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4-12-18 00:00:00吴秋红刘荣菊
新农民 2024年33期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的管理现状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村“三资”管理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然而,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等,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1.1 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手段,对村“三资”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但是,“三资”监管存在执法不严、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部分地区的“三资”监管机构履职不到位,监管存在形式化,造成“三资”管理混乱、资源处置不当等现象频发。同时,基层民主监督乏力,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1]。

1.2 管理程序不规范,“三资”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不规范,有的村发包资产资源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资产、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村级财务管理不到位,村财务人员报账不规范,记账不精准,村干部违规支出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村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未通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1.3 村级事务信息的公开公示透明度差,群众知情权难以保障

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公开不规范,相关信息公示透明度低,影响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分村在财务公开公示的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存在不足,群众难以获取真实有效、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不透明不仅激发了干群矛盾和纠纷,也影响了农民对村级事务的信任和参与热情。

1.4 数字化应用程度低,智能化优势发挥不充分

虽然数字经济为农村“三资”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发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和智慧财务管理等大数据平台作用,但“三资”管理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不足,智能化优势发挥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推进“三资”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步伐缓慢。同时,现有的村级“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存在数据孤岛等问题,在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管理上存在短板。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实困境

2.1 常态化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村集体“三资”的长效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的监管职责和常态的监督机制。部分地区的“三资”监管机构未能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没有突出常抓不懈,造成管理缺乏常态化和长效化。同时,村级“三资”管理意识薄弱,村民监督不经常,使得“三资”管理在经常性监管上不到位。

2.2 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村会计思想认识松懈,责任心不强,履职不担当,资金监管存在漏洞。部分村不同程度存在账实不符、签字不全,使用定额发票记账。财务管理不规范,如建账、报账不及时,收入不上账、借款列支、违规开支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三资”的安全和有效利用[2]。

2.3 村集体资产发包问题突出

有的村机井承包合同不完善,约定内容不当、不具体。有的村机动地、房屋承包合同到期未续签或收回,合同文本不规范,存在法律纠纷隐患。有的村机动地承包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村集体资产承包费收缴不及时,部分集体机动地承包费抵顶承租户欠款,无具体抵顶明细。

2.4 村民参与“三资”管理程度较低

当前,有些村民受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等影响,对村级“三资”管理重视程度不高。部分村民对“三资”管理的认识不深,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由于村级信息透明度不高和沟通渠道较少,村民对“三资”管理的真实情况了解不深入,造成村民参与 “三资”管理的动力不足。

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对策

3.1 构建监管体系,压实监管责任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型升级,需要健全监管机制,着力压紧压实责任。这既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又影响到农业发展、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多维度原则,构建科学、高效、透明的监管体系。

第一,明确监管机构职责,持续凝聚监管合力。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需明确界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职责,确保监管职责履行到位。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管代理中心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中心等监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这些监管机构的执行者作用发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监管效果。因此,必须确保其人员配备充足、专业能力过硬,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监管工作有序进行[3]。

第二,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确保常态长效监管。对于在监管中出现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问责。这既能够震慑违规违纪行为,又能够增强监管人员的责任感,推动监管职责落实落细。同时,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的浓厚氛围。

第三,加强基层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对于村民利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聚力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充分体现村民在村级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采取召开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公开公示村级事务信息等方式,让村民深入了解“三资”管理情况,全程参与监督评价。这样既能够提高村民对村级工作的满意度,又能够助力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

3.2 突出建章立制,规范“三资”管理

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一,建立资产资源台账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村级债权债务调查等工作,对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和登记。采取查阅账目资料、实地检查、座谈调查、研判分析等方式进行督导调研,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债权、债务、合同等6大台账进行审核,准确核实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状况。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常态化动态管理,为后续的决策和监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第二,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民法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对村集体资源、资产、资源管理、经济合同、产权交易等制度进行完善,从制度上防范和杜绝集体“三资”领域侵占挪用问题的发生。一方面,强化代管资金管理。例如,宁阳县葛石镇5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实行代理记账,取消代理中心大账户,开设5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银行独立账户,实行“双U盾”或“银农直联”管理,确保了村集体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对大额资金的使用与重大财务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和审批制度,防止村干部和报账人员的财务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第三,严把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关。农村工程项目建设是农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有力支撑,也是农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因此,必须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施工单位进行规范建设。比如,宁阳县葛石镇5~15万元的工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民主议事程序,并采取议标的方式进行;15~30万元以下的村级建设项目,在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公开招投标;30万元(含30万元)及以上的,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公开招投标。

总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建章立制,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福祉。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4]。

3.3 提升信息化水平,数字赋能“三资”管理

第一,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推动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升级,确保信息传输的快速和稳定及安全。同时,要加强偏远和贫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切实让村集体快速实现信息化。通过强化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三资”管理的信息化提供硬件支撑。

第二,强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结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际,积极开发或引入“三资”管理平台、财务管理软件等信息化工具。通过系统化管理,可以精准掌握“三资”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比如,宁阳县完善农村三资、经济合同、工程建设、民主议事、阳关村务(含手机APP)等模块功能,强化了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经济合同和财务公开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村村开通阳光村务线上公开平台,让村民动动手指就能实时查询集体资产、财务公开等情况,提高村级小微权力“能见度”。

第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线上线下学习等方式,指导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提高工作效能和管理能力。比如,宁阳县葛石镇加大对各村会计的培训力度,结合信息化建设,指导各村利用全县数字农经“一网通办”手机APP和村级固定公开栏进行村级财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公开。

3.4 激发村民参与动力,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第一,抓好宣传教育,深化思想认识。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利用村广播和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宣传“三资”管理的现实意义、法律法规以及村民参与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度的宣传教育,有效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切实让村民主动参与管理,推进“三资”管理规范化。

第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完善定期、全面、准确公开“三资”管理信息制度,主要公开资产资源利用、财务状况变动、工程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等。搭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公示平台,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切实让村民随时查询和监督,确保公开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真实性。

第三,健全第三方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聘请资质专业机构对“三资”管理进行定期审计评估,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抓好第三方监督,既为村民提供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又可以有效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提高村民对“三资”管理的满意度。

3.5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增强“三资”管理效能

第一,实行“互联网+三资管理”模式,推动“三资”管理现代化。大力构建在线管理平台,加快实现村级“三资”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实时记录、更新和展示“三资”的信息、使用状况和价值评估等,还能进行远程监控,广渠道、全天候、全方位进行“三资”管理。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揭示“三资”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潜在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5]。

第二,推行“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推动“三资”高效利用。发挥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作用,不仅可以将分散的农户和“三资”有效整合起来,还可以提高资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合作社能够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增强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活力。

第三,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保障“三资”管理运营。在探索创新理模式中,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应用推广力度;二是要加强数字经济和管理人才培养引进,打造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时代“三资”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三是要构建“三资”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管理模式提供坚强保障;四是要抓好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对创新管理模式的认识。

4 结语

数字经济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和困境,我们要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村民参与度、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要加强研究和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希勇.海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农机,2024(8):94-96.

[2] 渠梁,彭瑾.强化组织引领,促进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以微山县为例[J].农业知识,2024(7):10-13.

[3] 秦丽琴.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J].活力,2024,42(15):187-189.

[4] 陈静.乡村振兴战略下“三资”管理优化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5):15-19.

[5] 张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以A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4):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