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老建筑、老街区纷纷开启“焕新模式”。尽管“打开方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让这座城市在保留历史印记中焕发新的生机,并迅速俘获人心,成为旅游“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2024年国庆节期间,来自浙江温州的何女士在安徽黄山屯溪老街还淳民宿“网红”旋梯前拍照“打卡”。据了解,还淳民宿总投资2000余万元,通过改造和运营,把老街10栋老宅“变废为宝”,同时迎合年轻人时尚新潮追求,打造了一处“网红”咖啡背景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随着乌篷小船在河道中荡开双桨,涟漪波纹晕开两岸的白墙黛瓦,绍兴黄酒的馥郁香气便袅袅婷婷顺流而下。行走在浙江绍兴安昌古镇中南北跨向的石桥之上,北面的商铺鳞次栉比,南面的民居安静怡然。酱鸭、腊肠、扯糖、藕粉等当地特色食品在长街的商铺中依次排开,游人如织。
走进四川成都锦江区四圣祠片区,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正缓缓呈现:漫步华兴街,百年老街焕发全新姿态,浓郁的“川洋风”迎面而来;不远处,望福街上,一家家咖啡、杂货铺、设计师品牌的宝藏小店入驻,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街巷摇身一变,成了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街区。
重庆龙门浩老街上,几名外地游客沿着青石台阶漫步至老街最高点——揽月台,远眺渝中半岛。近年来,这条老街经过保护与修缮,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还增添了现代时尚气息。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新潮的商铺、餐馆和咖啡馆为市民游客休闲购物提供便利和全新体验。“感受时光交错的美妙”,成为这里的一大魅力。
…………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街区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也代表着人们心底化不开的乡愁。在年轻人热衷于Citywalk(城市漫步)的当下,那些老建筑和老街区的魅力更加迷人。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老建筑、老街区纷纷开启“焕新模式”。北京首钢园“工业锈带”加速转型为“活力秀场”,重庆龙门浩老街崭新的业态为老街注入时尚活力,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将“沉睡的遗产”变为“鲜活的资产”……这些备受好评的更新案例,尽管“打开方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让这座城市在保留历史印记中焕发新的生机,并迅速俘获人心,成为旅游“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植入新业态让老建筑“活起来”
“它不仅是一座徽派老宅,还是书店、咖啡馆,颜值高,适合打卡!”在黄山市屯溪三江口历史文化街区,“Z世代”青年李楠发现了这个“藏”在黎阳in巷里的占川书局。
石家大院古建筑群是黎阳老街保存最完好的古宅之一。如今,老宅摇身一变,以全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我们是一家集书店、民宿、吧台为一体的复合体空间,正努力通过立体阐述徽州文化的魅力来增加经营收益。”占川书局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加速转变,三江口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逆生长”:黎阳小吃街、河街小吃街、老街美食街为游客提供了徽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口味;AR实景飞行体验馆、阜康钱庄密室寻宝,成为游客出行的新潮目的地;黎阳in巷、屯溪老街的特色民宿集群,则让游客感受到别样住宿体验。
在传统中添加时尚,在潮流中表达文化,当前,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将老房子经潮流改造成为“出圈”“出片”的“打卡”地。
漫步在河南洛阳老城区天心·校场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明清建筑、民国风民宿、咖啡馆、汉服店……跨越百年历史的时代遗存在这里交相辉映,身着汉服与旗袍的行人在这里擦肩而过,手捧咖啡的青年在此拍照“打卡”,构成一幅既有时代韵味又时尚感满满的和谐画面。
耸立的高炉,炫丽的灯光,火热的摇滚演出,钢铁与音乐牵手,文旅和休闲一体,工业文化与文艺气息融合……石家庄石钢工业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火“出圈”。该公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由石家庄市钢铁厂改建而来,2024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后,很快便成为拍照“打卡”、漫步赏景、享受音乐、餐饮消费的新去处,也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2024年10月11日,江苏南京浦口火车站街区正式开街。作为“百年老火车站”,浦口火车站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和多部影视作品拍摄取景而知名,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更新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又赋予了老建筑新的实用性、功能性,吸纳各类业态入驻,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苏式文化街、吸睛涂鸦墙、巨型大烟囱……漫步在紫泥堂文化创意园内,人们可在原来紫坭糖厂的万吨仓眺望最美江景:面向沙湾水道,不远处的三善大桥车水马龙,夕阳西下时,满江彩霞,再配以园区里随处可见的旧设备,让人恍如穿越至20世纪5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紫泥堂文化创意园前身为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是广州市首批工业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在保护的基础上,园区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激励政策,不断探索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化利用实施路径。
老建筑,如何深度对接城市的新发展?在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看来,历史不能只写在历史书中,要有可观看、可进入、可触摸的实体,要尽可能向市民展示、开放,为当代服务,这样才是真正活起来。利用,是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
从一座建筑,到一条街巷,再到一个片区,从物理空间的更新改造,到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老建筑“活”在了当下。
打造特色IP赋能遗产保护
穿过滕王阁上的唐时明月、醉品万寿宫里的烟火人间、感受绳金塔下的豫章故郡……2024年春节假期,一位名叫“王万金”的神秘人物在南昌火了。“王万金”名称取自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内含滕王阁添才、万寿宫祈福、绳金塔保平安的寓意。
这个由江西南昌推出的首个城市文旅IP,一上线就自带流量。春节假期,在景区、景点寻找“王万金”更是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项目,为南昌的红色、古色、绿色增添了一抹“潮”色。
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不断为文旅融合“加油”,那些交织着烟火气、文化味、历史感的景观正成为游人最青睐的“打卡”地。而擦亮文旅IP做大做深文旅融合文章,赋能文旅发展新矩阵,各地在不断探索文旅融合之道。
喜庆的欢迎歌舞,漂亮的伴娘团、帅气的客家伴郎团,一对新人缓缓走来……2024年“五一”假期,《土楼有喜》沉浸式巡演在福建龙岩永定洪坑村火热上演,充满了中式浪漫情调的客家传统婚礼,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客家婚礼,看百年好合婚礼秀、听客家山歌对唱、吃客家特色美食,感受到客家婚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游客陈女士说。
在守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永定区也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让“福建土楼”这一文旅IP焕发出新的活力。永定是著名的“土楼之乡”。洪坑村内,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洪坑土楼群,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袖珍圆楼”如升楼、府第式的福裕楼以及布达拉宫式的奎聚楼等30多座土楼独具特色。
在土楼活化利用加持下,永定土楼火爆出圈,客流量实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永定土楼游客人数高达466.14万人次,收入1.82亿元,其中土楼夜游游客数据占20%~30%。
“每次有朋友来成都旅游说想逛逛的时候,东郊记忆永远是我首先推荐的。”成都小伙子南欣介绍。成都东郊记忆原来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工厂搬迁后,当地把遗留下的厂房打造为文创产业园,并引进专业运营商,实现了园区的市场化运营。如今的东郊记忆已经成为“现象级”爆款IP。2024年元旦期间,东郊记忆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46.7%,刷新了其元旦假期的客流纪录;而在春节期间,总客流量超7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00%,又刷新了近年来春节假期客流纪录,其中单日最高客流就突破了10万人次。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不断为经济发展赋能,一批新兴的文旅业态不断涌现,其中创新的文化IP,更是为文旅新业态发展锦上添花。城市文化IP展示了文化服务经济的能力、拉动需求的能力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创新、繁荣的能力。
眼下,随着各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IP如璀璨星辰般点亮了各地的文化夜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IP成为一种新趋势。
整合资源更新名人故居“打开”方式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极具文化底蕴的建筑之一,是城市的文化地标。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众多名人故居因自然侵蚀与人为毁坏而日渐破败,甚至彻底“隐去”了踪迹。如何让一座座名人故居“活”起来,让它更好地讲述城市故事,近年来,各地进行了多方探索。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大街小巷散落着很多名人故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得以保护和修缮,并被激活利用,成为新时代北京的文化品牌。
2016年,鲁迅博物馆、老舍纪念馆等8家名人故居联手打造《红色相知——文化名人与中国共产党》展、《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展和《文化名人与文化景观——名人·名居·名树》展,集中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名人文化资源,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
2018年,位于骡马市大街9号的林白水故居(复建)变身“椿树书苑”对社会开放。这座两进四合院内设有林白水展览馆、亲子阅读区、图书阅览室等,藏书大约1.5万册,成了周边居民阅读的好去处。
2021年,位于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修缮提升后第一次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
如今,坐落在宣武门外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还找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与康乐里小学共建,相继完成了青少年版讲解词、多媒体展厅、专题动画片。随着越来越多的“红领巾”走进这里,沈家本故居的知名度逐渐扩大,枕碧楼成为开放的阅读空间,社区居民们也时常来这里做做剪纸、舞舞团扇。曾经门可罗雀的故居化身“团宠”,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从历史中走来的名人故居,正在与鲜活的现实相交融,为北京这座文化之都增光添彩。
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名人效应、打造作品IP、传承名人精神,融合多种模式活化利用名人遗产,以更多元、更专业、更有趣、更强大的姿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哇,原来李叔同这么厉害呀……”拿着手里的任务道具——一本杂志,对照着展厅里介绍李叔同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的文字,一位游客小声赞叹道。
虽然早已过了纪念馆的日间开放时间,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李叔同故居依然灯火通明。三两成群的游客们乘着夜色走进海河之畔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领上一个印有“叔同之夜”字样的任务袋,按照里面的任务道具按图索骥——“叔同之夜”第二季《特邀撰稿人》实景解谜夜游会就这样开始了。
《叔同之夜》是天津首家沉浸式博物馆解谜夜游会,于2023年“五一”期间推出第一季《猫部奇妙夜》。今年“五一”假期,“广受好评的沉浸式夜游‘叔同之夜’迎来1周年,为了庆贺天津市首家博物馆沉浸式解谜、夜游体验项目的周岁生日,我们不仅推出周年庆活动,持续挖掘叔同文化,还推出‘猫部市集’,非遗剪布肖、天大新竹书画社等带来丰富、有趣的文创产品和手工DIY体验活动。集章‘打卡’,动手治印、绘扇面……游客在参与中开心又增智。”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沈岩表示。
让一座座名人故居“活”起来,这既是各地弘扬名人文化、展示“名士乡”风采新的有力举措,也是在建筑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探索的又一行动。近年来,不少城市在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和历史建筑的更新上,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不仅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城市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