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深入探究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的建设路径;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路径;现状;意义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部署与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农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深入探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农田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
(1)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强后盾。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1]。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建设高效、节水、智能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极大地提升农田灌溉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合理布局水利设施,优化水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维护生态平衡。此外,水利工程的生态化设计还能为农村增添绿色景观,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2]。一方面,水利工程的灌溉保障使得农作物产量稳定增加,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利设备制造、灌溉服务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2.1 政策引领与投入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与升级,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
2.2 建设规模与覆盖范围扩大
在政策的驱动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各地纷纷启动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包括灌溉渠道、水库、泵站、节水灌溉设施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且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范围也逐步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全面覆盖。
2.3 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水利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现代水利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灌溉系统、节水灌溉技术等,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在灌溉效率、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农民自主参与模式等,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3.1 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沿用传统技术,缺乏高效、节水、智能的灌溉技术;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和需求。
3.2 建设与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建立健全的建设与管理维护机制。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即重视工程建设而忽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导致部分工程设施在建成后不久便出现损坏或功能失效,无法持续发挥效益。
3.3 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但部分农民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农民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渠道不畅以及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等原因所致。农民参与度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也制约了工程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4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导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5]。此外,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需求的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路径
4.1 提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意味着能够引入和应用更加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如智能控制系统、精准灌溉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水资源浪费,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6]。一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农田水利建设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共享资源、联合攻关,加速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政府应设立农田水利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推广智能灌溉技术,普及智能控制系统。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建立智能灌溉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重点研发和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鼓励研发适应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的节水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技术的适应性和普及率。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农田水利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来我国工作。通过人才引进,带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2 完善建设管理维护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完善建设管理维护机制,可以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质量可靠、标准合规,同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管理,这将有助于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保持其长期有效运行,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保障[7]。一方面,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协同合作。建立多级责任体系,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中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还有加强水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村集体与农户参与,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及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通过设立村民监督小组、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其管理维护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修订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制定详细管理制度,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性,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工程管理、水资源调度、设备维护、安全检查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工程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4.3 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提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本质上是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当农民意识到自己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维护者时,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工程建设和后续管理中去,这种自主发展的动力,不仅能够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还能够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8]。一是深化农民对农田水利的认知,增强参与意识。开展农田水利知识普及教育,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农田水利的基本知识、重要性及其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影响,增强农民对农田水利的认知度;举办成功案例分享会,邀请当地或周边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成功的案例代表,分享他们的经验、成效和感受,用事实说话,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和信心。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农民参与能力。根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如节水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维护等,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参与能力。三是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由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咨询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施工指导等全方位服务,解决农民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4 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命脉。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这不仅能够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是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做好生态影响评估,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初期,进行全面的生态影响评估,识别并预测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确保规划方案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二是秉持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农田水利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g1+SDk4QUcGUSJ6D+A/wcQ==干扰和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三是加强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开展生态护岸与堤防,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植被护坡、生态砖护岸等,替代传统的硬质护岸,增强河岸的抗侵蚀能力,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溉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四是设计生态排水系统,设计生态排水系统,利用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进行水质净化,减少农田排水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
5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应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慧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8):62-63.
[2] 贺艳.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解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4):94-96.
[3] 唐桂运.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分析[J].河北农机,2024(1):160-162.
[4] 王振超.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57-60.
[5] 孙风朝.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5):19-20.
[6] 韩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98-99.
[7] 韩依廷.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6):82-84.
[8] 李春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4(6):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