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许虹(197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文理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在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逐步萌芽,习作中通常存在难以合理运用创作技巧、不知道写什么等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建设“目标导航库”、发布“任务驱动库”、展示“终端成果库”等途径,帮助学生解决素材积累问题,让学生素材库更加丰富,实现从“资库”到“智库”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智库”;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5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第二学段是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要求学生能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无法精准定位单元习作目标,没有掌握习作素材搜集的具体方法,缺席完整的评价过程。鉴于此,在小学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材积累能力已迫在眉睫。对此,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希望通过开发和应用“习作智库”,让学生的习作素材库丰富起来。
一、 “习作智库”开发的基本要义
“习作智库”分成“目标导航库”“任务驱动库”和“终端成果库”,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合筛选,及时梳理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习作智库”开发的基本要义如下:第一,实现写作原材料的精准导航。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点,把握教材,找准方向,做到有章可循,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强化习作材料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第三,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沟通,分享自己所积累的习作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等能力。
二、 “习作智库”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习作智库”是围绕某一个单元习作,让学生在观察生活和阅读的过程中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整合,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资源库,同时为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材资源。“习作智库”的建立是一种循环,通过选择与运用促进素材积累,能实现从“资库”到“智库”的转变。
(一)建设“目标导航库”,搭建信息捕获的支架
“习作智库”的创建要牢牢把握新课标的基本要义,在建设“目标导航库”时,先解读习作目标,把握最低标准,通过纵观教材对接阅读、习作和学生的生活,从而确立具体目标。梳理出第二学段习作目标: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时不能有过多的限制,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除了梳理学段目标,教师还要找到习作目标纵向间的联系,通过纵向梳理,增强各学段目标的匹配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表1所示,由于观察对象的变化,实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观察意识也从无意识地观察发展到了有意识地观察;每个学段的观察内容都各不相同,但明显地体现出了思维的层层递进。
从横向上看,第二学段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涵盖想象类、写事类、写物类、介绍说明类、实用文体类等。四个学期共有32次习作课,每个学期有8次。四年级上册8次习作课中就包括写物类“小小‘动物园’”、写事类“生活万花筒”“我的心儿怦怦跳”等、想象类“我和 过一天”,以及实用类“写观察日记”“推荐一个好地方”等。教师要区分不同类题材所需的材料,以方便学生积累和应用。
“目标导航库”是对习作目标的定位和导航,应该契合本校学情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创建“目标导航库”时需提前充分调研学生的学情特点。常见的调研方法有:借助数据反馈图,查找学生在材料积累选择上的问题;制订问题剖析单,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和投票分析,再将这些问题进行提炼,聚焦到如何更简便、更快捷、更精确地积累。
(二)发布“任务驱动库”,打开搜集实践的通道
在素材的搜集和二次开发上,教师要做好整体规划,目标明确。素材的搜集和运用上,要在学生习作开始前、习作构思中、习作完成后三阶段进行细致指导,实现素材与习作间的高度连接。
1. 习作单中采集素材
习作前的习作单是帮助学生采集资料的好助手,教师可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精心设计任务单,并提前发给学生,启发学生回忆不同生活体验,从而进行素材积累。学生使用习作单常用的方法是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从最为熟悉的生活片段出发,促进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细小事情,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明确素材积累的方向。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搜集生活素材,教师要教授学生关于素材采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除了观察的方法,更要教授记录的方法,记人或物的特点,记自己对人或物新的感受和认识。
生活是习作的素材之源,但更多的素材积累来自学生对素材的二次创生,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延伸素材内容,发展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在课前,学生通过发散思考,运用思维导图对素材进行简单有效处理,能形成习作资源的延伸创造,丰富习作素材,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2. 课中实施中丰富素材
教材中的习作编排是有规律的,从课文到练笔,都是习作素材丰富的来源。对于教材中的素材,可以在日常课堂中利用阅读教学、练笔训练、学科融合等将相关内容进行品析积累。一是品析教材课文语言点,将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当作阅读素材,找到课文值得借鉴的地方,并以摘录的方式将内容积累下来并运用。二是在习作课堂中引导学生模仿经典课文中词句段,通过小练笔的方式进行微写作。小练笔作为一种微习作练习,具有字数少,形式活泼,时间灵活等优点,通过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丰富语言积累,提升习作兴趣。如《走月亮》教学中,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写自己和外婆在月光下吃西瓜的情景,通过练笔,使学生将日常的真实生活经验及时记录下来,并联想丰富,找到自身写作与作者写作间的差异点,从教材“想”开去。
3. 课后实践中汲取素材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中有一半素材属于生活类素材,尤其是在四年级上册这一点更为突出。教师在这类习作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第一手的素材。一是将学生素材与日常校园活动相联系,如军训、运动会、春秋游等,引导学生在这些学校主题活动中,用绘画和随笔记录等随时捕捉深刻细节,寻找主题活动素材;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传统节日》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进行调查,采访家人传统节日的故事,挖掘传统文化素材,通过自己多问,多调查,挖掘活动素材。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的项目是做小实验,是一项基于实践基础的习作活动,在实施中,可先由科学老师带全班做一个实验,记录步骤,然后学生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完成习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一边做一边记录,体会其中的乐趣,积极习作素材。
(三)展示“终端成果库”,创立智慧衍生的平台
习作智库应为学生搭建实现思维的衍生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架,形成可以随时增补的“作品成果库”。因此,建立“终端成果库”,能够促进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形成思维碰撞。
1. 改进评价方式
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积累的材料进行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积累做成小报,通过班级圈展示出来,扩大辐射面。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习作展示墙,教室的墙壁也可用于学生的积累展示,达到成品齐赏的目的。这种成果展示既鼓励了孩子,也是对其他孩子习作兴趣的激发。同时,设立“我的习作趣事”栏目,让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所涉及的经历趣事、假期旅行介绍等,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孩子习作的自信和成就感。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采集发布到教师的朋友圈,或者公众号、校园网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收获,真正产生内驱力,提升积累素材的能力。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尤为重要。传统的习作评价往往是学生交,教师改,这样的评价千篇一律,学生文章的传播力度小,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学生习作热情减退。因而,习作评价主体需要发生变化,可以采用自我、家长、教师、同伴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设置习作评价表,邀请广大家长参与进来,主要评价学生的态度和习惯。同时,依据评价表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增强发现意识。亲子之间也可以借助这张评价表,以谈话的形式,一起来回忆积累素材的数量和内容,并说一说当时是怎么积累的,并帮助孩子整理。
2. 打造智慧交流平台
基于信息化打造智库平台,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专属的作品库,使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自己交流时的感想写下来,也可以将其他人的评语记录下来,加上封面,做成自己的作品集,逐步形成“习作档案”。智库平台也可促进生生间的习作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介绍自己积累的方法,不断深化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智库平台也是一个即兴式习作平台,教师借助钉钉班级圈,确定习作的主题,创设交流话题,实现学生微片段习作。
“习作智库”的构建形成了帮助学生习作的一系列支架,从目标、任务、成果三层次形成了闭环式的习作指导范式,整个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习作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促进学生结合真实生活经验克服习作难点,使写出的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滕春友.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周振华.四招助推学生习作“内容具体”[J].小学语文,2015(12):16-20.
[5]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何捷.写作,是交往的需要——谈儿童“诉求”类写作课程的开发[J].小学语文,2016(3):15-18.
[7]杨华中.微观察+微写作:作文起步的最佳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