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农是清中期碑派书法的早期开拓者,尤为擅长隶书,在其50岁之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金农隶书实现了创新,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隶书书写风格。基于此,文章从楷隶、漆书两个角度分析金农隶书的创新之处,分析影响金农隶书创新式书写风格形成的因素,即社会、师友、自身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金农隶书对当代的影响,旨在深度挖掘金农的创新精神,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金农隶书;创新之处;影响
清代中期考据学、金石、训诂学兴起,同时大量前朝碑刻出土,在该背景下诸多文人投身于篆书、隶书研究中,并由此衍生出碑学。此外,隶书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到清代中期基本已消失在人们视野中,且当时馆阁体泛滥,导致书法呈现出程式化现象,故隶书经千年埋没后因碑学而复兴,其中金农则是其中的代表,金农通过研习碑学而对隶书产生了新的认知,汲取其中书法元素后创新出自身的独特隶书书风。由此可见,文章围绕金农隶书展开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金农隶书的创新之处
(一)楷隶创新
楷隶是楷书、隶书两种书风的几何体,似隶非隶,似楷非楷,而楷隶则是金农隶书的创新点之一。故宫博物院《华山庙碑》则是金农楷隶的典型代表,是金农48岁的作品,《华山庙碑》虽从本质上属于临作,但金农在结体、笔法上进行创新,并沿用原碑方法[1]。金农《华山庙碑》采用楷书纵式结体方法,部分字形呈扁状,使整体章法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观感,大幅提升了书法韵律美;用笔则方圆结合,逆锋起笔后,于中段凝练线条,并在收笔时沿用隶书燕尾笔法,同时采用自然收笔方式处理撇画,仅部分于收尾处略微上挑。由此不难看出,金农在楷隶书写方面实现了创新,对楷隶具有自身独到的见解,不再过于关注书法作品中的笔画辩证关系及空间比对关系,而强调笔画的单一性与空间的匀称性,此为金农楷隶的创新点之一。
金农50岁时仕途失意,虽被举荐博学鸿词但未试而返,该阶段金农楷隶仍沿用自身原有的书风,但自身经历对其书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59岁时金农楷隶书风有了创新,采用肥厚丰腴的线条进行书写,字形仍为纵势,错落有致,但墨色有了创新,不再一味追求浓淡干湿的墨色效果,而是选用通篇墨色风格,从整体来看,50岁以后的金农,其楷隶作品“刻”的意味减少,“写”的意味有所增加,并设置界格线栏,使其楷隶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木版气[2]。
总而言之,金农楷隶的创新主要集中在50岁之前的笔画的单一性与空间的匀称性,从《西岳华山庙碑》汲取书法要素,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具金农特色的《华山庙碑》,而金农50岁之后则受北齐石刻影响而增添了木版气,而木版气与金农原有楷隶风格的融合进一步实现了创新,形成了金农独创楷隶作品。
(二)漆书创新
黄惇先生对金农漆书进行评价,指出漆书同时具备飞白书、八分隶书的特征,故由此可知,金农漆书的创新是建立在飞白书与隶书基础上的。飞白书属于特殊书写字体,燥润相宜,笔画露白,在金农漆书作品中则受到飞白书的影响而运用了“倒薤”笔法。此外,金农漆书在书写空间中通过营造虚实关系而呈现出了灵动之感,辅以飞白渴笔形成自然苍茫之感,使金农漆书作品表现出了独特韵味。金农在其《金农印跋》诗中指出自身漆书受《天发神谶》《国山》影响,两碑刻印审美对金农书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金农漆书的横画。金农于扬州居住期间接触到汉代简牍,金农将汉代简牍笔法与自身原有的隶书功底相结合,采用横粗竖细的方式处理漆书结构,同时运用“倒薤”笔法将长笔画拉长,由此使金农漆书具备独特风格。金农于《外不枯中颇坚诗轴》中将自身题跋自谓“渴笔八分”,以“倒薤”长撇、横粗竖细为特征,继而形成了金农独特的漆书书写风格[3]。金农漆书独特的书写风格是其自身喜好的灌注,彰显了金农在书写方面的艺术态度。
二、影响金农隶书风格形成的因素
在康雍乾帖学风靡的清代背景下,金农隶书凭借其独到审美、创新思维、艺术态度而被后人敬仰,而金农隶书创新式书写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社会、师友、自身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清代书法以帖学为主,因康熙皇帝偏爱董其昌书法,而乾隆皇帝大力推广赵(赵孟頫)体,故在当时背景下形成了以帖学为核心的书法审美形势。在皇帝提倡及相关传人的推动下,董其昌、赵孟頫的帖学主张及书法特色成为主流,导致书坛被董、赵风格充斥,该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当时的书法活力,书法内涵被削弱。乾隆政府推行“以书取仕”,“馆阁体”盛行,受到该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逐渐将钻研的目光转移到“考据之学”上,而在此环境中金农对传统帖学抗议而致力于碑学研究,并将自身书法实践运用到碑学中,在感受汉碑宽博之美、线条律动之美的同时,金农对书法气韵产生了新的感知,故其将自身对书法的寄托与关注切实转移到碑学中,一改帖学审美而关注碑刻审美,从中汲取书法要素而撰写出充满金石韵味的隶书[4]。
清政府于扬州设置盐运御史、两淮盐运,盐商聚集于此,在社会发展中盐商承办了各类文艺活动,推动了扬州文化的发展,而盐商思维活跃,且扬州远离政治中心,艺术创作较为包容、开放,故扬州地区的艺术作品大多充满个人特色,包容开放的扬州环境为金农隶书创新式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金农在书法艺术层面既吸收古法,又与当地阶级思想碰撞,故形成了具备金农自身特色的隶书书写风格。当地盐商富裕,为当地文人提供支持,帮助其刊印作品,金农同样受到了盐商的帮助,也正是在盐商的帮助下使其艺术作品得到传播。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背景对金农隶书的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帖学主张备受推崇、扬州包容开发环境及盐商助力推动的作用下,金农按照自身想法及偏好完成创新。
(二)师友的影响
1.师辈的影响
金农隶书书法受师辈教导影响颇深。(1)亦谙上人。金农与梅花庵亦谙上人于康熙甲申年交往,二人共同绘画、品诗,亦谙上人的文学思想对金农具有启蒙作用。在后续阶段,金农完成隶书书写时常由亦谙上人指正,亦谙上人从取法上给予指导,在该过程中金农在书法创作上逐渐转向汉碑,在亦谙上人的指导下,金农形成了不拘泥时风的书写态度,敢于创新。(2)何焯。何焯为当时著名书法大家,是“清初四大家”之一,康熙丁亥年间金农在何焯门下学习,在该阶段,何焯指出郑簠能够在帖学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取法于汉碑难能可贵,受到何焯的影响,金农向郑簠靠拢,在取法上对金农形成指导,为金农取法汉碑进行隶书创新奠定了基础。此外,何焯还对金农的书法审美具有影响,其追求书法神韵,何焯对于书法的审美追求对金农的书法认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其从碑帖中汲取了独特的书法神韵,并运用到隶书书写创作中。
2.好友的影响
(1)丁敬。丁敬是金农的同乡好友,二人情谊较深,其擅长金石之学,精通篆刻,金农与丁敬之间具有较多作品往来与书画往来。金农20岁时,丁敬发现金农对金石钻研考证,二人随后围绕金石展开探讨,经深入交流后发现两人志趣相投,故二人在书法、金石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丁敬的书法认知及审美取向对金农产生了影响。(2)厉鹗。厉鹗与金农终生为友,二人往来期间,金农时常拿出钟鸣拓本等拓本书画与厉鹗共同赏析,共同相约观赏金石断碑,在这一过程中,厉鹗对金石的追求对金农产生了深刻影响。(3)郑燮。郑燮与金农具有近似相同的艺术理念,郑燮创作“六分半书”,独具一格,金农评价郑燮书法为“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金农创作书法作品时,受郑燮影响而将自身见解及喜好融入其中加以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农隶书的创新[5]。
师辈与好友对金农隶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师辈的书法见解及艺术思想均影响着金农的书法风格,在师辈与好友的支持下,金农对金石碑帖深入研究并展开创新创作,最终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金农隶书。
(三)自身的因素
社会与师友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农隶书的创新,但金农隶书的创新式书写风格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1)性格特立独行。金农性格特立独行,其孤峭高傲、姿态清高,使其能够在帖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敢于另辟蹊径,为其隶书创新奠定了基础。此外,儒家思想使其期望入仕,但金农仕途坎坷,无法报效祖国,仕途的失意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产生矛盾,使金农性格愈发怪异,也影响了他的书写思想,推动了金农在隶书方面的创新。(2)坎坷的仕途。金农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在诸儒家学者的熏陶教诲下他期望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但金农一生布衣,始终未走入仕途,受到坎坷仕途影响,他发出“华山片石是吾师”的感慨,使金农书法走向碑学,其书风与帖学决裂,并受到鬻书卖画时商民审美及宽松包容扬州环境的影响,金农隶书走向创新变革。(3)丰富的阅历。金农一生多次出游,其不仅在出游期间结交了诸多志趣相投的好友,还获得了丰富的阅历,为他创新书法风格提供了动力。金农于康熙六十年首游扬州,以郑簠为取法创作了《景申集》,在扬州出游期间鬻书为食,虽销路不佳但受到多人承载,在此地金农还结识徽商二马兄弟,这使他的眼界更为开阔。金农于雍正三年出游山西,遍游泽州,观《华严石经》,还前往曲阜孔庙观汉碑刻石,出游期间所观所赏均影响着金农的隶书创作。金农出游接触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各地环境及当地刻石影响着金农的书法思想,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审美,继而推动了金农隶书的创新。
三、金农隶书对当代的影响
金农隶书的创新性、艺术性对当代书写艺术具有深远影响,笔者主要从工具材料的选择、书写作品的章法、书法创作的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金农隶书对当代书坛的影响。
(一)影响工具材料的选择
书法创作之前,需思考作品篇幅大小尺寸,确认单字大小,而单字大小影响着书写工具的选择。金农隶书字体较小,故若结合金农隶书进行书写创作,则需按照小字书写方式选择书写所用的工具材料。由此可见,金农隶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书写创作时工具材料的选择。按照金农隶书进行书写创作时,可选用小号鸡距笔、小楷狼毫笔、小楷笔,该类书写工具能够确保所写出的字符合金农隶书风格特征,且笔肚饱满,可在书写期间良好呈现出金农隶书横粗竖细的特征。毛笔选择完毕后,结合金农隶书书写要求选择宣纸,按照小号字书写需求选择适宜的纸张,生宣沾墨后易出现晕化现象,影响金农隶书小号字书写效果,故不可选用生宣,此时可优先选择半生熟宣纸,该类纸张在书写期间能够良好呈现出由浓到淡的墨色变化,提高书写性,并表现出金农隶书的书写特征。此外,还需结合金农隶书书写创作要求选择适宜的墨汁,金农隶书适宜中等浓度墨汁,防止墨汁过浓而影响笔画,避免墨汁过淡而使金农隶书作品缺失神采。由此可见,金农隶书可从毛笔、宣纸、墨汁三个方面影响当代书法创作工具的选择。
(二)影响书写作品的章法
书写创作期间,应结合创作内容而采取相对应的书写章法,如书写豪放诗词时,章法应气势浩大,使内容与风格相统一。在书写期间按照金农隶书风格选择适宜的章法,如斗方形式,同时根据文本字数而采取不同的行数、列数,尽可能保障书写作品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再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其中的“亭”“月”等字在书写创作时,可结合金农隶书风格而撰写,充分体现出金农隶书的“倒薤”长撇、横粗竖细特征,依托夸张撇画而使整幅书写作品更加灵动。
(三)影响书法创作的思想
金农以诗文扬名,后期以书法谋生,其一生经历丰富,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均始终对书法抱有追求,是当代书坛所需学习的素养,此外,金农在隶书方面的创新同样值得学习,其在帖学风靡的清朝转学碑学,向隶书取法,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巨大勇气,并彰显了金农的不凡审美。在当代背景下,金农隶书所蕴含的精神意趣与审美品位影响着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思想,使当代书法家实现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借鉴学习,汲取前人影响,方可创作出更具深度的书法作品。从这一角度来看,金农隶书能够影响当代书法创作的思想。
四、结束语
金农隶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楷隶、漆书两个方面,书风充满阳刚之气,追求古朴率真意蕴,强调金石气,打破了清中期帖学书法一贯的审美标准。影响金农隶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师友、自身方面,在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农隶书逐渐实现了创新。金农隶书的创新对当代书法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影响工具材料的选择、书写作品的章法、书法创作的思想。当代社会背景下,书者应正确认识金农隶书的创新之处,汲取其长处,使个人能够在当代书坛中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熊甜甜.金农隶书在当代书法创作与教学中的价值[J].青少年书法,2024,(12):59-61.
[2]郭晓菁.金农隶书的取法与传承——以南京博物院藏《王融传》为例[J].青少年书法,2024,(04):47-50.
[3]张站立.荣宝斋藏金农《童蒙八章》隶书册书法赏析[J].荣宝斋,2022,(06):150-159.
[4]闫齐麟.苦心造孤诣寂寥抱冬心——金农心迹墨痕发展嬗变[J].书画世界,2022,(03):92-93.
[5]郭卫,王莉娜.论金农梅花作品的书写意味[J].国画家,2020,(05):55-57.
作者简介:赵平(1994-),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书法学、书法史学研究;俞思旭(1993-),男,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传播学、书法跨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