开序幕。
● 成效凸显,“图书馆+书院”模式硕果累累
近年来,尼山书院逐渐成为国内体系完整、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群众欢迎、效果显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传播传承重要机构之一,影响日益广泛。
一是尼山书院的社会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提高。打开山东地图,各级尼山书院、乡村儒学讲堂星罗棋布,缕缕书香浸润着齐鲁大地。2017年9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方案》,强调“深化乡村儒学的推广与社区儒学的实践,以尼山书院为核心,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在乡镇(街道)建立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设置儒学讲堂(道德讲堂),定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2016年6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把传统文化传下去,让国学精粹活起来》为题予以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尼山书院等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被写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2024年2月,《求是》杂志刊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署名文章《深耕齐鲁人文沃土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将尼山书院传承普及模式作为山东经验写入其中。2016年获得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被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首批“中华经典传习所”。
二是文化阵地改善社会风气成效显著。全省100多所尼山书院,基本覆盖到省内各地,并通过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无缝对接到广大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这些举措无疑是推广传统文化阅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化手段。尼山书院和乡村(社区)儒学,一个作为城市儒学传播的核心,另一个则是乡村(社区)教育的核心,它们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城乡一体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服务的全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还促进了乡村的和谐氛围,其教育成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三是建立健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机制。山东省将“图书馆+书院”模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图书馆发挥更大效能。2016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拓展了公共文化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共享。同时,从经费预算、人员、活动等方面予以保障并纳入监督考核反馈机制,保证了尼山书院和乡村(社区)儒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年磨砺一剑,百日竞渡千帆。如今,“图书馆+书院”模式已成为齐鲁大地传统文化阅读的新名片,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果将公共图书馆比喻为支持全社会阅读的主干部分,那么尼山书院就是这个网络中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枝节,不断地为全社会的传统文化阅读提供新的活力,是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探索社会化服务重要途径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