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的设计运用,探讨艺术如何与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城乡环境相融合,通过分析多种艺术形式与设计策略在不同空间场景的应用实例,阐述其对提升空间品质、传承地域文化、促进社区活力及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多元价值。
关键词: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空间设计;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特殊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及社会风貌,这些因素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城乡空间。当代城乡更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艺术介入为岭南城乡空间创新塑造带来了新机遇。艺术不仅能打破传统空间设计的束缚,还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和展示岭南地域特色,增进人与人、人和环境之间的认同感,使城乡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艺术介入推动城乡空间的转变。
一、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的设计运用价值
(一)文化传承——唤醒沉睡在岭南的历史记忆
岭南这片土地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由古代百越文化向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由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向近现代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脉络悠久而丰富。艺术对岭南城乡空间设计的介入彰显地域公共艺术的魅力,公共艺术对提升人文关怀,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1]。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艺术装置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灵感来源,如镬耳墙形态被巧妙改造成当代雕塑符号,屹立于城市广场中,引人驻足观看,继而引发了对岭南传统建筑审美的追问和反思。而古老街巷中,墙上精美的壁画勾勒出昔日岭南生活景象:大街小巷的舞龙舞狮,热闹的岭南集市,岭南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等。这些壁画不只是点缀在单调的墙壁上,而是用鲜活的视觉语言为居民与游客述说着岭南故事,让人似乎跨越时空,切身体验岭南的历史氛围。可见,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利用,将艺术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导群众重新感知自己的生存环境[1]。
在乡镇地区,艺术则更深入乡村生活中。取材于岭南民俗文化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如根据飘色和木偶戏这类特殊民俗活动改编而成的小型雕塑就置于村口、祠堂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已经变成了传递乡村文化记忆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包括广绣、榄雕在内的部分传统岭南手工艺亦被纳入公共艺术创作中,透过技艺过程与精美成品的呈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亲密接触与认识这类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不仅塑造了城市形象,还体现了社区价值与身份认同[2]。由此激发热爱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感,保证岭南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喧嚣中延续与发展下去。
(二)空间重塑——岭南特色生活场景建构
岭南自然和人文环境滋生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空间需求,而艺术的精巧介入则为岭南特色城乡生活场景的重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雨水和阳光较多,出现了骑楼、天井和敞廊这类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这类要素在当代城乡空间设计上得到了重新解读和运用。岭南特色公共空间为艺术介入提供丰富的载体,既可以巧妙地进行更新设计,又能够利用公共艺术的方式介入其中。面对积累丰富历史痕迹的地域特色空间,需要尝试利用新的形式述说它的过去,让其不是一个沉默的地域文脉载体,而是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让岭南地域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
岭南水系发达,水网交错,许多城乡空间拥有丰富的滨水资源。城乡滨水空间设计通过营造艺术氛围和水景观,打造诗意的生活场景。传统的亲水平台、石雕点缀栏杆和台阶等布置,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元素。艺术介入重构人们对以往滨水空间的印象,利用一些当代有趣的公共艺术语言,塑造大家舆论和探讨的艺术景观,使其参与其中,促使观者转变为舆论的推动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重构了城乡滨水空间的生活情境,艺术介入的媒介激发了公众之间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在乡村公共空间创造中,艺术具有凝聚人心、激活乡村活力等功能。对废弃和闲置空间进行艺术介入,使其成为人们聚集讨论的公共空间。艺术介入保留了原建筑物的构造和材质特色,并将当代艺术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可见,“介入”的策略尊重原有空间状态,在通过轻微的调整来强化空间关系[3]。艺术介入为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城乡空间提供多种途径,促进设计师、艺术家与居民相互交流合作,加深对城乡文化元素的理解。这不仅体现了对乡村历史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为乡民和游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感受岭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的设计运用方法
(一)元素提取——岭南文化符号的提炼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包含着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设计中,要素的提炼是至关重要的。从岭南传统建筑中可以提取出如镬耳墙、满洲窗、蚝壳墙等标志性要素。镬耳墙的高耸形态带给人视觉上的独特美感,将其简化或变形后应用于城乡空间中,可彰显岭南地区的特色。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朴素的岭南文化符号形成多元的抽象形态,文化元素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呈现,在现实运用与表意实践中有着多维的含义。人们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解读,丰富的解码途径让观众能够领略到更为真实的岭南文化元素。达·芬奇认为,艺术犹如一面镜子,艺术家用这面镜子照射世界,让艺术如实地反映世界[4]。
岭南民俗文化是元素提取的瑰宝,如醒狮文化中的狮头造型,以夸张的五官、艳丽的色彩和特殊的纹饰,粤剧的脸谱、服饰和道具等要素,都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抽象应用于城乡公共空间设计。这些创新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醒狮与粤剧文化,还使人在艺术介入空间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岭南传统手工艺如广绣、牙雕、榄雕等纹样和技艺,也可被提取出来应用于空间设计中。从传统民俗文化到传统手工艺,艺术介入为城乡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革新,使岭南文化符号遍布城乡空间并深入人心。
(二)景观融合——自然人文景观的营造
岭南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依山傍水,草木茂盛。在城乡空间设计的艺术介入中,要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城市公园设计时可依托原地形地貌构建岭南特色山水景观格局,利用岭南园林中的造园特点,营造出岭南韵味浓郁的城市园林景观。乡村地区则强调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交融,将村落农田、溪流、山林等自然元素与村落祠堂、牌坊等人文元素融为一体,使得乡村景观兼具天然的野趣和人文的气息。可见,在艺术介入城乡空间设计中,既要掌握岭南园林造园的布局特色,如建筑绕庭、前庭后院、书斋侧庭和前宅后庭四种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5],运用当代艺术方式进行转化,让人间接了解岭南园林布局特点,也要在造园意境中理解岭南文化,岭南园林追求空间扩散方式,在保留一定私密性的同时又了解室外世界的情感,巧妙地将内收与扩外相结合。岭南园林的“局”和“意”两个维度为艺术介入城乡空间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为艺术介入在地化实践提供依据。
(三)功能嵌入——使空间具有多元功能
艺术介入岭南城乡空间设计不能仅局限在美观层面上,更应该重视功能嵌入,赋予空间多元实用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往往把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功能结合起来。在城市广场中布置一些互动式艺术装置,它们不仅可作为促进人们互动交流的媒介,而且它们特有的艺术造型也可成为广场景观的亮点。城市中艺术介入的形式多样,如临时形式、永久形式、可移动形式、固定形式、可形变形式等,这些多样的构成方式,为岭南文化融合提供必要的载体。艺术介入形成的艺术装置为城市空间置入新的功能,促使城市空间环境不断变化。同时,艺术介入与岭南文化融合的艺术装置除了满足人们物质功能需求之外,还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途径。在人们参与和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满足受众物质与精神需求,形成更为深刻的岭南城市意象。
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功能嵌入更能改善乡村生活品质,艺术介入乡镇空间中尽可能地满足乡民审美需求与使用需求。艺术介入在乡镇在地实践中要基于乡村传统文化和乡民生产生活,让艺术表现和功能贴近乡镇日常生活的原生语境。艺术介入具有较强的当代艺术特性,它具有多样解读方式改变传统艺术的表意形式,乡民在解读过程中往往会与设计师或艺术家形成认知上的差距,所以在赋予艺术介入功能时要注重相关民俗习惯的结合,帮助和引导乡民实现岭南地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乡村传统文化则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具体实在的内容[6]。可见,合理的艺术介入方式推动了乡村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得经过艺术介入的乡村空间变成一个多功能且充满活力的中心。
(四)技术的加持——创新艺术的展现方式
就岭南城乡空间艺术介入而言,技术的融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呈现形式和体验维度。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有助于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场景能够被生动地再现和复原。受众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具体标志,便可在AR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在地信息与艺术介入虚拟信息的融合。数字化的艺术介入形式既促成艺术创作新思维的实现,又能够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其中,强化受众感官体验,借助技术获取相关岭南文化信息。
随着技术快速迭代,艺术介入运用投影映射技术呈现的方式日趋多样,可在建筑外立面、桥梁乃至山体上投影出精美的艺术图案和动画,建筑外墙顷刻间变成了一幅硕大的艺术画布,展现了与岭南传统文化相关的建筑纹样,大幅提升了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另外,使用智能交互装置还使艺术作品和观众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让艺术介入不再单向呈现,而变成了互动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给岭南城乡空间带来了现代科技和艺术融合的新生机。
(五)社区共创——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社区居民是岭南城乡空间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其在艺术介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社区艺术工作坊,邀请专业艺术家和住户一起讨论设计方案、指导住户发掘周边岭南文化素材、家族传承的手工艺技巧等,并且在社区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时也融入了这些素材。社区共创也符合艺术介入创作的语境,居民不再是接收信息的群体,设计师与艺术家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编码者,需要打破对地域文化的遮蔽和控制。艺术家与居民共同创作,使艺术介入能够实现艺术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连接,让艺术作品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
搭建社区艺术交流平台,鼓励市民分享艺术创意和作品,举办社区艺术展览和竞赛等活动,以进一步调动市民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普通乡村在艺术家手中成了一个艺术展示空间[6]。在乡镇空间实施艺术介入要关注乡民的主体地位,避免在介入的过程中过于强化艺术家植入思维和行为,弱化岭南地区乡镇内生文化。通过社区共创,既使艺术在岭南城乡社区中真正落地生根,体现居民生活和情感的需要,又使居民由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合力塑造了一个充满个性和生机的社区艺术空间。
(六)场所营造——形成独特的空间氛围
在岭南城乡空间中,艺术介入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独具魅力和情感共鸣的空间环境。通过精心策划和布置,融入岭南传统建筑风格标志等装饰元素,这些城市意象构成元素塑造了岭南独有的空间特质,吸引人们驻足解读并产生城市意向、归属感等心理活动。人们徜徉其间,不仅可以领略传统岭南文化之韵,还可以感受到场所中历史文脉的延续。
在岭南古镇古村中,加入富有岭南文化意蕴的艺术装置和景观元素,构建符合特定场所感的环境。凯文·林奇曾说过,场所感也可理解为一种可以唤起地方记忆、情感的地方性特色[7]。利用艺术介入创造了恬静安详、历史底蕴深厚的乡村生活氛围,感受岭南乡镇特有的空间魅力和文化风情,使得岭南城乡空间成了一个让人内心向往、情感寄托的好地方。这几种设计手法互相配合,让艺术扎根于岭南城乡空间。既美化环境又传承文化,既激发活力又凝聚民心,使岭南城乡在时代大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也揭开了地域特色空间创造的新篇章。
三、结束语
在岭南城乡空间设计中应用艺术介入,是一种具有创意和挑战的实践活动。通过公共艺术装置、艺术化街道景观和社区艺术空间创造等诸多努力,既赋予岭南城乡空间新的魅力与意象,更是在文化内涵、社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等层面提升认同感,打破艺术在城乡空间中的边界。同时,进一步挖掘艺术融入岭南城乡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使艺术在岭南城乡发展与更新过程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让岭南城乡绽放时代浪潮下特有的恒久魅力,保留住空间场所的特质,做到空间和人、文化和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白丽君.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0.
[2]吴文婷.艺术事件触发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0.
[3]匡敏.南头实验[D].广州美术学院,2018.
[4]周彦华.“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陈程飞,杨润东.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和艺术特色[J].四川建材,2008,(04):221,224.
[6]孟凡行,康泽楠.从介入到融和: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J].中国图书评论,2020,(09):8-23.
[7]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阵,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1.2023年肇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微更新视域下艺术介入设计研究”(项目编号:QN202306)研究成果;2.2024年肇庆学院“双百工程”科研项目“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美学提升服务团队”(项目编号:SD2024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鸿灏(1989-),男,广东湛江人,博士,讲师,从事城市微更新、艺术介入、对分课堂、AI数智教学研究;何庆昌(1991-),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初级助教,从事低碳社区、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