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琵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4-12-17 00:00:00姜楠
艺术大观 2024年3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在琵琶艺术发展历程中,众多琵琶名作产生并流传下来,这些琵琶名作展示出的丰富文化内涵、高超演奏技巧和独特音乐风格,深刻地诠释了琵琶的艺术魅力。本文梳理了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音乐风格特征,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对琵琶音乐多元化表达、琵琶音乐现代化宣传推广、促进琵琶音乐融汇创新、流派形成推动多样化发展、琵琶演奏技法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阐释,提出几点有效的琵琶音乐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野;琵琶音乐;传承;发展

琵琶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对其进行传承,就需将琵琶音乐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融合创新相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人关注、讨论和学习,并在不断融入大众视野中,将中国优秀的琵琶音乐传统文化传承下去[1]。鉴于此,本文对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琵琶音乐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一、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音乐风格特征

(一)发展历程

追溯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汉朝时期。在刘熙所著的《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正史记载了琵琶这一乐器名称的由来。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此为名“琵琶”。隋唐时期。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琵琶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尤其是在音乐作品创作和琵琶演奏技法方面,琵琶开始从宫廷真正走向了民间,逐渐成为大众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琵琶演奏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琵琶由原本的横抱演奏转变为竖抱演奏。横弹琵琶又称“横琴”,演奏时琵琶放在演奏者的膝盖上,琴颈靠左,琴面朝上,演奏者用右手持拨片弹奏琴弦,左手掌贴紧琴面,并根据音乐需要轻轻拨动琴弦以配合演奏。竖弹琵琶又称“立琴”,演奏者将琵琶抱在怀中,琴颈靠左,琴面朝前,用右手持拨片弹奏琴弦,左手配合演奏时做按弦动作。同时,明清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琵琶音乐作品,如《大浪淘沙》《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等,直至今日,这些音乐作品都有着隽永深刻的艺术文化魅力。

(二)风格特征

1.生动流畅的线性旋律

由于琵琶艺术发展受到传统文化长期的滋养熏陶,因此琵琶音乐作品创作也遵循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原则,主要以优美的线性音乐旋律为主。这里对琵琶音乐的创作特征进行总结,即“以点成线”“以点带面”。琵琶音乐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分析,都要注意把握音乐旋律中的点与线、点与面的内在关系。如白居易所著的《琵琶行》,通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形象地感知琵琶弹奏的音效,并体现出琵琶音乐鲜明的线性音乐旋律特征[2]。

2.刚柔并济的音乐风格

纵观古今琵琶音乐作品,武曲气势雄伟、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通过《琵琶赋》中的“离而不散,满而不盈”,就可以充分感受琵琶音乐刚柔并济的风格特征。同时,在对琵琶音乐进行创作时,也分有文曲和武曲两种类型,前者音乐节奏较为舒缓、音乐旋律优美,后者注重琵琶演奏技巧的繁复与激昂,其中武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就极具戏剧性色彩,整体演奏节奏复杂多变。

二、传统文化视野下琵琶音乐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发展历程联系性

琵琶这一乐器,无论是名称、演奏姿势,还是演奏技法的发展变革,都是相辅相成的,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琵琶形制发展,由传统的大腹音箱逐渐转变为小腹音箱,并在加宽原先颈部和增多原本品柱以后,使琵琶的音域得到拓宽,推动琵琶音乐艺术上升至新的台阶。自此,琵琶演奏的姿势也变成了竖抱,让左手彻底摆脱同时按弦和扶持琴身的束缚,左手演奏时加入琴、瑟等器乐的演奏技巧,以韵补声。推、拉、吟、揉等多种左手演奏技巧的创新,更好地展现出传统音乐内在细腻的情感。

(二)雅俗共赏文化属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将之引申到琵琶音乐中,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并且琵琶音乐形式和琵琶文化内涵呈现出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琵琶作为民间开展说唱曲艺艺术活动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琵琶音乐发展也汲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养分,并通过创作出的琵琶音乐作品,将人们浓烈率真的情感展现出来。同时,古代文人十分注重通过琴棋书画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且琵琶更是古代文人十分钟爱的一种乐器,并利用其对一些乐曲进行编创,如《瀛洲古调》《养正轩琵琶谱》等,为琵琶音乐持续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3]。

(三)中外音乐文化结晶

随着各民族往来日益密切,西域外来的曲项琵琶乐器也开始流行,并对汉族音乐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琵琶形制和琵琶演奏方面,前者曲项琵琶运用了汉族乐器的各种优势,推动了琵琶形制的演变与音域的扩展;后者则是彻底摒弃拨弦演奏技巧,利用指弹方式逐渐渗透到琵琶音乐文化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曲项琵琶也成为汉族文化中的个性化民族乐器。这一过程本质上也体现了我国与外来地域在琵琶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三、传统文化视野下琵琶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琵琶音乐多元化表达

传统文化视野下,对琵琶音乐进行传承的方法很多,促进琵琶音乐多元化表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1.文学作品。琴棋书画在传统文化中联系十分紧密,许多文人喜爱听琵琶且擅长演奏琵琶。例如,王维演奏的《郁轮袍》,以其情真意切和哀婉动听深深打动了太平公主,成为文人登第的一段佳话。这一典故生动地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琵琶艺术的传播。2.传统绘画。琵琶音乐除了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外,在传统绘画中也常被作为主题进行描绘和渲染,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采用连环绘画和蒙太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韩熙载家的晚宴具体场景,琵琶也被作为绘画主题及内容出现在夜宴场景中,体现了琵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3.写意思想。琵琶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写意思想的影响,使琵琶音乐的表现内容呈现出对意境表达的向往追求。琵琶曲《飞花点翠》作为一首展现出江南乐韵和情感的写意曲目,实际演奏通常会采用悠长曲调、细腻乐曲等形式,对“松柏青翠傲飞雪”的高雅意境进行描绘。借助写意思想和手法,刻画琵琶音乐表现内容,是自古以来就始终活跃于音乐发展历史的重要手段,使其展现出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并在引起人们强烈思想共鸣中,实现对琵琶音乐及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4]。

(二)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依托于网络媒体开展文化传播和教育教学工作也越来越便利。在传承和发展琵琶音乐过程中,强调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能扩大琵琶音乐宣传范围。例如,1.依托多媒体进行琵琶文化宣传。新时代开展琵琶文化宣传活动,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媒体,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吸引人们进行了解、讨论,以此形成良好的琵琶文化传承氛围,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琵琶音乐获得可持续发展。2.打造网络教育平台。依托互联网对线上教育平台进行建立,根据人们不同需要开发区域模块:如琵琶文化发展历程、传统琵琶音乐作品赏析、琵琶音乐演奏技法等。围绕不同板块制作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供人们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学习途径。3.积极构建文化数据库。根据不同时期的琵琶文化和音乐呈现出的特点,采用构建资源书库的方式,对不同时期的琵琶文化及音乐作品进行收集和管理。学者开展琵琶文化和琵琶音乐研究、分析等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直接通过文化数据库获取资源,以此实现对琵琶文化和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三)琵琶音乐融汇创新

中国传统琵琶音乐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韵味,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也发生极大的改变。琵琶音乐融入新的元素,才能使琵琶音乐作品更加贴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对琵琶文化和琵琶音乐的创新发展。1.《春蚕》。作为刘德海先生《人生篇》作品中的重要一首。全曲贯穿着“新”,乐曲采用西域丝绸之路的独特视角,运用富有民族色彩的片段,也为之后的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演奏技巧与手段。2.《琵琶相》。这是林海先生出版的极具新世纪音乐风格的琵琶音乐作品,作曲家很巧妙地利用了传统技法组合,加入了钢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使琵琶音乐传统技法与音色高度融合表现出更为“新”的音响效果。区别于以往琵琶音乐作品表现主题趋向于正统和严肃,《琵琶相》表现出的主题更偏向自由和轻松,因此这一新尝试就为其他琵琶创作者和演奏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带领琵琶艺术创新突破中实现对其的继承与发展。3.《新编十面埋伏》。相较于传统的《十面埋伏》,由赵聪演奏的《新编十面埋伏》保留了传统琵琶音乐的韵味,加入现代配器和流行元素,与视觉效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融入作品的结构中,使人们更加戏剧性地进入情感联系的波涛中,进一步增强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就提示我们对琵琶音乐进行传承发展,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需要结合现代音乐元素、手段和方式,不断扩大传统琵琶乐器的影响力和拓展民族音乐传播范围[5]。

(四)依托流派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琵琶各流派之间的融合、继承与发展,使琵琶音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1.无锡派。清代初叶,琵琶主要分南北两派。其中,南派为浙江派,主要以陈牧夫为代表,擅长的乐曲有《卸甲》《将军令》《武林逸韵》等。北派以王君锡为代表,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燕乐正声》《夕阳箫鼓》等。2.平湖派。这一派别主要以李芳园为代表,不仅琵琶演奏技艺十分超群,而且还著有《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实际进行琵琶音乐演奏,也有文有武,通常会配以舒缓动作来强化余音袅袅之感,武曲上则更多表现出乐曲营造的整体气势。3.浦东派。该派别以鞠士林、陈子敬等师承相传,现留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琵琶演奏特点为武曲气势十分宏伟,并擅长用大琵琶,这样才能展现开弓饱满和力度强烈的艺术效果。文曲则以沉静细腻为主,特别是在加入夹滚、双飞、夹扫等传统演奏技法以后,作品内容会更加细腻婉转地表现出来。4.崇明派。这一派别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并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流传于世。早期阶段的崇明琵琶承袭了北派琵琶,演奏风格深受当地风土人情影响,后来琵琶演奏讲究指法疏而劲、密而清,使音响显得更加细腻柔和,在表现文静、优雅情感时,也会显得更加淋漓尽致。另外,所著有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琵琶音乐作品,演奏起来更显典雅端正,甚至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促进琵琶传承中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方式的转换、交融,可实现对琵琶音乐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五)琵琶演奏技法传承创新

琵琶演奏者要不断拓宽视野,掌握多元演奏技巧,创新琵琶演奏艺术,使其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挖掘琵琶特有音色特质,继承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推动琵琶演奏技法研究和继承创新,为琵琶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加强琵琶演奏技法研究。传统琵琶演奏技法有轮指、摇指、弹、挑、滚、双弹、勾、扫、揉弦等。这里以摇指为例,就是用小臂的三分之一处,压在琴右下方的圆角处,用以进行支撑和固定,手腕立起,右手自然地下垂,右肩稍微往外倾斜调整,依靠手腕灵活地转动产生速度,着力点要落在手指上。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也使演奏更富有层次感。在加强琵琶传统演奏技法研究,准确把握不同演奏技法后,进行琵琶音乐创作和演奏,也能对这些技法进行灵活有效的应用,实现对琵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注重琵琶技法创新实践。琵琶演奏者要不断拓宽视野,掌握多元演奏技巧,创新琵琶演奏艺术,使其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如在演奏《昭君出塞》和《塞上曲》时,就可以采用无名指打带音的技法,将天鹅抖羽毛的敏捷性特点展现出来,描绘主人公脱俗的气质也能透过演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如在《春蚕》演奏中,左手演奏技法包括上弦音和打带音等,右手演奏技法则包括山口外拨弦、肉扫和弱奏等。在演奏技法、音乐素材选取音阶调式的运用色彩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结束语

琵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传统琵琶艺术发展历程的深度剖析与创新。在当下多元文化融会贯通的社会进程中,用现代音乐艺术视角不断尝试与传统琵琶艺术融汇创新,才能为琵琶艺术发展拓宽路径。通过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沟通,扩大音乐时空维度,进而为“未来”制作更好、更新的“传统”。这不仅是对传统琵琶音乐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苑文卉.湖南通道侗琵琶音乐艺术[J].三角洲,2022,(11):153-155.

[2]朱琳.从民族音乐学观点浅谈琵琶音乐文化[J].艺术评鉴,2022,(09):24-26.

[3]赵淑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琵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文化产业,2022,(05):34-36.

[4]洪千惠.以琵琶为例谈音乐新旧范式的关系及意义[J].艺术教育,2021,(08):76-79.

[5]袁飞.传统文化视域下琵琶音乐的艺术特色探究[J].黄河之声,2022,(08):155-157.

作者简介:姜楠(1983-),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琵琶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5:56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