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一种思想和感情表现及交流的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强烈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分析《黄河大合唱》的当代价值,详述其艺术特色,从历史溯源、感性聆听、理性分析、音乐分析等方面提出《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欣赏方式,为欣赏《黄河大合唱》提供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欣赏视角,更全面地体验与理解《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当代音乐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方式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巨著,在我国文化、历史和教育等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黄河大合唱》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1]。《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黄河大合唱》在旋律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和声与配器上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创作背景、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为我国音乐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在当代音乐欣赏视域下研究《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欣赏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音乐文化[2]。
一、《黄河大合唱》的当代价值体现
(一)社会价值与时代价值
《黄河大合唱》具有民族性特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价值。社会价值是根据特定的事件形成的社会价值体系,《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8年抗战时期所形成的音乐作品之一,普及性较强,参与面最广。《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例如,在第七乐章合唱《保卫黄河》中鼓励人们团结合作保卫家园,这种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团结之本[3]。在当代,这种民族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黄河大合唱》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集体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黄河大合唱》所传递的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教育价值与传承价值
《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也是一部教育作品,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创作形式丰富,其钢琴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均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如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4]。欣赏《黄河大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有助于提高相关音乐学习人员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技能。《黄河大合唱》的教育价值不仅限于音乐专业学生,还可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素材,与历史、文学、政治等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黄河大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挖掘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对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细腻的音乐情感
《黄河大合唱》每个乐章的人物形象不同,被乐曲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通过细腻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黄河大合唱》将朗诵作为乐章之间结合点,每一乐章的字词饱含爱国之情,例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通过激昂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壮烈场景,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5]。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雄壮的合唱,轮唱的演唱方式带给大家听觉上一种坚定的信念,加上激昂的管弦乐,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力量,字词饱含爱国之情,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创作者通过不同乐章的表现方式,使作品在张力和情感深度上层层递进,令听众切实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意志,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精神激励,最大限度地升华了民族解放的决心和情感。
(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概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创作背景,创作于抗战时期,这一特殊背景为其注入强烈的时代感,音乐旋律中传递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作品通过激昂的节奏和雄壮的和声,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和胜利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黄河大合唱》的艺术表现极具特色,音乐手法表现丰富,通过不同的体裁、演奏速度对比生动展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听众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波澜壮阔。《黄河大合唱》不仅有激昂的进行曲,还有深情的抒情段落,通过对比强化了音乐的戏剧性,使得整个作品层次分明,情感丰富,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时代的气息[6]。
(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黄河大合唱》融合了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焕发着鲜明的民族色彩,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作品的旋律和节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例如,在作品演唱和演奏中融入了多种民族要素,如第五乐章中的《河边对口曲》,采用了当地民歌的素材及对唱的演唱方式,乐器上用到了二胡、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的使用增强了音乐的民族特色,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在作品演唱的和声与配器上巧妙地将西方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音乐语言,既符合当代音乐审美,也保留了我国音乐民族特色,突出《黄河大合唱》划时代的艺术价值,激发起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当代音乐欣赏视域下《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欣赏方式
(一)历史溯源,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与时代特征
当代音乐欣赏视域下,可以通过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创作时代、创作者个人经历及思想情感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精神。《黄河大合唱》是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曲家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充分融入了自己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用不同的版本、合唱的形式提醒人们学习先辈伟大的民族精神。《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战时期,反映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和胜利的渴望。光未然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冼星海接到光未然创作的歌词,被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激昂的抗争精神所打动[7]。冼星海深入黄河沿岸的农村,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生活,聆听了黄河的涛声,为创作《黄河大合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冼星海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音乐中,使《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鼓舞人心、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溯源,人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黄河大合唱》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在当代音乐欣赏视域下,欣赏《黄河大合唱》不仅要聆听作品的旋律美,也要通过作品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远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
(二)感性聆听,感受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节奏旋律
聆听《黄河大合唱》,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黄河水的波澜壮阔,听见激昂的旋律中传递出的民族抗争的呐喊。《黄河大合唱》细腻的音乐处理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展现了从平静到激昂,从低沉到高亢的情感转换,能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与先辈们一同感受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例如,《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诗人开篇以呼告的手法称观众为朋友,揭示黄河形象与《黄河颂》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黄河颂》演唱时音韵明快,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全诗以短句为主,韵脚自然和谐,诗中三个“啊!黄河!”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短句式语言节奏强烈富有变化,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朗上口,尤其是诗中运用的双声叠韵词是我国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演唱时形成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将黄河的壮阔景象与民族的抗争精神巧妙融合,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8]。在演唱中,歌手的呼吸和情感的投入,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的张力,让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和民族的呐喊。
再如《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混声合唱,整体气势磅礴,曲中应用了陕北民歌元素,节奏宽广自由,最大的特点是旋律不断重复,歌词统一而有变化,比如:“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这段歌词具有叙述性,体现出歌词与音调的抑扬,在演唱时加入劳动号子的一领众合特点,更突出了音乐的表现力。尽管《黄河船夫曲》整章不足150字,却分为40多列,由一、二、三字句轮换构成。它通过简练的词句,生动表现了船夫面对汹涌波涛无所畏惧的情感。表演时,既通过短促的诗行与大量大幅度的动词展现乐曲的速度美,又通过自由式的三句句式呈现较为舒缓的节奏。乐曲的长短句式与音乐节奏巧妙结合,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韵律。
(三)理性分析,了解作品的创作结构与音乐内涵
《黄河大合唱》创作手法丰富,整体构思、调式和声、每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都对现代音乐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先进的创作技法,如第四乐章《黄水谣》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情感的发展中处于一个转折位置,以复调手法为主,通过不同声部的交织,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历史的沉重,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复调手法,使音乐层次分明,情感丰富。《黄水谣》曲式结构为单三段体,采用A—B—A的结构,结构简单、内容丰富,A段歌词以七句诗转为五句,歌词中“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的“方”“长”押韵,在情感上进一步升华,通过节奏的重复和不断变化的旋律,乐章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B段则以五句诗、四句诗的形式描写敌人入侵后一片凄凉的景象,形成全曲感情的高潮。这种曲式结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形式的精妙把握,也使得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和丰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则以对位法和赋格技巧,展现了黄河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乐观精神。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配乐诗朗诵,运用六连音表现出黄河湍急壮观的景象。这些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音乐分析,体会作品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方式
通过对不同乐章的音乐分析可以深入地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内涵,将乐曲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传递给听众。《黄河大合唱》融合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音乐形式,在演出时应注意乐章声音的强弱、高低、音色调整。例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混声合唱,乐曲描绘了船夫齐心协力的场景,配乐整体上是快速有力的快板乐章,第15小节是乐曲的引子部分,通过乐器从高到低刮出洪亮的主旋律,协奏部分用钢琴的连奏表现出浪急澎湃的黄河,演唱时声音豪放、粗犷,配合快速演奏将黄河的雄伟奔腾与翻滚之势呈现出来,为观众展现出一幅船夫搏击风浪的画面。再如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颂”为重点,以男高音独唱的形式为主,展现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演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声乐功底,以饱满的情感和清晰的吐字,将黄河的气势和民族的自豪感传达给听众。在演奏时,乐队的伴奏要与独唱者的声音相得益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广阔胸襟。第三乐章《黄河怨》则通过女声合唱,以柔和而哀怨的歌声,表达了对黄河两岸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控诉。演绎《黄河怨》时需要把握好情感的层次,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悲愤与哀伤。乐队演奏时,钢琴旋律如泣如诉,充满激愤,表现出人们在水火挣扎环境中的绝望,也能够使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黄河大合唱》的深刻内涵。
四、结束语
《黄河大合唱》在当代音乐欣赏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当代音乐欣赏的视域下,对《黄河大合唱》这一经典作品的音乐欣赏方式需要回归历史,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深入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音乐表现力。通过理性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和音乐内涵。通过实践演奏与音乐分析直观地体验《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不同的欣赏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艺术价值,有助于促进我国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慧.《黄河大合唱》的经典化过程与红色音乐的美育价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4,43(03):137-141.
[2]余大卫.《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铜陵学院学报,2024,23(03):71-74.
[3]王俊虎,赵文杰.延安时期乡愁乌托邦的抒写与建构——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3):109-113.
[4]杨妮.从“民族隐喻”到“情感动员”——《黄河大合唱》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02):67-69.
[5]王杰,王真.中国悲剧人文主义的核心观念及其当代意义——为纪念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而作[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3):36-45+175.
[6]李晓艳.《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与音乐审美意象阐释——以第六乐章《黄河怨》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05):102-104,116.
[7]杨士荣.立足时代,为人民创作,以文艺传播共同价值——从创作与传播看《黄河大合唱》的时代价值[J].人文之友,2021,(14):9-10.
[8]朱明月.触动心灵的一曲黄河赞歌——谈豫剧《黄河绝唱》[J].东方艺术,2023,(06):80-83.
作者简介:吴姗姗(198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