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湖北曲艺音乐

2024-12-17 00:00:00王景敏
艺术大观 2024年30期
关键词:湖北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平台,对1951—2024年间湖北曲艺音乐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发现进入21世纪后,湖北曲艺音乐研究迎来热潮,年发文量显著增长,尤其是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启动后,研究文献数量激增。但笔者认为,湖北曲艺音乐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研究范围有限、学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并投入研究。

关键词:湖北;曲艺音乐;曲种研究

曲艺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以来,包括曲艺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学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网络文献检索平台,采用CiteSpace①文献计量方法对1951—2024年间有关湖北曲艺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试图了解时期内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的概貌。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按“篇名”检索“湖北曲艺”“湖北说唱”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1]中统计的湖北曲艺音乐44个曲种,时间限定为1951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检索范围主要为学术期刊、辑刊、学位论文,不涉及专著类文献。检索文献共计874篇,经过去重、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和阅读筛选,余166篇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

一、年发文量与所研究的曲种分析

年发文量与所研究的曲种分析首先使用CiteSpace软件对1951—2024年间各年份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再进行阶段划分与各阶段发文情况基础数据的对比分析。

(一)年发文量分析

为方便数据对比,将1951—2024年划分为7个阶段(见图1)。1951—1965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时期;1966—1976为特殊时期;后五个阶段则大致按照年代为节点进行划分。将不同阶段的发文总数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发现:进入21世纪后,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发文数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图1显示,前4个阶段整体发文量变化较小、数量较少,第5阶段发文量呈现出激增的形势。后3阶段合计发文数量为157篇,占总量94.58%,说明进入21世纪后湖北省曲艺音乐迎来了研究热潮。该变化趋势与我国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持续深入推进有着密切联系。

(二)文献中所研究的曲种分析

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统计,湖北省曲艺共有44个品种,通过“篇名”检索的方式分别对各曲种进行检索,各曲种发文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长阳南曲”的发文数量遥遥领先,高达80篇,占总发文量的49.08%;“湖北大鼓”“善书”“湖北小曲”次之。同时,44个曲种中仅有17个曲种被研究,27个曲种为1951—2024年间的研究空白。

年发文量的研究能够从宏观角度发现,湖北省曲艺音乐的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爆发的。所研究的曲种分析则能够更细致地发现哪些曲种较受关注,哪些曲种则几乎“无人问津”。各文献的具体研究方向与热点探究则需要通过更细致的关键词分析来实现。

二、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分析主要使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工具,辅以基础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关键词”为主要角度,关注关键词共现与关键词突现两个维度。关键词共现可以很好地关注到自1951至以后的70余年间湖北曲艺音乐研究的主要话题;关键词突现能够体现出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可以表明不同时间阶段相关音乐学学者的研究视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关键词共现

应用Citespace对16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运算得出关键词共现趋势图(见图2),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等同于附有该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则说明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越强。该关键词对应的图圈则越大、字体则越大;图圈附近的线段越多则表示与该关键词的关联性紧密的其他关键词越多。根据词频可知,前10高频关键词分别为“长阳南曲”“湖北大鼓”“土家族”“(汉川)善书”“传承”“湖北小曲”“唱腔”“保护”“现状”“付群刚”。

10个高频关键词中有4个为湖北省曲艺曲种,其中“湖北大鼓”与“湖北小曲”均为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流传于湖北诸多市县,它们的知名度相较其他曲种更高、受到的关注更多,也就成为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付群刚”作为湖北大鼓表演名家,也出现于高频关键词之列。

因2008年长阳当地举办了首届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会议产出了大量以“长阳南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使其成为最高频关键词。同时因“长阳南曲”是流行于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周边地区的曲种,所以对它的研究越多,也就不可避免使“土家族”成为一个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同时,“长阳南曲”“湖北小曲”“湖北大鼓”和“汉川善书”均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出现,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对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湖北曲艺的“现状”“传承”与“保护”,也成为近年来经常被关注的话题。

(二)关键词突现

在关键词突现图表中,“Begin”(开始)通常表示该关键词出现在论文中的最早年份;“End”(结束)则是该关键词最后在论文中出现的年份(见图3)。

通过图3可以发现,“宝卷”与“汉川善书”在2006年成为最早出现的突现关键词,这是因为当年有学者开始关注并进行了宝卷与汉川善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2]。伴随着2010年对“历史源流”的考察,曲艺的“现状”也一同受到关注。“长阳南曲”自1991年到2024年持续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2014—2015年成为文献中频次极高的关键词。对于“三棒鼓”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将其置于其所属少数民族“土家族”中进行研究,使“土家族”与“三棒鼓”于2017年同时成为突现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是近现代学者长期关注的话题,随着非遗工作的稳步进行,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湖北曲艺音乐的“非遗”“传承发展”“传承”成为热度极高的关键词。

三、现状与思考

(一)湖北曲艺音乐研究历时性发展特点

1951—2024年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1951—1999年的研究“起步”阶段,该阶段总发文数量不足10篇,体现出发文量变化趋势稳定且研究不充分的特点;第2阶段为2000—2024年,此时的湖北曲艺音乐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体现出发文量变化趋势显著且研究多样化的特点。

两阶段的变化与我国非遗工作的推进有着密切关系。2006年至2024年,湖北省曲艺共有5批11个曲种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批36个曲种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不仅对现存的湖北省曲种进行了活态保护与抢救,也推动了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的发展。2006年至2023年有148篇文献,湖北曲艺音乐研究至此迎来“井喷期”。

(二)湖北曲艺音乐研究的研究角度特征

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包含音乐本体研究、渊源研究、文化研究、传承保护研究等多种角度[3]。如音乐本体研究——《湖北“来凤三棒鼓”唱词及音腔特征》[4],通过研究来凤三棒鼓曲谱、前人文献资料和艺人的原始录音,探寻来凤三棒鼓当今仍然能活跃于土家族风俗活动的深层原因;渊源研究——《长阳南曲缘起〈桃花扇〉之考析》[5],以文献考证的方式阐述《桃花扇》对长阳南曲形成的影响;传承保护研究——《土家族传统曲艺的声腔语境与传承保护解读——以鄂西“非遗”曲种长阳南曲为例》[6],对非遗曲种长阳南曲的传承保护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建议。

遗憾的是,早期的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大多为介绍性文献,研究不够深入,大量引证前人文献而未标明出处,缺乏一定的学术规范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其一,研究领域空白较多。《集成》中44个曲种,有27个曲种研究文献为0。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集成》作者在进行抢救式收集整理工作时,部分曲种仍有流传,而在其后发展的数年间,逐渐衰落以致还未受关注便已在消亡边缘。如金海渔鼓,目前很难在网络平台搜索到它的新闻报道、演出信息和相关表演视频。二是部分曲种受流传地的限制,仅在当地演出与发展,虽然受到了当地市区、县城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未有学者专门对其展开专项研究。例如,宜城兰花筒,因其历史悠久、大众喜爱,至今仍活跃于宜城市的民俗活动和剧团表演中,但知网有关该曲种的研究文献数量为0。

其二,个案研究较多,湖北曲艺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单个的曲种研究。

其三,研究持续性不足。以长阳南曲为例,2008年4月,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三峡大学、宜昌市文化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首届“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从长阳南曲的唱腔、文词、渊源、发展、现状调查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并以《三峡文化研究(丛刊)》为载体,于2009年合计发布46篇相关文献。会议被认为是湖北省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文化研究的典范,但该学术研讨会自2008年首次举办后,至今再无第二届相应活动的举办,缺乏持续性的官方关注与组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951—2024年湖北省曲艺音乐的相关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1951—2024年有关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的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眼光投入相关研究。但所涉及的曲种数量并不足湖北省所有曲艺曲种的一半,研究的范围有待拓宽。

其二,70多年间较受关注的热门曲种为长阳南曲、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所研究较多的民族为土家族的曲艺音乐(长阳南曲、三棒鼓等),湖北省曲艺音乐本体研究中最注重传统曲目与唱腔两个方面,同时传承问题也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心。

其三,湖北省曲艺音乐的研究角度涉及音乐本体研究、渊源研究、文化研究、传承保护研究、介绍性文献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长阳南曲的研究已经全面覆盖这五个角度。但是大部分的曲种所被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缺乏整体性研究。

其四,湖北省曲艺音乐研究文献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总体仍在向学术化规范的方向进行发展。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在湖北省诸曲种越来越多地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同时,我们对部分湖北曲艺曲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信随着更多的学者投入湖北省曲艺音乐的研究、相关部门加大对湖北省曲艺音乐的保护力度,我们对于湖北省曲艺音乐的研究,将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孙慎,枫波,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2]李丽丹.源同形异说差别:汉川善书与宝卷之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45-48.

[3]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81(01):78-83.

[4]徐桦.湖北“来凤三棒鼓”唱词及音腔特征[J].人民音乐,2019,(08):48-51.

[5]陈琼,杨容.长阳南曲缘起《桃花扇》之考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56-66.

[6]李晓艳.土家族传统曲艺的声腔语境与传承保护解读——以鄂西“非遗”曲种长阳南曲为例[J].艺术百家,2015,31(05):219-221.

作者简介:王景敏(1996-),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湖北易捷“三重保障”拓市增效
湖北宜昌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湖北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7.拆台
驰援湖北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湖北武汉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Soft and Moist
魅力中国(2019年15期)2019-01-13 02:21:54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15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