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玉(1979~),女,汉族,福建龙海人,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文章以“探寻福建龙海江东桥”为例,从项目学习的主题、目标、驱动性问题、任务开展、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构建与实施,以期推动历史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127-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并规定其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0%。此举是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为拓展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指明了新的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培育学生素养的途径,也是强化学科协同育人的手段。如何在新课标的导向下、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跨学科素养、以历史学科为本位、打破学科的界限与壁垒、科学高效开展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项目式学习是以素养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方式。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一个历史主题提出若干个复杂且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学生需要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一系列持续的探究学习并最终形成项目化成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促进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能力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及跨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文章以“探寻福建龙海江东桥”为例,从主题选定、目标制订、问题提出、学习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方面来探索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构建与实施,以期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 依标扣情,精心选择学习主题
主题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中枢,在整个学习中起统领作用,直接关系学习成效。有效的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主题应该依据新课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守历史学科的本位,选定的主题须承载某个历史核心知识点或某个大概念,并能以此为纽带去关联历史与多学科的知识、思维形成开放性的探究系统。第二,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为着力点,选定的主题能引发一定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跨学科探究学习去分析、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第三,紧扣学情,选定的主题须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水平,过于深奥或过于肤浅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也要关注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支撑该主题的整个学习过程顺利开展。
“身边的历史”是新课标提供参考的十大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一。福建龙海江东桥始建于宋朝,位于福建龙海九龙江北溪之上,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至今留有未解之谜,是九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江东桥”为探究主题,就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直接指向古桥这个历史概念,关联到古桥本身的历史沿革和交通运输、建筑力学、艺术美学、科技创新等知识,需要整合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进行持续的跨学科探究,进而形成对古桥的跨学科理解,最终迁移运用新理解解决“如何对江东桥进行科学合理保护和开发”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即完成“如何传承创新古桥文明”的跨学科应用。“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石桥。”独一无二的江东桥激发了初中生莫大的兴趣,学生们跃跃欲试,想通过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探究,对古桥有所新发现和新理解。有关江东桥的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学校内外现有的物理、化学实验设备和条件也能满足该探究主题的跨学科实验需要。
二、 聚焦素养,科学制订学习目标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在学习活动中起指挥棒的作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目标制订应围绕主题内容、聚焦素养培育、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据此,本项目规划了探究学习的必修目标和选修目标,每种目标都包含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
必修目标低阶目标(一)通过搜集、整理、甄别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整合运用历史地理的思维,了解掌握江东桥的位置境域、主要构件、历史沿革、不同时期的交通运输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从中感知古桥、九龙江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先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地理区域认知等素养。
(二)实地考察江东桥的现状、九龙江的水文特征、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调查访问古桥现有的保护措施,结合实地考察,从中发现保护古桥的成功经验及存在不足,从而落实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
(三)查阅其他古桥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的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提供借鉴经验。
高阶目标通过前面的探究,结合获取的关于江东桥历史与现状的新认识和其他古桥文化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为江东桥文化的保护开发建言献策,主动承担起传承创新家乡文化的责任,从而落实和提高历史的家国情怀素养和地理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选修目标低阶目标(一)运用化学知识了解花岗岩的成分和化学特性,以此分析其适合成为江东桥的建造材料;请校外检测机构检测九龙江周边地区花岗岩的成分并作讲座,以此证明江东桥的建造材料是就近取材,从而培养化学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
(二)运用物理知识了解花岗岩的物理特性,运用热胀冷缩原理理解巨石的开采,运用压力、压强、浮力、滑轮及潮汐现象规律理解巨石的运输及吊装过程,从而培养物理观念和科学探究素养。
高阶目标通过动手设计“巨石开采、运输、吊装”的实验模型,分析先人在桥梁设计建造上的科技创新及付出的艰辛劳动,再次深刻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同时也为“桥梁建造的材料革新、如何设计更能抗风、抗震、抗洪等既实用又美观的桥梁”等问题提出建议并设计模型,从中培养物理的科学思维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素养。
三、 激发兴趣,善设学习驱动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推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开展的动力,它是依据课标、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旨在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学习的关键问题。有效有质的驱动性问题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问题是真实有意义的,即问题是现实世界中与学习生活有关联的议题,且能通过探究学习能得以解决,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第二,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第三,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即问题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支撑问题探究的教学资源容易获取,同时,问题能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性进行探究。
江东桥“世界之最”的身份及未解之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想去揭开江东桥的“神秘面纱”及保护传承好这个“世界之最”。因此,本项目学习以“保护开发古桥文化”为总驱动问题,再分解为若干个紧密联系的子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必修的探究子问题为:九龙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江东桥与九龙江有何关系?江东桥从古到今经历怎样的变化?不同时期江东桥的运输情况怎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怎样的关系?江东桥有哪些主要构件?产生何种美感?九龙江周边地区哪些山丘有花岗岩的分布?文物保护开发有哪些法规条例?古桥文化有哪些保护开发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怎样保护开发江东桥等家乡文化?选修的探究子问题为:花岗岩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化学特性适合成为江东桥的建造材料?九龙江周边地区的花岗岩与江东桥的花岗岩有何异同?花岗岩有何物理特性适合成为江东桥的建造材料?花岗岩是如何开采、运输、吊装的?什么材料、怎样设计可以使桥梁既经济又环保、既实用又美观?
四、 以生为本,引导推进学习开展
项目开展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本项目的开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依据驱动性问题分解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人数6~8人)完成学习任务。
必修任务(一):江东桥的史料收集、整理、分析、运用。
学生活动:确定史料搜集范围,即南宋至今有关江东桥及所属的九龙江文化的史料;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网络、访问收集史料;对收集的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有价值的史料;编写史料目录,以便查询利用;运用二重证据法,重现江东桥的历史沿革等,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教师活动:提供史料搜集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史料搜集、分析、整理、分析的方法。
必修任务(二):实地考察江东桥。
学生活动:制订实地考察方案;考察江东桥的主要构件、建筑工艺及特点、毁损及已有保护情况;考察九龙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周边山丘花岗岩的分布情况,以笔记、绘画、摄像等方式保存所获材料,分门别类整理所获材料、筛选有价值的材料,分析江东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毁损原因。
教师活动:提出实地考察的安全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掌握实地考察的方法。
必修任务(三):提出保护开发江东桥文化的建议或者方案。
学生活动:综合史料分析和实践考察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护开发江东桥文化的可行性建议或方案,以报告、视频、手抄报、PPT等形式呈现。
教师活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困惑的问题,提供学生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方法、思维等支架。
选修任务(一):听讲座、写报告。
学生活动:听《花岗岩的化学检测分析》和《花岗岩的物理特性》讲座,写好学习报告,获取花岗岩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耐酸、抗风化、耐久性好;质地坚硬,密度大、强度大、抗压和抗折强度大且吸水率低,从中得出花岗岩适合做江东桥的建筑材料。
教师活动:化学教师和物理教师分别从学科角度开展有关于花岗岩特性的讲座,指导学生从获取的知识中得出结论。
选修任务(二):动手设计实验模型,展望未来桥梁设计。
学生活动:运用压力、压强、滑轮、浮力、潮汐规律等知识设计实验模型展现花岗岩的运输、吊装。探究当今桥梁建造在材料、实用、美观等方面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形成书面建议或者设计方案,动手制造自己设计的未来桥梁的模型,以适当的形式展现。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设备或者为实验创造所需的条件,适时答疑解惑。
从以上的学习任务可以看出,学生始终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双方的有机配合保障了学习的顺利开展。
五、 搭建平台,充分展示学习成果
项目成果是项目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呈现方式,是项目式学习的落脚点。从进程上,项目成果可以分为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从方式上,项目成果可以分为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因此,教师应搭建多平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探究学习的成果并与他人共享。
(一)必修阶段性成果
1. 江东桥及其文化的资源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有价值的文献史料、口述史料整理成册以便于查阅,并转化为电子文件以便于保存;给实物史料制作标签并拍图保存。
2. 江东桥的价值展现
学生以手抄报、PPT、微视频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江东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教师提供学校的宣传板块供手抄报展览,举办交流会供PPT和微视频展示交流。
(二)必修终结性成果
保护开发江东桥及其文化的可行性建议或者方案,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科学维护。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定期监测江东桥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修缮。②广泛宣传、传承文化。利用媒体资源或举办各类活动,加大江东桥的宣传力度,增进公众对古桥文化的了解,激发公众保护、传承、创新文化的热情。③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推行,建立类似“河长制”的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落实古桥保护的精细化管理。④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应把江东桥的保护开发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江东桥旅游资源,带动龙海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选修阶段性成果
学习报告。梳理讲座内容,运用数据分析论证花岗岩是优质的桥梁建造材料。
(四)选修终结性成果
实验操作方案、实验操作装置、实验操作演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制订模拟花岗岩开采、运输、吊装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精心准备实验需要的各种装置,最终动态展示实验过程。
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的无形成果都使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得到培育和提升。
六、 多元管理,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跨学科评价是对探究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综合评估,是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和改进等功能。本项目式学习依据学习目标和学情,按照“评什么、怎么评、由谁评”的思路,制订多元评价指标和主体的动态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习成果,更关注学习过程的表现,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如下。
(一)过程性评价指标
学习态度: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程度。(5分)
学习策略:制订学习目标、方法、时间管理和及时反思改进等。(5分)
跨学科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历史、地理、艺术、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15分)
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在跨学科的真实学习情境中,利用有价值的资料、证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25分)
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跨学科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分)
小组协作与沟通能力: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理解他人的看法,正确处理成员间的分歧;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分配任务,共同制订目标和计划,定期开展交流和反馈,互相帮助和鼓励。(5分)
(二)终结性评价指标
终结性评价,即项目成果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是:适切学习主题的程度;(5分)可行性、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程度;(15分)创新或创意程度、价值或意义的程度;(15分)成果交流分享的态度、深度与广度。(5分)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收集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以便更好地优化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不仅要把项目成果的定性结论反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初中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满足素养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思维,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整合了多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尽管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第一,教师方面:理论和观念滞后,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整合多学科资源的能力较弱。第二,学生方面:在整合多学科进行学习的背景下,不管是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学生在整合多学科知识、思维进行探究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三,项目实施方面:学习主题“拼盘化”;学习目标不明确;驱动性问题没有吸引力;评价体系无法有效评估等问题。这些挑战是实施历史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引领,更需要一线历史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实践中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杜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解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7):9-12.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