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设计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

2024-12-18 00:00:00李蔚
新农民 2024年33期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设计与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重要部分,目前已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了能够推进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全域土地综合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于村庄规划的需求,同时,针对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方案也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村庄规划;规划设计;土地综合整治

村庄规划设计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相辅相成,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两者工作的开展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很大作用。为了能够全面推进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有效落地,必须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际需求做好相关策略的优化调整。

1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背景

自然资源部的正式成立使得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并落实各项监督措施以达到统一规划的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实施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阶段进行合理分型,使其监督与实施有效落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执行奠定基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建设中使得村庄规划有了全新的理念,以全新定位作为基础合理规划其内容,采用多维合一的方式提高村庄规划的合理性、针对性,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也能提高国土空间资源的利用率。该方式使用下从传统单一层面的规划逐步转变为综合性规划,确保空间规划全面覆盖。比如,空间资源管控空间、规划内容等,进而使得村庄空间规划布局得到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也能有效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使得村庄规划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以农业农村作为基础,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针对村庄空间规划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以制定全新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并且掌握村庄之间的差异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由此可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使得村庄规划更具可行性,也能创新规划理念,保证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达到协调性要求,为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1]。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阶段中,必须做好低效用地再整理规划的工作。由于村庄中存在大量的低效闲置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因此通过低效用地再整理规划的方式可以盘活土地资源,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在低效用地整理的阶段中,不仅限于简单的土地复耕或者是重新规划,结合村庄的发展具体情况要求,对具有的土地进行规划布局,让居住生产生态空间以及和谐共生的局面融为一体提升整体村庄的风貌。

2 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规划融合方法

2.1 村庄规划范围与整治区域的融合

村庄规划范围以及整治区域的融合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重点,具体来说它主要是把分散的单元变化为一个整体单元,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统一布局,为乡村规划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规划的设计范围要清楚地了解乡村行政区域村庄的布设。位置以及村庄的所选位置,还有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等,利用局部规划的方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顺利完成,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从整个乡村地区范围内出发,主要是把乡级行政区域单个或者多个单位进行全方位的整合,结合统筹规划设计的要求,避免出现分散的缺陷问题。在该项工作开展时,采用综合整治的方法,让村庄规划以及土地整治范围处于一个一致的状态,让两者有效融合,这对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的作用很大。在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村庄规划的范围以及整治区域的具体性质,进而对村庄的规划内容方面的调整,采用单个以及多个行政单元的方式,让村庄规划的工作具备一定的清晰性,使得土地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

2.2 村庄规划指标与整治目标的融合

村庄规划体系和全域土地整治体系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评价方式、指标术语名称等,所以工作人员应进行指标转换以确保其规划设计效果达到要求。但是该过程复杂性较高,且流程较为繁琐,容易导致二者融合性比较差。基于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将村庄规划指标和整治目标进行全面整合,充分考虑村庄规划空间的类型,明确土地综合整治目标并合理进行分类,进而确保综合整治目标得以实现,为村庄规划与建设实施提供基础。具体来说,规划设计目标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设计:(1)生态目标。该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到乡村规划中的林地、牧草地、水域等进行指标设计,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恢复和整治进而提高规划设计水平。(2)生产目标。该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到村庄规划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以及高标准农田规模等相关因素,使得两者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耕地质量,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3)建设目标。该目标是从村庄规划方面展开分析,合理进行居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并且落实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使得两者之间达到协调、统一的要求,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也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2]。

2.3 项目融合

对国土空间规划设计项目展开分析,在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方面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从乡村规划的实际情况展开。严格根据国家现有的规定,推进各项规划工作,做好规划。在进行村庄规划体系建设时,很多规划方法还是按照早期乡镇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开展作业,这种方式较为落后,项目划分的清晰度不够明朗,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地区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村庄规划时,规划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最新的政策,掌握项目融合的基本要求,采用独立清晰明了的方式将存在的问题解决,保证项目的类型界定得到全方面提升。

3 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策略

3.1 农用地整治规划

针对乡村规划中农用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工作人员进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全面调查,可以采用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的质量以及耕地策略来提升农用土地整治的规划水平。在该项工作开展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内容。(1)针对该项工作必须深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且以提升目标作为基础,对全面土地的调查工作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收集处理,而后制定出完善的控制方案,并且在平整土地以及新建改建田间道路的基础。上要将相关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为农业生产开展提供更为全方位的保证。(2)提升耕地质量。工作人员根据村庄规划设计要求,在规划区范围内尽可能提升耕地质量,满足耕作要求达到农田整治的标准。如果规划区域内村庄的盐碱地占比较大,利用盐碱改造方式进行规划整治。比如,种植大面积排盐植物以及盐生植物、推广种植棉花、西瓜等耐盐的农作物,同时也要建设完善的灌溉基础设施,营造出良好的种植环境。(3)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首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耕地等级采取合理整治措施,使其耕地质量合格,保有量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占用耕地,那么必须根据“先补定占、先补后占”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面积。其次,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阶段中要了解到具体的要求,把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位,使得上下级的保护任务得到落实,避免产生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情况出现。另外在该项工作开展的阶段中,对于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策略要进一步的优化,根据村庄用地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应调节,确保农田数量农田面积以及质量完整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4)旱地改水田规划。根据村庄规划设计要求,在项目规划设计环节应建设完善的灌溉以及排水工程,切实保证农田种植顺利完成,防止给农田正常生产造成影响。该方式可减少旱地面积,扩大农田种植范围,促进耕地生产水平的提升。(5)宜耕后备资源开发规划。在该项工作开展时,严格根据生态优先、注重保护的基本观念,结合规划设计要求合理开发区域内的农田进行建设,并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生产基础设施、土地平整等方式进行耕地的合理开发,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

3.2 建设用地整治规划

建设用地整治规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开展该项工作时,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设用地整治规划阶段,结合村庄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了解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将完善的规划方案落实。与此同时,深入调查农村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农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供支持。(2)为确保公共设施建设达到要求,进行农村零散用地的集约化建设。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农村居民的分布具体参数以及生产需求,在掌握水文地质以及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把一些居民数量少的村庄撤并,同时做好农村居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规划,使得相应的新建社区道路给排水等系统均符合现有的规划要求。(3)在设计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具体的情况在掌握现有农田条件传统习俗以及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造升级,在一些人群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旅游产业为当地的合理用地,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在空间国土规划体系背景下,针对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必须落实好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具体方案,使人与自然处于一个和谐共生的状态。因此,在该项工作开展的阶段中,必须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具体设计的阶段中,可以在河流保护阶段的位置设置生态廊道,从而达到优化水岸环境与扩大。活动空间的具体要求。保护原有水体以及水塘,禁止直接向水体内排放垃圾,否则容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村庄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建设生态化的格局,沿河两岸以及道路两侧建设绿色长廊进行农村地区生产自然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生产生活需求建设污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满足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在合适位置上建设体育锻炼、休闲旅游的场所,满足人们日常休闲生活需求。为能有效提升自然环境质量,需结合农村地区规划设计要求,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人工湿地与浅塘,为动植物生存提供栖息地,实现生物多样化。

3.4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规划设计阶段需进入现场进行全面考察,从村庄居民数量、居民点分布、村庄公共服务圈等方面展开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规划设计开始前由设计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分析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掌握各项技术指标进而为村庄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2)规划设计人员掌握现有的数据,在恰当的地方设置相应的村庄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农贸市场卫生站,垃圾处理站、学校公共厕所等设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也能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某村庄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两者共用一栋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485 m2。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场所设定在村庄北面两个比较集中的位置,并且在区域建设村民公园满足人民活动的使用要求,另外根据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在村庄的主干两侧设置相应的商业建筑,并且在人员集中的区域设置农贸市场。另外,在居民服务中心的位置设置相应的停车场。为能使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在该村庄的北侧建设一座礼堂,主要举办村庄大型活动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3.5 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的阶段中,需要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按照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乡村旅游,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行业的深入挖掘。同时利用现代化科技方式来打造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高品质产量的提升。另外结合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理论,做好乡村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发,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农业文旅的有效结合。此外,在实践阶段中,还可以打造完善的农业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周边区域农民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振兴的阶段中也要考虑构建利益联盟机制,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以及受益者。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等新型的经营主体模式,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轨道上,使得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有机结合的状态,并且把政策扶持方案落实到地,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设计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为乡村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帮助。在相关设计工作开展时采用科学的规划方式以及系统性的土地综合整治方案,能将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难点问题解决,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对完善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环境和谐统一产生的作用较大。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解需做好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要做好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创新研究,将更为全面的设计方案以及管理策略落实到实际。

参考文献

[1] 刘晓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2):130-131.

[2] 刘峻宇,项哲,李凯,等.农民主体性在玉林市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实践[J].南方自然资源,2023(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