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故事的《山花烂漫时》播出了。前几集有个情节,为了推进办学的事,张桂梅和记者朋友带县里的教育工作负责人去小摊吃饭,小摊上一个小学女生在帮工,她一有空就停下来写作业,可是父母早就不再让她上学,说女娃会认字就行。见此情景,记者忍不住流泪,负责人坐立难安,张桂梅却是最平静的那个,叹了口气说这样的学生他们那到处都是,她的心疼中带着一股浓郁的烦躁。
这个小小的片段让我感叹主创们的准确性,在许多具有冲击力的情节中,张桂梅的表现都是“麻木”的。她去村里家访,路过从前的学生家,那女孩不大的年纪,脚边两个孩子,背上一个,肚子里又怀一个,只因婆婆说还想再生个男娃娃。张桂梅连说点什么的欲望都没有,直接走了。
她的沉默比激动耐人寻味。剧里有许多比她更沉默的人——村头的老人们、醉倒在猪圈的男人、啃着苹果看姐姐被父亲殴打的弟弟……张桂梅的“麻木”和这些人的无动于衷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司空见惯。但他们去往了不同的方向。剧里她很少流泪,却经常吵架骂人,愤怒又有劲,像个炮仗。
她不曾以俯视者的姿态来看这些女孩的苦难,总干“置身事内”的“傻事”——山里的父亲把女儿捆起来嫁人,她会翻墙冲进去给他一个头锤;对方要卖掉女儿,她便写欠条自己买下,让女孩去读书。
看剧之前我对张桂梅的印象来自新闻,是严肃的、悲悯的、崇高的。这样一个“圣人”般的形象要进入电视剧,容易拍得悬浮敷衍,或者苦情过头,令观众压力山大。
好在剧里的她既不严肃也不古板,是个机灵的硬茬,能屈能伸。前期为了给女高筹钱,她见企业家便“化缘”,拍马屁的小词一套一套的,直到她“图穷匕见”,身经百战的大老板都露出一副“简直不敢相信这人是老师”的震惊脸。
被她盯上的“大鱼”都别想脱钩。一个房地产商在酒桌上长完脸后赖账,她蹲不到人,硬是追到人家公司楼盘的开幕式上,拿出锦旗当着记者的面将对方一顿猛夸。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她还懂得用新闻价值置换,钱很快就到位了。
她特别擅长将一切资源利用起来,给她10 分的牌,她能打出100 分的效果。去昆明招老师,女高的摊位无人问津,她把县教育局局长忽悠来当吉祥物,让她能“狐假虎威”。
学校运营一段时间后,骨干教师姚小山打算辞职,她盘算自己没法给对方加待遇,马上设了一个“年级组长”的职位强行安上,希望能在情绪价值上补一补。“狡猾”的嘴脸时常是艰苦中的笑点。
这个张桂梅做事灵活多变,甚至有不少缺陷。比如,情商低不会做人,经常想起什么就大半夜把领导薅起来,每次事一办成就把领导甩在原地跑了,副县长和教育局局长要不是了解和佩服她的为人,恐怕得天天躲着她走。“去神化”的张桂梅,反而让这个故事充满力量。她那么普通,唯一的金手指只有那股不好惹又不服输的劲儿。
看新闻时,以为她最难的路是从华坪走到北京,看了剧才知道,一篇闻名全国的报道只是十万八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女高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刻着“难”字。当张桂梅带着辛辛苦苦招来的老师们走进学校,说到家了,眼前却只有一幢空空如也的教学楼和几个土坡坡。
由于经费不够,女高只能盖在当地重点高中南中旁边的空地上,和南中共用厕所和食堂。就这还得归功于张桂梅的机智,否则根本拿不到独立建校的批准。
选址、建校、招兵买马、筹备粮草,关关难过。招生更是不易,山里的女孩以为山外是另一座山,从不知道自己有另外的活法。
为了将女孩们“抢救”出大山,女高不能收学杂费,还得发生活费,财务压力巨大。县里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张桂梅一度天天奔波在“化缘”的路上。
张桂梅强大也弱小,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时刻,也碰了很多壁。她向企业家化缘时,那些男老板总是敷衍她、躲避她,还灌她酒,她咬牙喝下要到了捐款。南中食堂准备的饭菜不够,女孩们到得晚什么也吃不上,南中的男校长表示自己学校的男孩长身体吃得多没办法,张桂梅只得让女孩们起更早去排队。
这部剧没有回避在贫困地区办一所“女”高最根本的难处——是被忽视的需求、被歧视的女孩,是难以共情的另一性别,是辍学的未成年女孩被性骚扰,男警察也先指责在洗脚城打工的她。
剧里这些孩子的苦学还没有出成绩,但我早就为另一种“成绩”而高兴——
蔡桂芝改良了张桂梅制作的作息表,女孩们错峰洗漱,分组帮别的宿舍打饭,在不牺牲睡眠的情况下成功让每个人吃上了饭。第一次吃饱饭的姑娘高兴得躺在床上掉眼泪,说希望一直过这样的日子。
曾经要把自己三万块卖了的谷雨,在复学又失学,体验了没知识没学历也没有前途的日子后,学会了张桂梅的执着和厚脸皮。为了重新得到回女高上学的机会,她搭了个窝棚赖在校门口,乐呵呵地把纸壳子叫“我家屋顶”,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小号的“不好惹”。
女孩们过着天不亮就起床、学到深夜的生活,没有一个人抱怨。她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连学渣柳细莺都自告奋勇给失学一年的学霸谷雨讲题。她们也互相竞争,蔡桂芝和谷雨半夜偷偷爬起来做题在楼道相遇,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相视而笑。
在那么小的年龄, 她们就学到了最珍贵的东西——认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无论我是何种性别,都拥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权利和奔向未来的自由。一座女高可以拔地而起,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看过《山花烂漫时》后我去看资料,发现大多数情节有据可考,编剧很用心,不少台词出自采访原话,这个可爱的张桂梅不是为了摆脱沉重编造的,而是她本来如此。张桂梅不是什么遥远的苦行僧,她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她能做到的事,我们努努力未必不能做一点。不需要等待一个特别伟大的救世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开天辟地的力量。
(摘自“孟大明白”微信公众号)