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点、线、面几何形式要素相互交织,构建起独特的视觉语言。对称使纹样呈现平衡稳定之感,重复强化了图案的节奏感与韵律,渐变带来灵动变化,对比增添视觉张力,旋转赋予动态活力,间隔则营造出疏密有序的效果。这些纹样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简洁的造型展现出质朴之美,抽象的表达蕴含深邃内涵,秩序与规律彰显严谨结构,装饰性让器物更具艺术魅力,且其中诸多纹样具有象征意义,反映出当时的文化信仰与生活风貌。
关键词:中国原始彩陶纹样;几何要素;构成法则;审美特征
原始彩陶纹样作为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早期瑰宝,是远古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凝结,其诞生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人类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标志。人类对陶器的发明,不仅在物质上是极大的创造,同时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从简陋的实用器具逐步演变为兼具审美意趣的艺术品,原始彩陶见证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初步觉醒。陶器上纹饰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已具有用绘画形式去表现美的能力,从对美的抽象理解到直接以形象表现,再对实物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演化,可以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巨大飞跃。其丰富多样的造型与美不胜收的纹样,犹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原始社会的生活百态、宗教信仰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在其诸多装饰元素中,纹样的几何构成尤为引人注目,那些简洁却富有韵律的点、线、面组合,不仅展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原始彩陶纹样的几何形式要素
(一)点的运用
1.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点的构成美感
在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点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构成之美。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为例,其中常常能看到以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线条或弧线的纹样。这些点或大或小,位置或居中或偏移。当一个较大且色彩浓郁的点位于彩陶腹部中心时,它就像旋涡的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周围的线条如同水流般围绕其旋转、延伸,构建出一种动态且富有韵律的图案。
庙底沟文化中,其彩陶盆上的弧线圆点纹,常以圆曲线弧形加圆点构成纹饰,展现出点在纹样中的核心与聚焦作用,它似乎具有“归结”和“肯定”的抽象意味,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中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以及稳定画面的作用。
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纹样中,点的构成极具特色。如在一些八角星纹彩陶豆的装饰纹样中,常常以多个大小不一的点围绕着器物的口沿或腹部进行布局。这些点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三两成群,形成一种疏密有致的组合关系。其中,中心位置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点,周围环绕着若干较小的点,以这种大小对比和位置安排来突出重点并引导视线的流动。而且,点与点之间的间隔并非随意,它们依据某种节奏和韵律进行排列,或等距分布以呈现出稳定的秩序感,或逐渐变化间隔距离营造出动态的变化趋势,使整个纹样在静态的器物表面上展现出灵动的视觉效果,生动地体现了原始彩陶纹样中点元素巧妙的构成方式及其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
2.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点的排列方式
(1)点阵式排列
在一些原始彩陶纹样中,点会以规则的点阵形式出现。例如,在齐家文化的部分彩陶上,点呈方形点阵排列。这些点大小相同、间距相等,如同棋盘格一样整齐。这种构成方式给人一种严谨、稳定的感觉,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秩序和规律的追求。它类似于编织纹理的抽象化表现,可能与当时的编织技艺有关,是生活经验在彩陶装饰中的映射。
(2)点与线的结合
点常常和线共同构成彩陶纹样。如在红山文化的彩陶图案中,会有一条连续的波浪线,而在线的波峰或波谷位置间隔地分布着一些点。点在这里起到了强调线条节奏的作用,使波浪线的起伏更具韵律感。就好像是在一首旋律中加入了鼓点,增强了图案的节奏感,也丰富了视觉层次。同时,这些点也可以看作线的节点,在线的引导下,点的排列方向更加明确,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点与面的融合
点还会和几何形面组合在一起。以屈家岭文化的彩陶为例,在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方形面内,会散布着一些点。这些点有的分布均匀,有的则集中在面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当点均匀分布时,它们像是在填充面的空间,增强了面的质感和饱满度;而当点集中分布时,又会形成一种视觉重心的偏移,产生疏密对比。这种点与面的融合方式使图案既有面的整体感,又有点的灵动性,丰富了原始彩陶纹样的视觉表现力。
(4)不规则的散点分布
在部分原始彩陶纹样中,点是不规则地散落在器物表面的。例如,在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小型部落文化的彩陶上,点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比较随意。这种看似无序的散点分布,其实蕴含着原始的自然美感。它可能是模仿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如水滴在石头上溅落的样子,或者是模仿动物身上斑点的分布,体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也赋予了彩陶一种质朴、自由的艺术气息。
(二)线的表现
1.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线的构成美感
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的线具有独特的构成与丰富的内涵。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为例,其旋涡纹以流畅的曲线构成,多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及点等几何形元素的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曲线相互缠绕、回旋,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这种线的构成方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水流、旋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模拟,反映出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其线条粗壮且流畅,多使用弯曲、平行、交叉、旋涡形等形态的线条组织纹样,多数采用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使图案富有动感和韵律,如《彩陶王》的纹饰,上层为草叶纹,中间是二方连续的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旋涡围绕一点旋转,形成翻卷回转和旋动奔流的意象。
彩陶中的鱼纹则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鱼的轮廓。直线用于表现鱼的身体结构,如脊背与腹线,而曲线则描绘鱼的轮廓与鱼鳍的摆动。线的长短、粗细变化,生动地塑造出鱼的形态,展示了原始先民对线条表现力的精准把握。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面纹,通过直线与曲线的结合来描绘人面的五官和轮廓,直线用于刻画人物的面部轮廓和头饰等部分,曲线则用于表现人物的五官线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富有神秘色彩。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多采用一条或多条直线、斜线构成主体,线与线连接处常空缺,以三角形、卷云纹、涡纹填补,形成环器体带状图案。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常饰椭圆形涡状纹和变形三角纹,部分彩陶器上还有环弧半圆线纹。小河沿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为主,取代了以曲线为主的图案装饰,即便有曲线也是规范的半圆形,线条规整、硬朗,给人沉凝、严肃之感。
马厂类型的线条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延续之前的一些曲线运用外,还增加了折线、回纹等直线元素,使图案在圆润流畅中又带有刚硬之感。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纹、菱格纹、方格纹和三角纹为主,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疏密排列来突出图案的主次和重点。
这些彩陶纹样中的线,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通过巧妙的组合、疏密变化以及对称与均衡的安排,不仅赋予了陶器独特的装饰美感,更成为研究原始文化、审美与思维方式的重要依据,它们承载着远古的信息,跨越千年向我们诉说着史前文明的故事。
2.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线的排列方式
其一,平行排列,多条线相互平行,这种方式使画面呈现出整齐、稳定之感,如在某些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平行的线条或粗或细,简洁而有序地环绕器身,彰显出一种宁静的韵律美。其二,交叉排列,线与线相互交错,形成丰富的网格或图案,增加了纹样的复杂性与视觉张力,如半山类型彩陶的部分纹样,交叉线构成独特的装饰区域,让图案富有动感与变化。其三,环绕排列,线条沿着器物的轮廓进行环绕,强化了器物的形状特征,以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为例,环绕的线条紧密或疏松地贴合盆壁,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在器物表面流转,赋予彩陶整体的和谐与连贯。
(三)面的构成
在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点与面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展现出迷人的面之美。以马家窑彩陶为例,其纹样中常常有许多细小的点,这些点并非孤立存在,当它们以一定的密集度规律排列时,便形成了面。其旋涡纹以曲线的密集排列构成了富有动感的面,这些曲线粗细均匀,通过不断旋转和延伸,形成了一个个连续且富有韵律的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亦表现出很高的纹样构成技能,以及对纹样构成规律的理解与控制的水平。
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同心圆纹也是面构成的典型。以圆心为中心,由不同半径的圆形线条组成,形成了层层嵌套的同心圆面,这种面的构成给人以稳定、均衡之感,体现了原始人类对秩序和规律的认知与追求,同时,通过不同大小同心圆的组合以及与其他纹饰的搭配,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半山类型的彩陶中,常见的菱形纹通过四条边的连接形成了封闭的面,其形状规整、角度分明,具有一种简洁而明快的几何美感,这些菱形纹相互拼接、组合,构成了更为复杂多样的图案,有的还在菱形内部填充其他纹饰,如锯齿纹等,进一步丰富了面的内涵和视觉效果,展现出半山类型彩陶独特的装饰风格。
二、中国原始彩陶纹样的几何构成法则
(一)对称法则
彩陶纹样中,对称形式丰富多样,赋予纹样一种天然的稳定感,彰显着独特的美学魅力。以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盆为例,其纹样呈现出明显的轴对称特征。沿对称轴观察,人面左右两侧的鱼纹、耳部装饰等元素相互对应,形态一致。这种轴对称形式赋予图案一种规整性,在视觉上,左右两边的等量齐观使得画面极为平衡,给人以稳定、端庄之感,整个图案平静而和谐,让观者的视线自然地在对称轴线两侧游走,感受其中的对称之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中则多见中心对称形式,如一些以圆形为主体的图案,圆心即为对称中心。从中心向外发散的线条、花纹,无论是旋涡纹还是同心圆圈纹,皆围绕中心均匀分布,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都能将图案分割成完全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中心对称创造出强烈的向心凝聚力,虽图案元素丰富却丝毫不显杂乱,反而呈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每一个局部都在中心对称的法则下与整体紧密相连,展现出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美感。
(二)重复法则
彩陶纹样中的重复是原始艺术创作中极为精妙的手法,以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为例可深入剖析。盆内壁一周绘制的舞蹈人物形象便是重复元素,多个形态相似、动作划一的人物环绕排列。其服饰细节、肢体动作的重复出现,构建出强烈的秩序感与节奏感。这种重复使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的目光沿着人物队列循环移动,沉浸于原始艺术的独特氛围中。
庙底沟彩陶的花瓣纹,以相似的花瓣形状与布局重复展现。通过不同色彩或花瓣大小的细微变化,在重复基础上增添了层次感与丰富性。这种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方式,既彰显了原始先民对自然花卉的细致观察与热爱,又体现了他们运用重复手法创造和谐美感的高超技艺,让彩陶纹样成为记录原始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生动载体。
(三)渐变法则
彩陶纹样中几何图形的渐变应用是远古艺术的精妙笔触。从形状上看,三角形可能逐渐演变为四边形,或圆形渐变为椭圆,这种变化细腻而有层次,如同一曲舒缓的变奏。以仰韶文化彩陶为例,其装饰图案中,方形元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产生一种向心或离心的视觉流动感,让画面富有深度与秩序。在色彩方面,也存在渐变效果,或许是从深色调逐步过渡到浅色调,像由深褐渐变为浅黄,这使纹样更具立体感与光影变化,仿佛赋予了几何图形在陶面上的空间维度。线条纹在彩陶纹样中同样有渐变应用。粗细线条的渐变是常见的一种,从较粗的线条开始,逐渐变细,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延伸,产生一种动态感。而且线条的疏密也存在渐变,以中心图案为核心,线条从密集逐渐向四周变得稀疏,或者反之,就像光芒从中心向四周散发或者向中心汇聚一样,使整个纹样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增强。几何图形的渐变应用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形式美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他们在有限的创作手段下对丰富视觉效果的不懈追求,通过这种渐变的艺术语言,彩陶纹样得以在简洁中演绎出复杂的视觉交响,诉说着远古时期的审美哲思与工艺匠心。
三、结束语
中国原始彩陶纹样的几何构成在多方面均展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形式上,它简洁而多样,以点、线、面巧妙组合,创造出如马家窑文化中灵动的旋涡纹、仰韶文化中规整的三角纹等丰富图案,并通过对称、重复、旋转等手法构建起极具秩序感的视觉样式。其以独特的抽象性与节奏感满足了人类对美的本能追求,赋予彩陶和谐、稳定且富有韵律的美感。审美上,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原始彩陶纹样的几何构成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艺术抽象化与形式美感探索的先驱,为后世青铜器、玉器等装饰艺术奠定了形式与审美基础,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也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艺术长河的核心脉络之一,犹如一颗璀璨的源头之星,持续照亮并引领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文化层面,这些几何纹样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紧密相连,鱼纹、鸟纹等的几何抽象演变,成为氏族的独特标识与精神象征,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信仰,同时也暗示着后来的人们,可以运用多样而独特的视觉效果,主动表达人的情感与审美经验,展现出大巧若拙或拙中见巧的艺术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阮荣春.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3]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艳(197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从事装饰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