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立违抗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源自个体遭受过多挫折后产生的强烈不满和对抗情绪。一位职业中学的高二男生在选拔考时未进入实验班,产生了一系列的敌对情绪和违抗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绘画投射等辅导方式,使其面对和接纳痛苦,打破心理僵化,挖掘自身积极资源。通过辅导,来访学生逐渐变对抗为对话,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方向。
关键词:对立违抗障碍;亲子冲突;绘画投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5-0040-04
一、个案概况
聪聪(化名),男,17岁,高二大专班学生。家中独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亲出海,母亲早出晚归卖海产品。聪聪从小性格乖巧,比较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因父亲长期出海捕捞作业,聪聪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母亲比较强势,脾气有点急躁,对儿子要求严格。
(一)个人陈述
6月份选拔考试,我是班级的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都进了高考实验班,我被淘汰了。凭什么总分要去掉英语?太不公平了!反正我不能考本科了,对学习也没什么动力了。在现在的班级,按我的成绩肯定能去对接的大专院校,可那只是专科。我现在就想混两年,谁也别来管我。我真想回到初中,那时候如果再努力一下,就能上普高了。
这个学期开学初,我去校长室请求获得一个去实验班的机会,告诉他暑假两个月我一直在培训班补数学,但还是被拒绝了。他说名单已经在网上公示了,不能破坏规则。这两个多月,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再也不想学了,一上课我就觉得头疼,特别想冲出教室。
(二)班主任和家长反馈
班主任反馈:聪聪在班级里成绩不错,基本上在前五名,性格偏内向。上学期末,他对选拔考还是充满信心的,但由于中职高考不考英语,最后语数总分不如其他两位同学,他就被淘汰了。之后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每周都会与英语教师发生冲突,上周甚至鼓动八位同学一起逃课,结果被德育处发现并被通报批评。他的性格也是一反常态,最近经常与同学产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
家长反馈:暑假里他跟我说要去看心理医生,提过好几次,我没答应。最近常常没说两句话就跟我吵起来,要不就是整天躲在房间里,不知道在做什么。让他看书,他说看了没用,还说不想读书了。最近因为这个事我俩差点打起来,后来他还离家出走了,我没去追,也不想管他了。从小我叮嘱他要好好学,没有高学历就没有未来,可现在他连书都不想读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导他。
二、心理评估
综合聪聪的自述和班主任、家长的描述,再结合对其学校学习生活的分析,他的变化原因主要来自负性生活事件,包括突发性的学业受挫和长期性的亲子冲突,使其产生了易激惹的敌对情绪和对抗行为。聪聪的“对立违抗”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违抗、敌意、挑衅和破坏性行为,如对抗师长、鼓动逃课、挑衅家长等。
(一)负性生活事件
聪聪由于没有进入实验班,产生了强烈的挫折反应,当其目的、行为受阻或被迫中断时,脑海中便不断涌现“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明明比别人好,却被淘汰了”的想法。这些僵化的想法使其产生愤怒、敌对等负面情绪,进而出现了对立违抗行为。另外,父母的不理解和指责也阻断了亲子沟通,进一步激化了来访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青春期的到来
聪聪是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存在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当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内心会感到无助和愤怒,同时又缺乏合理宣泄情绪的渠道,因而常与父母、老师、同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对聪聪的辅导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获得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希望母亲对其有合理期待;二是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痛苦,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前者的目的是减少高要求带来的压力和痛苦。所以本案例的重点是引导来访学生有效地面对痛苦的想法和感受,降低它们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三、辅导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明确辅导目标
之前聪聪多次表达想去看心理医生,都被母亲拒绝了。第一次见到聪聪时,我顺势以“为什么会被拒绝”来引导他宣泄情绪,他下意识摇头,撇了撇嘴。心理教师肯定他主动来接受辅导的动机,并澄清谈话内容是保密的。在倾听和鼓励中逐渐建立了信任的辅导关系,聪聪讲述着内心的痛苦、委屈和愤怒,心理教师也收集了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和近期学习生活情况。一开始,他提出来的辅导目标是希望母亲和老师都别再管他了,他只想混日子。因为一管他,他就压不住脾气,每次因为太过生气发生激烈冲突后,又会产生愧疚。后来,经过引导和协商,与聪聪一起商量并确定了以下两个辅导目标。一是缓解因为被淘汰带来的痛苦情绪,恢复社会功能;二是获得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她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二)运用绘画投射,激发内心改变
在第二次辅导中,聪聪跟随心理教师的指令用彩铅开始描绘,如果痛苦指数是0~100分,他的“心情量尺”是怎么显示的:当得知自己考了第二名被淘汰时,是100分;开学两个多月以来,每天在班里都很痛苦,所以还是100分。从得知结果到现在差不多过去四个月了,聪聪的痛苦感受依旧没有下降,他可能存在“心理僵化”,即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不能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随后心理教师请聪聪用形状画出开学心情并涂色(见图1),引导他对作品进行释义。部分辅导对话摘录如下:
师:和我聊聊这幅画吧!
聪:绿色和黑色代表一半开心、一半难过。彩虹代表了有时我跟同学相处时愉快的心情,乌云代表烦心事,黑色雨滴代表我流在心里的眼泪。中间黑色的巨石就是落选那件事,它就像块大石头压着我。
师:大石隔在中间,你有什么感觉?
聪:隔开了快乐,也隔开了我和同学,他们在私底下肯定会说我没用、丢脸吧!
师: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现实中他们真的这么议论你呢?
聪:我想肯定有说我的,早知道我不参加选拔多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现在又没法考本科,专科以后也没用,真的想自暴自弃,不想读书了。
师:我感受到你现在很难过,当你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你“没用”“丢脸”,你就很想回到过去改变结果,可因为回不去,甚至连不想上学的想法都出现了。
聪:嗯。
绘画投射表明,聪聪的确存在着心理不灵活性及与之相应的痛苦体验,导致主观、自我中心、歪曲的出现。聪聪的心理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认知融合:把头脑中的想法当真,认为等同于现实情况。(“肯定有人说我”)
(2)脱离当下:总是回忆过去或担忧未来。(“专科以后也没用”)
(3)经验性回避:总想消除痛苦的感受。(“早知道我不参加选拔多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4)价值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的想自暴自弃”)
(5)概念化的自我:武断地给自己贴标签。(“没用”“丢脸”)
聪聪开始意识到正是以上的想法导致了自己的痛苦,而非落选事件本身,当纠结于这些想法时,就常常使自己处于不定时的“原地爆炸”状态。经过商量确定了下阶段的辅导目标:学会接纳痛苦,放弃无方向、无价值的“抗争”。
(三)体验卡片隐喻,接纳痛苦情绪
第二次辅导后,母亲也作了调整,开始耐心地和聪聪沟通,表示愿意一起努力来帮助他缓解痛苦。在第三次辅导中,聪聪兴冲冲地说,母亲帮他找熟人辅导,了解了专升本的方法,并承诺会陪伴他、帮助他实现升学心愿。当聪聪感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后,母子之间对抗少了,对话多了,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可一想到班级同学、老师,还是觉得烦躁,聪聪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别人会在背地里评价”是聪聪的一个想法,并且他主观地相信“他们一定会议论我”,认为这就是事实。有同学偶尔提及英语成绩,他就会很敏感地认定“他在说我”,然后无预兆地出现敌对情绪,甚至出现攻击言行,并把这种愤怒迁移到与英语老师的对抗上。为了引导聪聪意识到这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心理教师采用卡片练习邀请来访学生分享体验。
首先,心理教师请聪聪在一张A4纸大小的硬卡纸上写下最让自己痛苦、愤怒的想法,他表示平时为了消除这些想法和痛苦,总会采取冲动对抗(比如与人发生冲突)或消极回避(比如退学念头、逃课等)的方式。然后,我让聪聪双手平握卡片并将其用力往外推,自己有多讨厌这些想法就用多大的力气,往外推的过程就像是想让痛苦想法消失的挣扎过程。同时,心理教师也双手平握卡片,给他一个反推力。聪聪越用力,心理教师也越用力。由于双方推力过大,卡片都有些变形了。最后,心理教师运用卡片隐喻邀请来访学生分享体验。部分辅导对话摘录如下。
聪:我推得越重,反弹力也越大,推得我掌心都有条印痕了,很痛啊!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的注意力都在哪里?
聪:都在这张讨厌的卡片上。
师:如果让你一边推卡片,一边做题目,你觉得可以做到吗?
聪:肯定做不了。
师:我现在用卡片遮住你的眼睛,你还能看到我吗?
聪:不能。
师:如果把卡片放在你腿上呢?你还可以做其他事吗?
聪:可以啊,听歌、玩手机、看书都可以。我明白了,卡片就是我的想法,当我眼前只有这种想法时,就会感觉很压抑,看不到周围的一切,也就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了。
师:你悟性真好!所以用力推卡片表示你想控制自己的想法,但这种控制其实没什么效果,你越控制,想法越深刻。就如你体验到的那样,会出现导致痛苦的印痕。
聪:我懂了,把想法放在腿上,我还可以去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允许这些想法存在,只要我不排斥它、控制它,它就不会伤害到我。
师:对啊!去接纳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聪:(陷入了沉思)去改变那些想法,真是白费力气,不如去做有用的事。
(四)挖掘积极资源,确定价值方向
第四次辅导时,心理教师拿出之前的卡片,请聪聪将卡片反过来,在上面写下当前他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心理教师依旧用卡片隐喻邀请来访学生分享体验。部分辅导对话摘录如下。
师:上一次你在写想法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聪:我觉得很糟糕、很愤怒。
师:你当时想怎么处理卡片呢?
聪:想给它撕碎,然后丢进垃圾桶。
师:你在读今天写的这些想法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聪:很温暖,我的父母、我的室友都很关心我,班主任也没放弃我,哪怕我之前跟英语老师多次起冲突,他依然耐心地对待我。
师:痛苦的感受还在卡片上吗?
聪:还在,在卡片另一面。
师:如果将卡片撕碎、丢掉,会发生什么?
聪:那我将温暖的那一面也毁掉了。
师:请你看看正反两面,告诉我现在的感受。
聪:痛苦和温暖并存,人生里常有痛苦,除了看到它,也要看到它背后温暖的支持。当我要去做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时,我也要做好体验痛苦的准备。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后,家长、班主任反映,聪聪的情绪状态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母亲对他的关心和理解也逐渐加深。在学校,他重新回到了高一时那个学习态度端正、待人接物有礼的状态,并主动向英语老师道歉,还接任了英语课代表。期中考前,他在心理辅导室的书桌上放了一本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里面夹着最后一次的辅导作业“希望手掌”。他把代表痛苦的指甲盖涂成了粉色,替代了原先压抑的黑色;把代表支持系统的掌心涂了草绿色,在旁边标注:“绿色代表希望,我想告诉自己,生活中有很多希望,不要放弃。”
(二)辅导反思
我们常常以为,身处痛苦中会很难有行动力。那些痛苦似乎已经自动化,形成条件反射了,一旦落入苦海,只剩苦苦挣扎直至精疲力竭。于是,痛苦成了原罪,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使人忽略了痛苦也有积极意义。因为痛苦,我们寻求方法;因为痛苦,我们愈发坚韧;因为痛苦,我们思考深入;因为痛苦,我们懂得珍惜。作为心理教师,要帮助来访学生理解:想要将痛苦和有价值的生活分开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辅导个案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心理工作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帮助来访者觉察痛苦、心理僵化与价值取向生活的联结,通过隐喻和经验化过程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觉察,为来访者生命探索点亮一盏灯,透出一缕希望的光。
参考文献
[1]黄广文,苏林雁,马敏,等. 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及伙伴关系初步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4):341-343.
[2]孙凌,苏林雁,刘永忠. 长沙市中小学生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现况及对照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4):208-211.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