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结合“两个大局”进行改革创新。产业是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产业是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关键领域,加深对“两个大局”地位与作用的理解。纺织行业类高校思政课必须深入研究产业,融入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因而,有必要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纺织行业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坚持以产业视角去丰富与重构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人才强国与产业强国的关键。纺织类高校与产业发展关联度非常高,因此产业视角是特色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应有之义。高校要结合全球化时代要求,围绕学校产业特色,把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已有探索看,尚未形成以“思政+产业”为中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探索,尤其是较少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发展和新型产业人才培养的视角来展开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产业发展、新型产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和研究思政课“思政+产业”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内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产业视角具有学理性、政治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产业贯穿于全球化与政治、生态以及国家安全、科技等发展进程中,培育新时代产业人才极其重要。产业的历史、理论、政策及产业发展升级与存在问题贯穿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科研之中。
从历史视角看,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全球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具体的政治走向、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纺织服装产业在英美经济独立、工业化、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助力其成为强国。例如,英国中世纪羊毛贸易兴盛,圈地运动提高羊毛产量。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等发明革新纺织技术,使纺织品产量大增并涌入国际市场。这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助力其成为世界帝国。美国在英国强化纺织技术禁运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方式从英国引进纺织技术与人才,初步形成产业链。南北战争后产业加速发展,大规模生产兴起。另一方面,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美国南北战争影响的棉纺织业密切相关。美国南方种植园是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基地。南方奴隶造反不生产棉花。沙皇认为这是一个弯道超车机会,所以在中亚寻找棉花产地——新疆。沙俄暗中为占领新疆的阿古柏侵略者提供武器。英国看穿了沙俄的产业布局,英国要保护其印度棉花产地,转而借钱给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时代视角看,中国正面临西方国家重新改写全球化运行逻辑的重大挑战。美国削弱以资本与自由市场、比较优势为主导的全球化运行逻辑,正在逐步强化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着力打压中国产业升级,破坏中国产业发展,同时从价值观层面抹黑中国,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从中国现实看,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新的理论认识,如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等内容,都与纺织服装产业紧密相联。要求产业注重创新,增加高端产品供给,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国际循环方面,纺织服装产业在“一带一路”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时代、现实视角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学理性解释,思政课可以发挥主渠道作用,实现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从思想理论的纬度拨开迷雾,使大学生明晰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思政课教学的产业视角,可概括为“产业思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讲授产业思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从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纺织服装产业历史变迁特点的角度,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讲授产业与中华文明发展、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产业与中国革命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之间的联系。思政课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治建设等角度,讲授产业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涉及的道德、伦理、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重要时代精神、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从全球化发展变化的角度讲授党和国家关于产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以及重大产业实践、产业安全、产业现代化,并包括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风险与挑战、任务等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推进产业思政为核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如联合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组织“产业思政”的实践教学活动,联合教务处,建立健全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产业基地、教学团队。学校设立“产业思政”的教科研项目与培训项目、专题报告等,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产业研究与产业实践等。
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DJG-2312)。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